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贺绍俊:介入文学现场的行动派批评家——读何平的《批评的返场》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贺绍俊  2022年04月28日16:44

何平是一位很认真的文学批评家,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只要是讨论文学,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何平有丝毫的浮皮潦草。他的文章写得也很认真,哪怕对一件小事的判断,他都要作好充分的资料准备和理论准备。《批评的返场》是他最近出版的一本批评集,这本书便见证了他的认真。我没想到他为了编这本集子,竟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显然,该收进哪一篇文章,文章应该怎么排列组合,该通过这本书传递自己什么想法,他是经过了反复斟酌和深思熟虑的。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文章合集,它体现了何平对当下文学批评问题的认真思考,并为解决文学批评问题所采取的行动,这是一本关于文学批评的思考之书,也是一本行动之书。

何平是一名大学教授。目前在文学批评界最为活跃的就是由大学从事文学专业教学的学者们组成的“学院批评”,他们使当代文学批评更加规范,也更加具有理论深度和学术涵养。何平的文学批评同样具有这样的优点。但他并不因此感到沾沾自喜,而是为学院批评所带来的负作用而担忧。他认为,因为学术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学院批评把文学批评变成了纯粹的学术研究,越来越远离文学现场。这样的文学批评是没有力量的。他在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对此保持足够的警惕,并有意识地主动介入到文学现场,参与文学活动,让文学批评直接面对正在行进中的文学发言。这本书就是他介入文学现场的实录。

何平对当下文学批评问题的判断是十分中肯的,更可贵的是他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方法,并且身体力行地做出了成效。在这本书中专门有一辑叫“现场”,便是他几年来在《花城》杂志上主持“花城关注”所写下的文字。从这些文字里,不仅闪烁着犀利的思想火花,而且也清晰地记录下何平在文学现场里是如何行动的。文学批评在他的理念里不仅意味着写作,而且也意味着行动,他是一名行动派文学批评家。对于文学批评家为什么要行动,何平创造了很多说法,比如他说,文学批评也应该像“社会科学研究重田野调查和身体力行的行动和实践”那样去“处理和文学现场的关系”。又如他提出“文学策展”的概念,认为文学批评家应该向艺术策展人学习,通过“文学策展”的活动“更为自觉地介入文学现场,发现中国当代文学新的生长点”。在主持“花城关注”栏目时,何平就是以一名文学策展人的姿态出现的,他就像是一个在文学现场活动中积极的联络者、促成者和分享者,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批评家那样纯粹做一名文学布道者。我阅读“花城关注”这一部分的文章时,仿佛就是在穿越由当代文学的时空组成的一片大森林,何平就像娴熟的向导一样引导我们看到了森林中令人惊喜的别样风景。何平主持的几十个专题,基本上都溢出了批评界老生常谈的套路,完全是捕捉了文学现场中冒出的新现象,且又与传统的话题有着内在的关联,如文学的想象力、代际描述的局限、青年作家和故乡、散文的野外作业、文学边境和多民族写作、文学向其他艺术门类的扩张、世界时区、文学部落和越境旅行,等等;每一个话题都是何平具体针对文学当下性和现场感问题而设立的批评标靶,他有的放矢,且命中靶心!

作为一名行动派文学批评家,何平的行动性不止突出体现在为杂志主持栏目和组织文学活动上,而是贯穿在他的整个批评写作之中,因此在书中“思潮”和“作家”这两大部分里,同样保持着他对文学现场的介入意识和问题意识。比如他对文学地方叙述、网络文学、文学共同体等都能提出不同于人们惯常认知的真知灼见,就因为这些见解都是建立在他对大量文学媒体和文学活动的考察、比对的基础之上的。何平说,批评家介入文学现场其实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他把自己介入文学现场的行动看成是“向这一文学批评传统的批评家前辈们致敬”。但不可否认,这一文学传统逐渐被当下的批评界所忽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要极力推崇作为行动派批评家的何平以及他深度介入文学现场的《批评的返场》。

(贺绍俊,现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