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林良:那个温暖如“小太阳”般的先生
来源:北京晚报 | 颜小鹂  2022年04月29日15:10

我很感谢我所选择的职业,与那么多优秀的作家和画家为友,感受他们身上传递出来的人格魅力,与他们的精神世界交流,还能第一时间读到他们的作品,更有机会与自己喜欢的大师们见面聊天,幸福二字还有其他解释吗?

我今天想讲的是一位叫林良的先生,他是众所周知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浅语的艺术》影响了无数为孩子写作或者编书或者研究的人们。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还要从上世纪90年代初说起,那时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来了许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或者出版家,也就在那个时候我认识了花婆婆方素珍(那时候大家叫她小方,一个如珍珠般小巧玲珑的人),还有余治莹、林焕章等,从他们的口中知道还有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前辈叫林良。2007年我第一次去到台北,在书店里见到了许多他的作品,也在那一次我买了《浅语的艺术》繁体字版回来,阅读的过程是一种洗礼,字里行间里都能看见他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尊重,那不是理论探讨,而是一种真诚和朴实。我从那时就喜欢上他的作品了。他也在我脑海里成为了神一般的存在。

2011年,我有幸引进了来自荷兰的画家瑞安·普特五里叶和作家威尔·海根历时20年创作的经典童话《小矮人》,这部亦童话亦科普亦博物很不好归类的图书,之前台湾版的翻译者就是潘人木和林良二位先生,于是购买了他们的译文版权,推出了这本“神”书。林良先生曾经说:“读这本书可能有两种情况发生:一是以为他读的是科学读物,后来才发现进入了一个童话迷宫;二是以为他读书是极富想象力的童话,后来发现他已学会了科学家观察事物的态度、观点和立场。”这本书的语言简单有趣,读起来非常的轻松;后来我又引进了多本台湾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也有林良先生的作品,我虽然没有直接成为他作品的责编,但是间接也成为了他书的编辑和读者。读了他的很多书,但是却一直没有见过他,很想当面向他请教浅语写作艺术的精髓。

2014年我去台湾参加台北书展,跟好友方素珍提出,可否联系去拜访林良先生(我知道小方跟林良先生是忘年交),林良先生答应了我的请求。我很紧张也很迫切更是激动,整个春节都在想给先生带什么礼物,后来选择了一个双面绣的蜀绣大熊猫。

与林良先生的见面约在了林先生家附近的一个咖啡馆,那天下起了小雨,我很担心路滑林先生来是否方便。但是90高龄的林先生在他女儿林玮的陪同下,如约而至。二月的台北寒风习习,加上下雨,有些阴湿。他外面穿了一件深色的长大衣,进来后脱掉大衣,里面是一件米色的西装,很随意地配上一件蓝色小格子衬衫,一顶标识性的深色鸭舌帽,他的外形与言语,都深含着才华与谦逊,有中国文人的典型气质:深邃、睿智、安静、谦和。他的话语并不多,但是他对每一个人的关照,却让整个咖啡馆里,充满了温暖和欢笑。林先生身体很好,语速适中,逐一不落的问候,让我的心放松了下来。当我送上礼物的时候,他也专门为我准备了他的两本新书《爸爸的16封信》和《林良爷爷忆童时》,这可是那次台北之行最美好的礼物。那天我才知道,不久前他还在医院里住院,但是我一点也看不出大病初愈,他讲了他继续在报纸上写的专栏,每天依然有近3000字的创作,写一些小作品,也写一些回忆故事。真没有想到他的创作精力如此旺盛,笔耕不辍,真是用他的行动感染着我们这些晚辈。那时我特别想出版他的作品,然而他的作品已经签给他故乡福建的少儿出版社了。真是羡慕福建少儿啊。

2016年再去台北见朋友,在“小天下”总编辑李党那里看到了一本林良先生的新书《动物和我》,画家是儿童艺术教育大师赵国宗先生,走进这本书如走进孩童的世界,语言和画都稚趣拙朴,如两个小儿的日常嬉闹,我真是喜欢得不得了。然而又是一次擦肩而过。

2019年12月23日,这位我们敬仰的“浅语者”离开了,那个日子是我妈妈的生日,我想我会永远记住这个日子的。我虽然没有直接成为林良先生作品的责任编辑,但是却享受了他作品带给我的美好,这也是一种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