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部共和国军工的“创业史”:阿莹长篇小说《长安》创作研讨会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雅  2022年06月21日06:51

6月19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家协会、作家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阿莹长篇小说《长安》创作研讨会”在北京、西安等地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

研讨会西安会场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中宣部文艺局文学处处长胡友笋,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武勇超,陕西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齐雅丽,陕西作协党组成员、主席贾平凹,陕西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安广文,陕西作协党组成员李锁成,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眭俊等出席会议。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主持。作家蒋子龙发来视频寄语。南帆、孟繁华、白烨、潘凯雄、梁鸿鹰、胡平、贺绍俊、王尧、孔令燕、谢有顺、刘大先、丛治辰、李云雷、肖云儒、李国平、王春林、弋舟等近30位作家、评论家参与研讨。

《长安》书影

小说《长安》以近50万字的篇幅,讲述了筹建共和国第一代军工企业的历程。这部铸魂立传式的著作,表现了共和国第一代军工人,用热血和生命投身军工事业发展的艰辛,它书写了中国社会主义重工业的“创业史”。该书从2021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之后,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好评和读者的普遍关注,入选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中国小说学会2021年长篇小说排行榜、第六届长篇小说年度金榜、作家出版社2021年度好书榜。

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

李敬泽在致辞中说,阿莹长篇小说《长安》是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收获。一直以来,工业题材文学创作有相当难度,而《长安》在表现工业题材、工业经验上取得了独特而重要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该书拥有社会史的视野,不仅仅着眼一个工厂的建立,而是观照了一个完整社会组织、社会生活方式的探索和建立;第二,本书同时拥有中国工业、工人阶级的精神史视野,它用饱满的文本有力地揭示了新中国工业人的精神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阿莹的《长安》从独特角度书写了新中国和建设新中国的人的故事,是书写新中国人民史诗的一个重要进展和收获。

阎晶明在致辞中谈到,作者怀着深厚感情,写出了为伟大事业付出青春和生命的一代人的心灵史。作品的最大挑战在于纪实和虚构之间的把握,作者在表现国之重器的庄严和大时代小人物的悲喜之间找到了平衡。作品给他留下最突出的印象是作者有非常强烈的文体意识,故事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人间烟火气。阿莹很好地处理了陌生题材可能对读者造成的沉闷感,对工业题材领域包括对长篇小说创作都提供了很多有益启示。

武勇超在致辞中谈到,陕西有着浓厚的文学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文学陕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名家辈出,成为当代中国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长安》的作者阿莹就是文学陕军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以丰富的文本形式展开文学创作的无限可能。他希望陕西作协持续加强对重大主题创作的总体设计、过程追踪和宣传推介,持续为陕西文学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以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作品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贾平凹在致辞中说,《长安》这部小说把新中国军工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变迁书写得细腻逼真,把一代勇于献身国防工业的群体描写得栩栩如生,把一段热血沸腾的奋斗岁月编织得动人心魄,作品极具现实意义和地域、行业特征。该作品首先是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小说里的核心是人,阿莹始终把笔墨对准和聚焦于一个个具体而普通的人;二是秉承陕西文学传统,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了创作好这部小说,他几乎阅读了所有能找到的工业题材小说,深刻分析和考量了这类小说创作的得与失,在反复思考中找到了独特的创作路子;三是聚焦现实题材,深刻反映我国军工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小说的基本创作手法是现实主义的,从人物塑造到故事讲述,都严格遵循了现实主义的文学原则。

张亚丽在致辞中表示,《长安》是阿莹集聚了20多年来的军工厂生活体验和管理经验而创作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问世至今已经加印四次,发行了3万多册。这部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将个人命运的起伏、兴废、悲欢离合与时代历史的发展交汇融合,写出了共产党第一代军工企业的创业之难、发展之艰,以及对于共和国的特殊奉献,塑造了一群鲜活生动、能够立于中国文学画廊的军工人物形象,可以说填补了中国新文学史上军工作品的空白。

在还原历史和彰显精神理想之间达成统一

作品的人物和语言给多位专家学者留下深刻印象。王尧表示,作品的人物性格饱满、立体,具有历史感、沧桑感和命运感,作者善于将宏大叙事和日常生活巧妙结合。孟繁华发现,作品里人物的结局几乎都是悲剧性的,极大的强化了小说中人性的深度和人的生存困境,尤其是对历史的态度,显示了一个作家的勇气和探索精神。胡平认为,虽然作品出现了上百个人物,但是作者主次分明,关系处理得当,很多属于过来人的生活经验,对于每个读者都有某种启示意义。梁鸿鹰则表示,作品里让他惊艳的是语言,“他有自己的叙述、自己的腔调,有工人阶级的粗犷、直率,但是又不乏深入的思考,地方性和普遍性兼具。”

“我从中读出了‘国家意识’,尽管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这个词,但小说中的军工人,都在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内心充溢着的‘国家意识’。”贺邵俊说,“《长安》从一定程度上为开掘国有企业这一领域的文学资源作了有深度的探索。”李国平认为,《长安》在冰冷的钢铁和温柔的情怀中取得了统一,在还原历史和彰显精神理想之间达成了统一。孔令燕则表示这是一部为人民抒怀的作品,作者写出了他对自己家人的情感,对军工人、对共和国第一代建设者的深厚的情怀,正如作品名《长安》所示,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期待。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长安》是工业题材创作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一项心怀国之大者的写作实践;同时充分体现了陕西多元丰富的工业题材创作资源,承接了“文学陕军”工业题材的传统谱系,开辟了陕西文学的新空间,对陕西作家拓展书写领域具有深长的启示。

作者阿莹

阿莹谈到创作初衷,他聊起在军工城的成长经历,军工城里生活着一群老红军、老八路、老技工,还有刚刚扔掉锄头的农民,他们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发生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故事,在阅读他们档案的时候,他发现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一本大书,都能写一部小说。《长安》虽然写计划经济下人们的生活和面对生活的态度,与今天在市场经济下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但人们心里对美的追求、对爱恨情仇的炙热情感是相同的,而用文学的形式来记录这一段历史,是文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