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定格的褒奖
来源:山西日报 | 周俊芳  2022年06月24日09:29

人总归是要走的,这条路不论老幼,不讲贫富,怕是这世界最公正自然的一件事了。但能有一本装帧精美、内容翔实的纪念文集来追悼、怀念,无论如何,都算是一桩幸事。《刘红庆纪念文集》就是这样一本书。

57岁离去的红庆,让人唏嘘。一是未过甲子,猝然而去,其音容笑貌难以忘怀;二是虽出身寒微,却一路奋斗,走出了一条令人敬佩的路;三是以20年光阴,三步并作两步,做了很多事,且未竟之事尚多……

他的去世在北京文化圈、山西文学界和故乡左权,都引起了不小轰动,痛惜之情引发共鸣,发文者多。其生前好友和家人,用两三个月时间,就集纳了60多篇悼念文章,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纪念文集。撰文者有作家、官员、教授、演员、媒体人,涉及文学、艺术、出版、残联、学院……从红庆的成长经历、为人处世、为文创作、家庭情感等,多方面立体全面地展现了他的一生。

这本书为何打动人?第一条情感真挚,发自肺腑。与一些凑稿子不同,书中所写多是自发的追忆和悼念。正是壮年离去,回望过往相交种种,难免心有戚戚焉。与其相交的人,以文化艺术界为最,情感丰富,文笔了得。或娓娓道来,或大开大合,或激情盎然,在如此多样的情感表达中,感受到红庆跌宕起伏的生命轨迹。

第二条铺陈展开,画面感强。这本集子非自传,是众多人书写的同一个人物,每个人写一个侧面,像在堆积木,一点点摞起来,呈现出一种想象的空间。如同在画素描,这里多几根线条,那里多几个层次,轮廓、样貌、服饰、眉眼……翻开每一篇文章,就像打开不一样的空间,看到别样的,充满新鲜感。

第三条图文并茂,丰富跳跃。一般而言,图片是对文章的补充,但有时精心挑选的图片,加上信息量很大的图片说明,呈现的是另一种思索。似乎与文章不是一回事,但其内在的关联,很直观地引发读者的遐想。

刘红庆生于太行山深处的左权,曾在多家报纸杂志、出版社做编辑,撰写出版多部人物传记,是位述著多多的作家;作为中国盲艺人研究的专家,他2014年倡议成立“太行盲艺人联谊会”,现有全国7省百余名盲艺人;他多年致力于乡村文化挖掘、民族民间音乐的推广,对家乡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们追忆他,是对他“字字落在实处,帮助社会和他人才是大快乐”的褒奖;是对他从苦难中来,靠奋斗实现人生逆袭,坚持不懈回馈社会的赞颂;是对他挖掘乡土文化、磊落胸襟和热忱的敬佩。不是每一个有着屈辱童年的人,都能一直保有初心,用艰辛付出赢得尊严。不是每一个走出大山的人,都能以帮助和成就他人为己任。

有人说,这46万多字的悼念文字是大家对红庆的肯定。当年他在沈从文的世界里找到了奋斗的目标,不单单是文学创作上的靠近,更是人格和精神的共鸣。

人一辈子可能会说很多话,纵观历史,能够被人记录下来的,能有多少?通读文集,总会发现一些令人深思的话语,是红庆留给世人的,且被人捡拾赏读,如同一颗颗珍珠,只需一条线,便可穿成璀璨的项链。

“他们的乐趣建立在对我伤害之上,我的脆弱的灵魂一直震颤到今天。我深深知道自己与生俱来的生存压力,因为母亲的缺陷,我多了一些谨慎。假如说我身上会有一丝一毫忍辱负重的品质的话,这不仅是自信的结果,更是自卑的结果。”

“喊口号的人多,扑下身子干活的人少。而愿意是后者,把自己愿意做的、有益于他人与未来的事情,做到极致。”

“我还想帮助更多更年轻的生命。因为在我个人的成长道路上,受益于人者多,那么自己有了一些阅历,就努力承担起他人进步的阶梯、台阶、踏板这样的功能。”

“实际上,孩子才是父母成长最好的老师,我非常感谢你给予我的帮助,为了让你开心,我一点一滴地学习做人,让自己更优秀,让家庭更和谐,让朋友更放心!我曾对自己和宇杰说:即使世界不善待好人,我依然选择做好人,权当我是最后一个好人,我也坚持做到底!”

……斯人已去,但其音尚存。怎不令人怀想!

有些人从未谋面,却会在离开这个世界时,在你的心上留下疼惜;有些人从未畅谈,却会用他的方式,带你看这个世界他所爱的人与事。有些人从未道别,却会以他认真活过的样子,告诉你人间值得。“请允许我在心里刻下您的模样——眼角鬓边,应有大西北风霜的苍凉与悲悯;眼神笑意,应有阅尽人间的快意与豁达。”

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写道:在刘红庆的文章中,他不是为了展示自己家庭的不幸,而是让人们更多地理解盲人这个最痛苦的残疾人群体。更可贵的是,他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帮助盲人、改变他们的处境。

作为朋友,我亦撰文收录其中。“他一路之辛劳,我辈有目共睹,他一路之芬芳,后来者也有目共睹。”有了这本沉甸甸的纪念文集,后来者便可细细品读,时时追忆,常常鞭策,不可懈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