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2021: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

《灯盏2021: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
主编:陈涛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5月
ISBN:978-7-5212-1835-0
定价:58.00元
作者简介
陈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博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评论工作与散文写作。现为中国作家网总编辑。先后执笔《1-4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文本分析》等省部级研究课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当代作家评论》等报刊杂志发表大量散文、评论作品。著有非虚构作品《山中岁月》。主编有《中国青春文学典藏书系》。
内容简介
《灯盏2021: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均为入选2021年度“本周之星”栏目的优秀原创作品,延续了以往选文的体裁,分为散文、诗歌和短篇小说。文字多以城市和乡村为主题,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书写作者在城市中的生活感悟和对乡村、故乡的无限怀想。中国作家网始终注重原创平台建设,通过对大量原创作品优中选优,以推出“作品选”的形式鼓励促进着文学新人的创作热情,为这些热爱文学、立志于文学创作的人们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
目录
散文卷
他们(节选)…………扎西才让/003
我记住的树…………前进的孙/008
夏至:时间的拐角…………杨秀廷/015
烟火探微…………徐玉向/022
在赣州遇见苏轼和辛弃疾…………阳 春/029
陪植物们说话…………李 汀/040
高山远鼓…………常龙云/046
风自有归处…………烨水珠华/050
瓮城记…………张水华/056
《子归秭归·醉倾葫芦》系列散文…………刘庆华/069
人间点滴…………毛银鹏/078
沿着盲道往前走…………鲁北明月/083
骂冗村散记…………刘 荣/087
诗歌卷
玻璃、废墟及其他…………西 厍/095
重阳(外二首)…………刚杰·索木东/102
秘药(组诗)…………董欣潘/106
海浪哲学(外九首)…………野 老/112
海边行(组诗)…………林杰荣/121
良夜…………木一伊/131
山中(组诗)…………王永苓/134
旷野之上(组诗)…………安 蓝/138
北疆棉田(外四首)…………秋 华/145
大海从来不悲伤(组诗)…………冀卫军/151
背景(组章)…………水过河/159
和高坡邂逅(组诗)…………牧 之/165
那些琐碎、弱小的生灵(组诗)…………方 义/171
荞麦(外七首)…………产安江/178
看一棵参天大树(组诗)…………余述斌/183
铁的紫烟(组诗)…………中 明/189
庄稼的青春期(组诗)…………何军雄/192
月下忆荷(组诗)…………罗国雄/200
与夜空对坐六首…………泥 文/208
明亮的事物(五首)…………菩提花开/214
小说卷
北漂的老人…………王建刚/219
阮郎归…………吴彦非/242
关于苏茜(节选)…………木 俞/259
给我一支烟…………任 路/272
沂蒙旧事…………双 鱼/282
豌豆…………张毛豆/294
英语…………何 晶/301
女儿河的故事…………赵建平/307
起薇山往事…………黎幸欢/320
县长和我打老庚…………李跃慧/333
百次剃头…………林 烁/345
深夜出击…………张满昌/352
误入森林的骆驼…………镜 诫/362
蜗牛邮局…………杨 帆/369
序言
大地的照亮或夜空的光芒
陈涛
一晃,我们《灯盏》书系的出版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
一件事情,让一群人坚持做四年,想来已然无言地证明了这件事情的价值与意义。
回望来时路,我们会记起四年前对原创频道投稿系统的创新性升级与改造;会记得三年前在集思广益下对“本周之星”栏目的创立;会记得两年前“年度文学之星”评选时的繁忙与郑重;更会记得一年前原创频道小说征文大赛启动时的激动与期盼……四年中,让我们铭记的事情有很多,但最让我们喜悦并自豪的是日益攀升的注册会员数量,是一本本《灯盏》的出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文友们的认可与鼓励。
我们之所以矢志不渝地坚持这项工作,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在无穷的远方与无数个角落,闪耀着从未熄灭的文学之火与文明之光。无论在闹市还是边地,在人群中还是独行者,他们个个满怀赤诚,在文学的篝火旁聚拢、取暖和明心见性。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与文学为伴,并将他们对世界的识见与生之遭际通过我们的网站发表,进而获得读者的阅读或反馈。源自心灵深处的热爱迸发出不竭的创作激情,这其中有很多人的名字经常会在我们的网站页面中出现,而他们的作品也被我们的编辑们所熟知并探讨。诚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学固然在流动变化中,但同时文学的内在之核又是恒常不变的。我真切地感受到,在这些朋友们的心中,文学始终纯粹、温暖,闪耀着迷人的光泽,充满着永恒的力量。文学如同一盏盏明亮的灯火照耀着他们的内心与生活。事实上,这也是我们中国作家网始终尽力推动全国文学内刊工作发展的最根本因由,做好服务推举工作,既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职责。【详细】
作品选读
作者:扎西才让
庄园之门
百年前的某个秋日,我的两个太爷从异乡出发,走在归家的道路上。途经一个小镇时,两人看到一处庄园,背靠在巍峨的西山下,那高耸的门楼在落日的余晖里显得异常壮观。一个太爷指着那处庄园说:“听说这就是土司居住的地方。”随后他俩就离开了。但还没走出那个小镇,就被一群人——老人和孩子——给堵住了。老人们神色都格外慌张,而孩子们个个手里拿着沙棘条,枝条上的绿叶和红果依然充满生机。他们用眼睛盯着那处庄园,指责他俩不该用手胡乱指点,说庄园的主人会很愤怒,而主人的愤怒必将给小镇带来看不见的灾难。两个太爷只好顺从了这些老人和孩子,被他们领着踏上赎罪之路。他们把他俩带到庄园门口,其中一个白胡子老人很小心地敲了几下门。等了好半天,没人来开。白胡子等得有些焦虑,就轻手轻脚地去推门,门也许从里闩住了,怎么推也推不开。又等了一段时间,没有一丝有人来开门的迹象。白胡子说:“也许里面的人都睡了。这样吧,你俩就等在门口,等第二天门开了去给主人赔罪。”可是,第二天,门没有开。第三天,门依然没有开。一个月过去了,门还是没有开。一年过去了,门始终没有开。时光老人挥舞着他的长鞭,把万物赶往岁月深处。两个太爷已经老了,同他俩一样坚守在庄园门口的那些老人,早就化为了灰尘。那些手执沙棘条的小孩,也长成了大人,他们早就不想等了,都悄悄地离开了那个小镇。但那扇在落日光辉里更显沧桑的庄园大门,一直不曾被人打开。
江淮移民
在甘南生活的大部分汉族人,据史料记载,其先祖是在明洪武年间,从江淮大规模屯垦移民过来的:“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你带的什么花儿来?我带的茉莉花儿来。”在甘南这块热土上,他们渐渐融入羌、藏等土著民族,繁衍生息共同发展,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先进的农耕文明、独特的民俗和地域文化。其实他们的历史,是可以用诗性的文字进行抒写的:“冷兵器时代,古战场上只有杀伐之声,牛头人身的将军在长河里饮水。夕阳悬在西山,像充血的眼睛。山下的百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时隔多年,他们还是存活下来,不再像茅草纷飞。不再一身囚衣茫然四顾,坐在惊恐里,于水面上看到残阳里的倒影。江淮移民的后裔,坐在土炕上,说起遥远的故乡,说起茶马互市,众人喝尽杯中烈酒,在荒蛮的边塞,生儿育女,流下相思泪。有人站在高山之巅,背着手眺望南国,唱曲《茉莉花》,生出一段离情。有人终究成为牧羊人,也学苏武,旌节高挑,但也愿意有番女作陪。地方史志里,汉家瓷器映照千年岁月,不说盛唐和大明。只说江淮一场酒宴,梦里就是家国,也抵不过长河落日里的羌笛声碎。”【详细】
作者:西厍
玻璃
在玻璃的碎裂声中你听到什么
我听到碎裂
听到事物毁于碎片的尖叫——
无声的
我听到尖叫中美的毁灭和
心灵的战栗
比如,一张破碎的、姑娘的脸
被剜去了人们对美的信仰
一双儿童的眼睛——
完整的玻璃背后破碎的心
光芒幽燃像一把刀
扎向这个羞辱和毁灭它的世界
读魏纯风景写生
他已经入秋——那些响亮的色调
初看完全是盛夏,其实不然
我闻到的气息表明,他的画笔蘸足了初秋
果粒一样炸裂的阳光。他当然热爱树绿
和湖水的蓝,他用某种偏爱堆砌
那些入秋的浓绿和深蓝,也包括淡绿
和浅蓝。秋天赋予了他
更多牧歌式的灵感,所以他同样毫不吝啬
熟褐、赭石、土黄甚至近乎玫红
用大笔触画出对土地毋庸掩饰的感情
我羡慕画家不必受制于语言的桎梏
在看似随意的涂抹和堆叠中表达入秋的
确定性:他摈弃了诗人式的伤感
和所有构成伤感的犹疑、软弱、虚无的笔触
一切都在坚定和充满肌理的厚涂中
生成健全的和声,和果实一样饱满的诗意
作者:杨帆
菊县是鄱阳湖畔一个古老小城,从未在新闻联播上露脸。据说某地方电视台著名的“爹爹去何方”剧组,曾打算翻山越岭驻扎该城,终未成行。原因可能在于当地变化无常的天气,深山老林野兽出没,湖塘草丛里猖狂的吸血虫,以及一成不变的饮食习惯。全县几百户本地土著,围绕一条主街、两个湖泊、一个邮局、一座寺庙展开日常生活。菊县被一座山包围了大半,两个湖又将主街环抱在胸,寺庙和邮局分布在街的东西两端。东街寺庙富丽堂皇,历经千年风雨,金黄外墙还在夕阳下闪闪放光。因为地处偏僻,不管是政治还是经济的浪潮都难以抵达,当地居民延续了他们各种古怪的习俗,包括礼拜天去庙里烧香,湖葬,裸体猎鱼等等。这里没有通向外面的公路,没有通车,没有手机、网络等通讯设备,信件靠一架军机运输传递。也就是说,一年中三五次,人们能接收到外省亲友的书信、请柬、礼品或讣告。
邮局并不因此门庭冷落。相反,常来邮局串门的人不少。风雨无阻的常客里有鳏夫长生老倌,书店老板老杨,魔术师再生,还有个外县人。邮局是一栋陈旧的小房子,格局逼仄,昏暗,窗户很小。邮局本来没有名字,老一辈的人顶多说西街邮局,俨然对外的官方称谓。此外西街散布着商铺,菜市场,理发店,剧院,新化书店,照相馆,钥匙铺,钟表店,是城里名副其实的中心区。至于那些高大的建筑,监狱和寺庙都建在东街。三面环山,鄱阳湖是连接外部世界的唯一道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菊县保持了它的安静,没有运动,没有大会,街上的人群不比天上的云朵更闹腾。艺人的手风琴、笛子发出的音色,庙里的钟声,夹杂在沿街叫卖声里,像一滴滴绿色的风,从未被任何喇叭声覆盖或打断。【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