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小说选刊》2022年第6期|林森:虚构之敌(节选)
来源:《小说选刊》2022年第6期 | 林森  2022年05月31日08:38

林森,男,1982年生于海南澄迈,现居海口。《天涯》杂志主编。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小镇》《捧一个冰椰子度过漫长夏日》《海风今岁寒》《小镇及其他》,中篇小说单行本《海里岸上》,长篇小说《关关雎鸠》《暖若春风》《岛》,诗集《海岛的忧郁》《月落星归》,随笔集《乡野之神》等。曾获茅盾文学新人奖、人民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华语青年作家奖、《北京文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等,作品入选收获文学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扬子江评论》文学排行榜等。

责编稿签

G在纸媒式微之际转身自媒体,擅长带节奏的他成为流量战神,各种广告闻风而来,他却在一轮轮收割中道德沦丧,嗅到危险气息的他在四面楚歌中被疯狂反噬,虚构之敌步步逼近,站在网暴中心的可能是他,亦可能是“我”。林森不动声色地击中了互联网时代之下的心灵困境和社交隐疾,深刻描绘了当代生活经验中的新难题,并捕捉到了人与人、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和秘密。在娱乐至死的网中央,是谁在推波助澜?又是谁在坚守风雨飘摇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性时刻,也是未来的镜像投射,愿跨过生活沼泽的善良之人都能被温柔以待。

—— 安 静

《虚构之敌》赏读

林森

1

在我的印象中,这是G最憔悴的一次。他的头发乱如初学画者涂绘的素描,线条长短不一,间或露出秃斑,些许白发在黑发堆里趾高气扬。在以往,他的发型都学电影中的赌神高进,梳得纹丝不乱且光滑刺眼,以蚊子站上去能把腿摔脱臼为最低标准。他的衣服也不齐整了,衬衫有了褶皱不说,关键是有一些说不清什么颜色的斑迹,散发着出身不明的怪味。如果眼尖,还能发觉,他右边嘴角有一点奇怪的歪斜,和左边不再形成对称——他的嘴角是最近才这样还是本来如此?更大的可能性是后者,在以往,他的嘴角也歪斜,但话语滔滔如浪倾泻,所有人都被他的声音所震荡,他没给嘴角歇息让人细看的时间,别人也就没法留意他的嘴角;可现在不一样了,他开始沉默、木讷、失语、呆愣,在这时,非对称的部分被迅速放大。是的,G完全失去了往日的成竹在胸、江山在手的气度。对了,原谅我没有把G的名字说出来,而只用一个字母来代替,但常年混在网上的人,应该不难把他猜出来。我没直接说出他的名字,倒真不是怕别人搜索他啥的,毕竟,他一直在掀起各种争执,有的甚至可以说是轩然大波,最近对他的人肉搜索可说掘地三尺,连他小学同桌的名字都搜出来了;我写成G,纯粹是为了自保,以免G和我对簿公堂——我可不想这些来自现实的力量,一点一点侵入我的生活。

我指指口鼻,G反应过来,才又把口罩拉上。没一会儿,他又扯下来,挂在下巴处。我下意识地整理整理自己的口罩,以让它和我的脸部严丝合缝,阻止病毒的拐弯进击。是的,从去岁开始,新冠疫情开始暴发,迅速蔓延全球。一年多过去了,疫苗接种已经陆续展开,本来已经要看到些许曙光的,谁料病毒开始了变种和进化,更加诡异莫测,近来又在全球各地攻城略地,口罩再次长成脸上的一个器官。G歪斜的嘴角开始颤动,“你给我分析分析,谁最有可能?实话说,哥们儿,我现在可以信任的人不多了,能掏心掏肺说上这些话的,估计也就是你了——至少,你跟我没什么利益纠葛,不像那些人,要置我于死地。”

“你高看我了,我没那么高尚,我真的是对你的事没兴趣。而且,说实话,挺恶心的。”

G神情不变,可能,对于这样的话他也早就习惯了;也可能,这话根本没进入到他耳朵里,表面的平静恰恰是因为他内心如小舟漂浮于风暴将至的海面,恍惚动荡。这些年里,虽然也在一些场合和G碰面,但仅仅是点头和招呼,没有再多说什么,私下里就更没有专门约见过——他倒是招呼过几回,我都以人在外地拒绝了。通话时,我并不在外地,而往往窝在一个无人打扰的小房间里,望着街边防尘遮阴的树木在日光和微风中摇晃。那种摇晃不太有规律,让人没法判断风从哪个方向过来。人在那时,啥都不想做,哪都不想去。是的,想起这事,我很想立即起身,返回我的居所,返回玻璃窗前,那片绿荫摇摆涌动如浪。

“我知道您瞧不起我!文人嘛……行行行,您有傲骨,我就一浑水摸鱼的,您就可怜可怜我,帮我把把脉,看看这一次,谁在搞我?真的,能说上话的,没几个有这眼光;目光刁钻的,和我都有点摩擦。”G拉动口罩好几回,却总是没把他自己不对称的歪斜嘴角盖上,看着都让人着急,总怀疑他满嘴新冠病毒,正在朝外喷射,我的身子不自觉往后退缩,想避到射程之外。

说起来,我和G是有过一段惺惺相惜的时光的,虽然时间不长。大学毕业后,我们前后脚到了一家报社,经历了那家曾很辉煌的报社的落日余晖,很多叱咤风云的前辈,要么郁郁寡欢黯然离去,要么抓住机会转行高升,纸媒的瞬间落寞让不少人黯然感伤。G和我前后脚进入,也就不到一年时间,见到了很多动荡不安。G的顶头上司S原本是那家报社的一个支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得上是行业楷模。他主笔撰写的那家报社的历年年终盘点,一直是国内一件不小的文化事件,时常会成为互联网的热门话题,甚至常常成为很多地方中学试卷的作文题目。就在那一年,因为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缘由,S竟入狱了。G跑经济口,我编的是文化版,我们都感觉到了大厦将倾,准备离开。我找了一家艺术馆,专门帮人策展,平时有点闲暇写写自己的东西。G准备出来单干,邀我入伙,临别前几天喝了一顿酒,说起他的上司S,他哗啦啦把酒往肚子里倒,可毕竟容量有限,酒水上溢,从他的眼角决堤。他说:“那么好的人,做了多少事,也没个准信,就进去了。那些举报的人,到底有啥证据?”

G停了停又说:“跟我一块儿创业吧。那艺术馆我熟,现在艺术市场不行,你早晚得饿死。”

“那你觉得现下做什么行?”

“准备写辞职信时,我就想过这事了,纸媒式微,网络自媒体都要起来,这将是一个新的机会,谁带来流量,谁就有机会。纸媒不行,但人们总得消费信息,总得活在信息的包围里——信息的消费量一直是在上升的。我们这一年来培养的媒体嗅觉不会被浪费,引导点流量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你能写,你来了,我们的自媒体就有了主力……”

“算了,我想有点自己的时间,写点自己的东西。”说这话时,我有点出神,脑子里混杂着一些混乱的词句:

树倒了,枝叶扬起尘灰

等待一场雨

把世间活物,全淹成落汤鸡

G的顶头上司S,我也熟,他不负责文化版,但他写诗,他执笔一些社评,金句迭出,常常成为流行语,还有歌手挑出其中的句子作为歌名,写成风靡大街小巷的歌。我和S聊过几回诗歌——没想到,他竟然……关于他的事,传闻甚多、真假难辨,同事们也都感觉莫可名状——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对他下手的敌人如此虚幻,当你想找寻,只能找到一团空气。S送过我他的诗集《与自己为敌》,我零零散散翻看过,那是极为隐秘的部分。我敢说,很多同事并未能真正地理解过S——他们都把他当成一个有通天之能的人,把太多理想和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他不得不承受着过多的重压;而重压下的另一个他,藏在那些晃晃悠悠的诗句里,悄无声息。他写过这样的句子:

与自己为敌

击垮它,收拾它,不留情面

把它送入光阴幽暗的牢笼

没人注意过,S要击倒自己的决心。

我并没有跟G说清楚的是,我拒绝和他一起创业,倒不是因为别的,更多是因为清楚自己的边界,不愿让自己处于危险之境——这不过是一种自保而已。在艺术市场极为冷淡之时,悄悄地做一些无人知道的事,对我更有诱惑力。我不愿像G一样浑身亢奋眼珠充血,投入一场又一场的厮杀。那是我和G走得最近的一夜,消夜摊边东倒西歪的啤酒瓶,见证了G少见的真诚与热血。那夜之后,G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战神”,随时可拔剑厮杀,而他所说的“创业”,无非是摆上几台电脑,注册几个公众号,针对社会热点发表各种言论而已。G选择从娱乐话题入手,一来,明星的关注度高,自带流量;二来,娱乐新闻相对安全,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试试水,拿捏安全的尺度。起初,G会把他们公号的文章转我看看,那些文字里,没有多少真实信息,而是充满各种带节奏的偏激之语,这样做媒体的方式——虽然只是自媒体——和我所学、所认知的媒体,已经是两回事了,我不知道是关于媒体的定义变了还是世界变了。我从不转那些文章,后来他也就不再给我发链接;再后来,我们既存在又消失于对方的朋友圈,是从不互动的“僵尸友”。

G彻底做大,是从扒一个明星的论文开始的,那明星在和粉丝的交流中,一两句话透出其对论文查重的不熟悉,而他又恰恰是一个戏剧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向来卖“高知”人设,G料想其中必然有“雷”。G抽丝剥茧,下载到那明星的毕业论文,通过资料搜索和句字词比对,他大胆抛出假设,那明星有论文抄袭、代写的嫌疑。G那篇接近七千字的文章,以各种截图比对插入其中,并不直接得出结论,只是以求证的语气来表达,但其结论已昭然若揭。这篇文章在G的公众号“娱乐岛”发出来后,迅速“十万加”,迅速成为热搜话题,那明星的经纪公司也派人前来,表达了想支付巨额费用来换取G的删帖。后来,G抵制了“诱惑”,他把经纪公司企图“私了”的一些证据也编成文章发出,彻底击垮了那个明星。那明星不得不发布道歉,宣布退出娱乐圈,明星毕业的那个学校也启动学术调查,撤销其学位。这一切不过发生在三四天内,G的“娱乐岛”一战成名,关注者迅速接近上千万,各种广告闻风而来。这一战后,我看到G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大意是:一种大获全胜后的疲倦感。

看到他这条朋友圈后,我立即关闭了他观看我朋友圈的权限,我不清楚他会不会有一天把我的什么话截图作为“证据”,给我一拨操作猛如虎,虽然我并非什么明星。借助这个明星的论文事件打开局面后,很多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有人为了搞垮竞争对手,会把某些明星的所谓“黑幕”发到他们公号的邮箱,他们挑选精编之后,时不时推出。G也摸索出了适合抛出话题的时间点,那就是某个社会公共事件闹得正凶的时候。一般来讲,公众在聚焦某个公共事件时,正处于亢奋之时,在此时引爆明星的“雷”,一来可以迅速聚焦注意力,二来可以以此缓解社会情绪,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正能量”行为。各种调侃的段子会在此时满天飞,天然形成滚雪球效应,带来的流量是巨大的。有不少娱乐公司,为了避免自己旗下的艺人被G的“娱乐岛”盯上,通过各种可靠的私下关系约见G,聘请他当公司的文化顾问。说得直接点,就是给他交保护费,让他别对自家公司的艺人出手——当然,我并未向G求证过此事,即使问,他也肯定不会正面回答,而是呵呵一笑,低一下头,抬起,像什么也没听到。

G在自己的工作室内部,设立了一个“偶像的黄昏”计划,专门负责收集明星的黑历史。当然,我不能把我怎么知道“偶像的黄昏”计划的事说出来,以免有太多人牵涉进来。有一回,他们在向一个明星发起攻击时,那明星竟然坚决否认,并准备把“娱乐岛”告上法庭。这惹怒了G,他连夜组织人挖掘,终于挖出那明星在某个场合穿过日本和服的照片,立即组织文章,说那明星媚日。这言论一抛出,好多网友也开始提供一些若有若无的证据,那明星最后也被逼迫到公开道歉,并退出了娱乐圈。大概两年多以后,有消息传出,那个昔日的年轻明星,在一个酒醉的午夜跳楼自尽——我不清楚G在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会不会在心里把这事跟他联系起来。再之后,有消息称,那明星当年所谓穿和服的照片,其实是他在一个话剧的试装照,后来因为投资问题,那话剧并未真正上演,那年轻明星却倒在那次无法辩解的试装里。看到那个消息的时候,我心中涌上莫名的悲伤,我想起大学学新闻时,想起进入那家纸媒时,老师和前辈不断跟我们提起的新闻理想与社会责任。自己虽然没参与到G的工作里,可我总觉得,这些偶像一次次被G摧毁,一次次走入渐暗的黄昏、走入黑夜,我何尝不是在以自己的冷眼,狠狠地推了一把?

……未完待续

本文刊载于《小说选刊》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