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编后记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22年05月26日15:18

对史料的新掘和对传统史观的突破聚成了本期“文学史研究”栏目的焦点。程光炜基于新的史料发现,对舒芜、绿原、牛汉的历史关系进行了别出心裁的探讨,突破了以往研究的惯性思考和固化视角。孟繁华试图拓宽文学史研究的体裁范畴,将当代歌词创作纳入其中。徐洪军考察了1980年代一大批现代著名作家的文学活动轨迹,钩沉了1980年代新启蒙与现代派之外的另一种史料来源。闫海田考论了以“双重时空”“平行时空”为基本模式的百年现代小说的时空变迁史,并研判出当下中国网络文学的时空样式是超越传统文学容量极限的“底层依据”。张立群试图清理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诗歌史“的发展线索,发掘出其丰富的治史观,进而为其未来发展获取新的增长点。

“重温经典”栏目中,何英揭示了宗璞小说《红豆》如何逾越了强大的历史规约从而投入了真诚情感,并由此产生了超拔时代的审美经验。石立燕、丛新强也从突破历史逻辑的角度阐释了郭澄清长篇小说《大刀记》的“人民性”书写。

“黄永玉研究”专辑中,卓今、慕江伟、冯祉艾着重分析了黄永玉长篇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历史真实、精神现象、诗意氛围与叙述特点。刘波则探讨了其诗集《见笑集》的现实主义伦理。

“朱涛研究”专辑中,敬文东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等层面阐释了朱涛诗歌的独特性。孙晓娅、朱瑜、杨碧薇则都关注到了朱涛诗歌的先锋意识。

“作家作品研究”栏目中,李晓晴、黄平探究了杨庆祥诗歌创作基于伦理的确定性所形塑的“停顿”“建筑”等美学构型。张晓琴关注梁鸿长篇小说《四象》的精神立象与文化溯源。李洪华、赵锐、刘志珍、周琪、肖云儒等人的文章也都各有特点,各具新意。

“最新文本”栏目中,曹禹杰、金理对陈福民的《北纬四十度》进行了深入解读,并以之为例阐述了在历史与当下、虚构与真实之间,非虚构文学的张力之所在。王鹏程对刑小利的长篇小说《午后》中传统知识分子精神和知识分子当代困境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深刻的解读。黄紫萱、田振华从叙事、人物、视角三个层面探明了黄蓓佳新作《太平洋,大西洋》所内涵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