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读诗三录
来源:新民晚报 | 刘克定  2022年06月14日08:39

齐梵《临终口占》:“新绿还从旧处滋,乡心无限与天垂。此生此别何时见,岁岁春风看柳丝。”

据编者注:“本诗作者是九六高龄的夜光杯老作者、老读者,临终前写下这首天鹅之歌般的绝句交托我们。读罢并不觉悲戚,反倒感受到一股可贵的生命力,生出感慨万千。”

此诗可钦!可赞!

张恨水1927年写了一首《蝶恋花》,心态就不一样:“休言心病诗能药,岁岁今朝,最是心情恶,一自牡丹开又落,便将近日思量着。一年一度花前酌。芍药开时,岁岁都如昨。订个今朝明岁约,相逢莫是还飘泊。”

此诗胸怀与齐梵相异,借牡丹、芍药抒怀,字字离人泪。这种“心病”,诗不能药,膏丹丸散也不管用,诗人对人生际遇很无奈,很落寞。两诗对比,各怀抱负,把生命溶于时光、季节、新绿,生生不息,意境高于张诗,不自缚于个人情怀。

再看务观(陆游)的《诉衷情》,则是另一种心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空怀救国之志,即使死了,鬼可为神。务观先生所处的宋朝,吏治混乱,买官卖官,冠盖如云,贪腐横行,作者有心报国,无由自达,沧州匹夫,心在天山,一叹。

最早的诗歌:劳者歌其事。

《击壤歌》产生在远古时期,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所谓“击壤”,即八九十岁老人,边唱边用竹条或木棍敲打地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太阳出来,就出门辛勤地耕作,太阳落山了,便回家去休息,凿井取水便可以解渴,在田里劳作,就可以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多么惬意,就是帝王也不如我喽!

这是一首淳朴的民谣。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此诗可圈可点,表现了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诗中说:我身体不好,时常想回到乡下老家去,这样拿着俸禄,不能干事,待在城里,很觉得惭愧。

韦应物早年丧妻,与一双女儿相依为命。大女儿远嫁他乡时,韦应物依依送别,叮嘱女儿到婆家后,要尽孝道,好好相夫教子,其情景很感人,也是诗人人格写照。在封建社会,为官有这样的境界,是很可贵的,尤其是离退休官员。

再读孟襄阳《岁暮归南山》,却有所不同:“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与其说是感时,莫如说是发闷气,埋怨仕途不顺,上面不看重自己,反把自己数落一通,只怪自己“不才”“多病”“年老”,总之是自己“倒霉”,郁郁寡欢,一怀愁绪,夜不成寐,有意见憋在心里,容易生病,何苦来。

不过,诗是好诗。顾嗣立说得好:“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句。”(《寒厅诗话》)孟襄阳这首诗,就是得意之诗。但钱锺书说:“用一生的失意,换来‘得意’诗一联,这代价可不算低,不是每个作诗的人都乐意付出的。”(《诗可以怨》)。不知孟襄阳(浩然)以为如何?

白居易《花下自劝酒》:“酒盏酌来须满满,花枝看即落纷纷。莫言三十是年少,百岁三分已一分。”

现在所说的倒计时,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百岁三分已一分”,有紧迫感,但不消极,是积极向上的态度,人生难得这样的自劝酒。而李白的“百年三万六千日,日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同样是计年,却说“有大把时间”可以倾杯,立足点不同,“自励”程度也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