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作家网更名20年:风雨同舟,曾经的网站人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2年05月18日09:31

编者按

2022年4月,中国作家网迎来更名20周年。

2002年4月,经中国作家协会党组研究决定,将此前的“今日作家国际互联网”网站正式更名为“中国作家网”(网址:www.chinawriter.com.cn)。

20年,从初创时的寥寥数人到现在近30人的团队,一代代网站人倾注了自己的时间、青春、汗水、才华,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新闻观为指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致力于打造“汇聚最多作家信息、传递最强作家声音、展示最美文学魅力”的文学网络平台,才有了如今这样一个年华正好的“青年”:有活力、爱探索,不惧挑战,勇于尝试。

值此中国作家网更名20周年之际,网站邀约作家、评论家、编辑、记者等文学界师友一起,回顾过往,展望未来,将文学的初心与活力,凝聚为网站发展与所有文学爱好者前行的精神灯塔。

 

中国作家网意味着声音、态度、内容、导向

刘颋

《文艺报》副总编辑,2011-2016年曾任中国作家网主编

2011年年初通知我接手中国作家网时,本能的反应是“不行”。常年做着纸媒的编辑,网上冲浪也不多,接手一个网站,完全需要从头学起,甚至连“导航条”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什么一级页面二级页面列表页正文页了。然而,接手网站后第一件事就是大事:网站改版。

至今还留着网站改版最初的页面(首页)设计图,那是在一张A4白纸上,用黑色水笔勾画出来的页面分布草图,可以说是刀耕火种地开始了触网。在花了一个来月时间仔细学习了几大主流网站的页面设计和栏目设置后勾画出的这张草图,是后来改版的中国作家网的雏形,虽然简略,但中国作家网核心板块和内容都在上面了。

2011年11月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作家网的改版是依据八代会召开时间倒推排出的进度表。确定改版核心诉求、基本框架和主要功能后,开始洽谈网站改版的页面设计和制作方,洽谈网站迁移、服务器托管等一系列问题。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真的意识到,中国作家网不仅仅是五个汉字组成的简单名词,它意味着声音、态度、内容、导向以及海量的数据,它除了日常内容的更新,还有作协信息的准确发布,以及实现作协工作线上服务的功能。虽然它的日活流量无法与几个主流大网站相比,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无论是技术操作流程还是内容的编辑审核发布,甚至是网站的后台监管、安全保护,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任何一个环节不慎都容易出现纰漏。

经过一系列的拉锯战谈判,服务器托管妥了,页面设计也一项项地过了,时间也到了当年的6月底。现在还记得,历史数据迁移是在7、8两个月,网站所有人几乎天天半夜都还在工作,因为白天要维护旧网页的运营更新,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调试检测新网页的各个频道。发现了问题汇总,白天再与设计方沟通解决。

就这样白加黑五加二地到了9月,终于雏形初见,内部测试也过了。10月,中国作家网新版上线试运行。还记得新版上线后不久,就接到了雷达老师的电话,说他非常喜欢新版的色调和页面设置,内容也比旧版丰富了。说到网站改版选择的色调,也是几次集体讨论出来的。最终确定仿帛书锦卷色泽,也算是对中国作家的致敬吧。

11月,新版中国作家网成功应对了作代会的各项考验。作代会期间网站的日流量屡创新高。至此,2011年中国作家网的改版算是圆满完成了预定计划。

这个倒推着的改版过程,也让我对中国作家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中国作家的网上家园;为作家服务的网络平台;权威性,导向性,专业性……中国作家网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进入到了很多人也包括我的生活中。

但这次改版的栏目设计仍然显示出了纸媒编辑的思维局限,好在,这些问题在2016年的改版及后来的数次调整中得到了改善,网站职能得到凸显,内容板块的设计更加清晰合理,页面也更加成熟友好。

在中国作家网五年。可以肯定地说,网站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我开始熟悉网络以及热爱网络的人们。网站的改版,乃至后来中国作家网作为发起单位,联合网络文学联席会议,推出了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等经历,丰富并锻炼了我,成为了我珍藏的记忆。

保持“进”的姿态、“新”的气象

刘秀娟

中国作协办公厅秘书处处长,2016-2020年曾任中国作家网总编辑

作为一家综合性的专业文学网站,中国作家网的创建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窗口和风向标,透过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世纪以来文学界认识、理解、运用互联网的历程,看到文学的价值、文学活力不断被挖掘和激活的探索历程。

我在网站工作了四年半,并不长的一段时间,对我而言,却是一个与网站互相重塑的过程。责任感、团队意识、创新精神、专业性,这是网站人的追求,也确实在日复一日的艰难行进中,日渐沉淀为我们的标识和气质。它就像一个规模不大但强有力的能量场,给予身处其中的我们一种强大的内驱力,每个人都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量,却时时涌动着创造的激情、洋溢着青春的欢笑,大家和网站一起成长、相互成就,把诸多的不可能变成了精彩的现实。

4年的时间里,我们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改版,分别是2016年上半年和2018年上半年。每一次的改版都在敦促我们思考“中国作家网是什么”、“中国作家网能做什么”,都是一场对网站定位、风格、模式、管理、技术等各方面的反思和辩论,是对脑力、体力和组织能力的巨大挑战。经常有设计团队对网站的功能和定位提出疑问,它到底是官网、新闻媒体还是文学网站?很长时间里,我们也陷入到这样一种自我矛盾中。但是我心里始终有一个声音,为什么一定是非此即彼呢?区别于这几类常见的网站类型,不正是它的特色和成长空间所在吗?在反反复复的讨论和调整中,“综合性专业文学网站”的定位愈加清晰,我们希望它在快速更新迭代的互联网丛林里,不是炫人眼目的奇花异果,而是稳健、雅正的大树。经过2016年的改版,网站建立了与人民网的密切合作,发展有了更加安全可靠的基础支撑。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和行业管理的愈加严格、规范,这一优势愈加突出,它在一定程度解决了网站发展的后顾之忧,让我们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用于内容的提升。2018年的改版,是一次极大的扩容,更是面向广大文学爱好者的主动“敞开”与密切“链接”,新的投稿系统和直播平台吸引凝聚了一大批基层文学力量,并且不断衍生、助推很多新的内容栏目和工作机制,是作协组织在延伸工作手臂、扩大工作覆盖方面非常有益的尝试。

每一次改版,都是网站的“浴火重生”。人手极其有限,必须一边维持网站的日常运转、一边进行改版,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一起承受那种无法描述的焦灼和压力,共同分享重生的欢欣,建立起纯粹而又牢固的友谊。那是一种能够相互赋能、鼓舞前行的力量。时至今日,它仍是给予我温暖和勇气的灯盏。借此机会,向每一位支持和帮助网站发展的领导、师长、朋友、同事,向曾经的工作伙伴,道一声衷心的感谢。

20岁正青春。当前,积极融入现代传播格局,推动文学实现多形态转化,更好地光大文学的价值、彰显文学的尊严,已经成为作协系统乃至整个文学界的共识。这是中国作家网一直以来为之努力的方向,也是它的优势所在。希望网站始终保持“进”的姿态、“新”的气象,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发展成更加广阔的文学平台、更加厚重的精神家园。

唯一不变的是对高品质的追求

王婉

中国作协外联部欧美处处长,2017-2019年曾任中国作家网副总编辑

我在中国作家网的日子,要追述到前疫情时代的最后两三年……时间不算长,但特别荣幸恰逢其生长的重要时期,刚好见证和参与了“中国作家网”成长为“青年”的过程。我记得我到网站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就是起草网站的改版升级报告。紧接着,在2017年的倒数第二天,网站发出了一个“超量级”的招聘启事,期待新一年扩充大把新力量,匹配新版本,开创新气象。这些期待都实现了,各种“好玩儿”的小伙伴入伙“好玩儿”的中国作家网——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那种“心境澄明,心力茁壮”的年轻人,来到中国作家网简直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由奋斗型总编辑率队,“四代同堂”的网站人勾肩搭背没黑没白地创造着各种“第一次”:新版上线、开通微信公号、重启微博、大规模开发视频内容、拓展直播功能、奠定一批标志性栏目……大家数次头脑风暴,打开了好多至今“合不上的脑洞”。每日自我迭代的中国作家网唯一不变的是对高品质的追求。比如,在新闻采编上,从总编辑到小编,全是“自燃型”选手,人均“卷王”。同样的文学活动,那篇“最不通稿”、最全面的报道,会被形容为“这很中国作家网”。又比如对有海量素人投稿的原创栏目的坚守和投入,日更,周推,年选,竭尽所能惠及基层最广大的文学人口——这本不是必须却是应为,我至今觉得特别有意义:文学可能是一部分人的擅长或者说喜好,但它绝对不是只属于一个圈子或一群人的美好。我相信中国作家网会一直为在更广阔的时空传递、分享文学的美好而开窗、搭桥,蹈厉奋发,笃行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