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双白:坚守人民立场,繁荣舞蹈事业 ——从延安《讲话》到习近平系列文艺论述中的一条红线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之际,重温重要的文艺思想观点,对我们今后的文艺事业和舞蹈事业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特别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有几个关键词,一个是这样一条发展道路是百年文艺战线实践的结果,第二个关键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三个关键词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第四个关键词是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今天我想就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民性”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也正契合我们今天座谈会的主题“为人民而舞”,这个论题非常响亮,非常好。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有关人民文艺的思想和表述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精髓,是新时代文艺思想之总纲。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从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到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其中贯穿了一条鲜明的红线——以人民为中心。
第一,高扬人民性的文艺是中国文艺最重要的本质
八十年前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他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大家一定都有非常深的印象,这一论断直接命中文艺的本质,由此成为指引我们分析文艺创作思想和实践创作活动的精神火炬。他鲜明地提出和回答为什么人的问题,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响亮口号,当时指导着革命根据地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工厂、部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创作出了大型新型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等广受老百姓喜爱的文艺作品。
1943年春节前后,延安新秧歌运动风起云涌,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评剧《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等优秀作品一经上演,就轰动了解放区,迅猛蔓延发展到各解放区,甚至深深影响了重庆等地国统区里的进步文艺力量。我们北京舞蹈学校老校长戴爱莲先生,当时就是受到了延安新秧歌运动精神的影响,带领一支小团队,深入边疆地区做采风,其中就有我们北京舞蹈学院著名教授彭松先生,他们深入到边疆地区,收集了很多宝贵的舞蹈遗产,然后把它做成舞台艺术,在重庆上演。1946年,重庆举行了边疆舞蹈大会,可见这个延安讲话精神当时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应该说,为人民大众创作服务的导向,在解放战争中,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的文艺实践中已经成为一条事关文艺事业根本方向的文艺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当中多次深刻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的重要性和时代性,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出新的重要贡献。总书记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那么什么是人民的文艺?这一命题首先要求我们搞清楚,当今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人民”的含义。中央党校教授范玉刚先生在2017年第4期《文学评论》发表题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人民性研究》的文章,他指出,“在我们党的话语体系中,‘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力量,它往往被视为有价值的意味集合概念,主要指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体。”请大家特别注意,范教授所说的“有价值意味的集合概念”是一个非常有启发的论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所以,我们讨论艺术问题,讨论舞蹈问题,讨论为人民而舞的问题,不妨追根溯源,来讨论为什么我们会说为人民而舞,这其实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也就是我们的国体来决定的,这些论断里已经和很多西方国家有了非常鲜明的区别。
因此,国体框架里的“人民”,不同于法律体系里的国家的“公民”,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但是在我们的政治话语体系里,这个“人民”不等同于法律体系里的国家的“公民”。公民比人民的范围要大,公民包括了全体社会成员,而人民不包括全体社会成员,那些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敌对分子不属于人民。换句话说,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为人民而舞,是从人民是政治概念这样一个话语体系的根本属性上来论述的。我觉得我们论述任何事情,表达任何观点,都不要忘了这一点。
在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中,很早以前就有关于江山社稷与民之间关系的智慧总结,古人说“仁者爱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从中华文化中“人本思想”的提出,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主流价值。中国共产党的相关论述,其实和我们中华文化当中的“人本思想”有着深刻联系的,它是一种中国社会主流价值的取向。
举个例子,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肆虐以来,各国对抗策略不同,结果大不相同。中国现在的“动态清零”,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人本主义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观念,彰显了中国以人民为本位的深刻历史文化思想传统和高瞻远瞩的当代性治国方略。动态清零的根源是什么?是深深植根于我们中华文化“民为贵”的深刻思想,全体中国人民从文化遗传基因上、从精神最深处都是非常赞同的。
1925年,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中指出:“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种思想决定了我们文艺的根本方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些掷地有声的话,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我们今天所有关于“为人民而舞”的论题,提供了最重要的思想原则,需要我们深入反思,牢牢记住,并落在舞蹈艺术实践中。
第二,人民的文艺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的火热生活当做审美的对象。
人民是历史创造者,也是时代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都深深地感到,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这里的生活最主要是指广大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是文艺之母,因为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文艺的源泉。
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告诉我们,当代文艺中的人民性,必须集中体现在文艺与人民的深刻关系上。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我们现在经常说要深入生活,其实深入生活最重要的就是接近人民、贴近人民,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深刻体会人民波澜壮阔的生活历史。“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
因此,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都要提高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捕捉形象、提炼形象的本领,特别是要从波澜壮阔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中,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形象,以及创作出传世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
艺术,追求卓越;经典,追求永恒。近些年来出现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草原英雄小姐妹》《骑兵》《天路》《朱自清》等舞剧作品,再如改革开放以来的优秀作品如《雀之灵》《奔腾》《残春》《新婚别》《翻身农奴把歌唱》、北舞的古典舞和芭蕾舞版本《黄河》、民间舞版本的《东方红》《老雁》《独树》等很多小型作品,因为时间关系我不一一列举了,无不以独特的艺术形象而闻名于世,是人民生活的艺术结晶。
第三,人民的文艺,是尊崇真善美的文艺,是长征路上的精神火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前些天,杨丽萍举办了从艺50周年的一个小型纪念活动,回顾了她50年来的艺术道路,其中《云南映象》坚持了19年。像《云南映象》和《雀之灵》这样的作品,像吴晓邦的《饥火》、戴爱莲的《荷花舞》、贾作光的《鄂尔多斯舞》等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同时也说明人民的文艺是遵从真善美的文艺,要像精神火炬一样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担当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
人民的文艺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必须要虚心向人民学习,但是文艺要有自己的精神作用,文艺不能成为随风倒的东西,文艺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不能变成庸俗口味的追随者,文艺应该成为真善美的塑造者。
中国文艺发展历史中,有着深厚的文以载道的传统。“立文之道,惟字与义”,让文艺保持向上向善的力量,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在人民文艺大道上,文艺工作者,必须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努力创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当我们说“为人民而舞”的时候,不是用庸俗的东西去满足一般庸俗的口味,不是让我们随波逐流,更不是让我们用最粗俗的东西去赚快钱,而是要求我们高高举起精神的火炬。为人民而舞,要求我们的舞蹈艺术必须自身具有高尚的品德,具有强大的文艺感染力量。文艺要有个性,艺术家要有自己鲜明的追求,不能人云亦云,不能随波逐流。
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坚持始终把文艺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高举精神的火炬,弘扬崇高的理想,滋养人民的道德情操,这一切都是文艺的人民性质最重要的本质规定。为人民而舞,不是让老百姓乐呵乐呵就完了,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高的艺术标准在衡量,一方面要让群众喜闻乐见,同时还要对人民群众有道德情操的滋养。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用令人神往的舞姿刻画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的审美底色,在2022年央视春晚获得了全国上下一片赞扬,现在《只此青绿》所到之处,开票之后通常是在几分钟之内秒光,创造了又一个新的令人振奋的文艺现象。
去年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中,出现了维吾尔族舞蹈《阳光下的麦盖提》,编导是我们北京舞蹈学院著名编导王玫的学生,作品将汉族铿锵有力的鼓子秧歌动作与新疆少数民族舞蹈动作完美地结合起来,充满激情地讴歌了在党的领导下,新疆地区取得的反恐斗争巨大胜利,描写山东日照与新疆麦盖提对口援疆行动中汉族与维吾尔族结下的深厚情谊,赞美了当前新疆和平幸福的时代生活。前几天我又去了喀什,看到了在晒着太阳享受和平生活的普通新疆人,再次体会到了《阳光下的麦盖提》这个作品体现出的美以及真善美结合起来的力量,看这个作品的时候,不瞒大家说,我流泪了,我非常感动,它没有讲故事,但它讲述了当下的美好生活。
建党百年时刻,中国文艺工作者倾情奉献了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其中主题歌《领航》琅琅上口,一问世就大受欢迎,被视作一个时代的音乐最强音。上述作品都证明,文艺的精神引领作用十分巨大。这是我们从事舞蹈艺术工作的最大动力和价值所在。
我今天就谈这样三点体会,我认为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坚守人民立场,我们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近些年来,舞蹈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中北京舞蹈学院发挥了巨大作用,我相信在今天座谈会之后我们能更好地领会毛泽东同志、习近平总书记文艺讲话深刻的精神内涵,推动舞蹈艺术事业做得更好。
(本文系作者在北京舞蹈学院“为人民而舞——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