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后门入《诗经》
来源:新民晚报 | 胡展奋  2022年07月02日08:50

学校要我教《中国古典诗词通识》,我若因此而以为自己就是个什么家了,未免太不自知了。学校的想法无非基于我教过10年的新闻传播学且爱好文学,要我做个“带路党”而已。

但这个路可不太好带。比如一个学期36个课时,能拨给《诗经》的最多也就3个课时,而《诗经》呢毕竟距今3000多年了,出了名的佶屈聱牙,就算串讲10首,也仅10首,最好能刺激他们自学。

那就从“后门”进入,倒拔《诗经》。我想。不走寻常路。

首 先 要“脱敏”。让大家觉得《诗经》就是普通的闾左男,邻家妹,故而还没开学,我就先向群里发了预习讲义,解读了一份选自《诗经》的60个成语,比如白头到老、无声无息、谓予不信、小心翼翼、泾渭不分、哀鸿遍地、跋山涉水、出口成章、耳提面命、投桃报李、坐怀不乱、寿比南山、手舞足蹈、高高在上、收回成命、天高地厚、参差不齐、战战兢兢……

这下,炸群了:“原来‘诗经’就在身边啊”!“这不小学时就造句了嘛”!“那句‘谓予不信’我最熟了……”“还‘寿比南山’呢,弄堂里老太也懂”!

我看反应热烈便继续“走后门”,议论《诗经》时代的气候,大家又傻了:3000多年前的中原是个什么鬼啊,犀牛隳突,大象蹒跚,棕榈婆娑,檀木飘香等等,这里是西双版纳还是老挝缅甸?

犀牛大象都是热带动物,棕榈檀木也是南方嘉木,《诗经》难道说谎吗?《鲁颂·泮水》是怎么写的?“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淮夷是聚集在淮河中下游的一个部族,他们能时不时地进贡象牙,不正说明大象在淮河两岸徘徊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小雅·吉日》“发此小豝,殪此大兕。”大兕者犀牛也。杀它,不仅用它的皮做顶级盔甲,还用它的角做至尊酒杯——犀角杯,古称兕觥,故而犀牛在黄河中游横行无疑,问题是,现在的犀牛,是在非洲和印尼苏门答腊一带游荡啊,可想而知,诗经的天,有多热!于是,课堂上有同学当场发飙了:《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小雅·角弓》“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更有《采薇》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请问老师怎么解释?

我说很高兴大家自己看《诗经》了。须知,《诗经》形成的跨度近六百年,其间气温高低峰值变化极像过山车,特别华北一带,热时热到大象乱走,冷时冷到雨雪霏霏。故而我们祖先的生活质量和我们比相差太大,主粮是粟、菽,水果也寒碜,“桃之夭夭”中的桃子,不过是毛桃,或硬桃,多年后孔夫子吃桃还得用“黍子穗”代替板刷,揩桃毛,说明那时尚无水蜜桃;“丘中有李”,那李子也大告而不妙,只要想想千年后魏晋的王戎售李,还每一只上市前都要把“李核”钻透而防人引种,就可知那时甜李之少;“八月剥枣”中的枣子,现在谁稀罕呢;“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乃是一个弃妇提醒斑鸠少吃桑葚,以免吃醉了也落得被弃的下场。桑葚居然也是热门水果,如今却是药材;当然,“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无疑是女孩在“豁翎子”:树上的梅子已掉得只剩七成啦,再不追我,就黄码啦!《尚书·说命》有言,“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见那时的梅子浆是调料,代替醋,要多酸就多酸。

如果穿越回去,还会发现,虽然不用肉票,但彼时肉类仍要“保供”,孟子的“理想国”就是老人七十能吃肉。

牛肉马肉就别想了,耕地或拉车的身价,比“宝马”还贵。猪肉则是用来孝敬“大人”的,《诗经·七月》“言私其豵,献豜于公”——小民把小猪留下,大猪就献权贵吧。“朋酒思飨,曰杀羔羊。”古时羊肉被视为高贵的美味,“羊斟惭羹”不就是车夫羊斟因为没喝到羊肉汤而恶意输掉一场战争吗,直到宋代,《水浒传》里的酒家还因为没上羊肉而使李逵大发脾气。

那么,那时最大众化的肉类是什么呢,除了野味就是狗肉,“跃跃毚兔,遇犬获之”。《诗经》中的尨(máng)、卢、犬,均指狗。《国语·越语》记载勾践奖励生育,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豚是小猪,古时重男,狗肉比小猪吃香。

《中国古典诗词通识》课结束了,群里讨论最热烈的居然还是《诗经》。

可见“走后门”,固然是个灰词,但得暇走走《诗经》的后门,真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