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杨刚的“收”与“放”
来源:北京晚报 | 李津  2022年04月19日08:21

近日系统地看了已故画家杨刚的“自由长旅”画展,很受震撼。

最早知道杨刚,是因为卢沉和周思聪两位师长,他们总向我提起他,每次都赞不绝口。他们对我说,你要多看杨刚的画,从基础到创作,包括速写、素描、国画等,都要多看。

牧场写生(2)1999年 杨刚 绘

杨刚早期的习作,那时候我就觉得好,现在回过头看,更是获益良多。那一批画家中,就国画创作造型、厚度、色彩等论,当推杨刚为第一流的艺术家。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吴冠中先生看到杨刚的水墨大写意,就曾对多人评价说:“中国水墨画数五个人有杨刚,不,数三个人也有杨刚。”而且他非常全面,速写、国画、油画、版画,无一不精,真正具备了深厚宽广的创作基础和广泛的驾驭能力,所以他后来找到自己风格的时候,便不会让人感觉空洞。

杨刚的书法当然在其创作中起了作用,但造型的影响更大。如果只是认为,他的作品是“书法+抽象变形”,那就对杨刚理解得简单了。杨刚的水墨大写意之所以能够提炼得准确,是因为转折、起笔、收笔、顿挫等,都有着深厚的造型基础。因为他对形体等有着透到骨子里的了解,技术上才能从心所欲。

杨刚对色彩也有着非常独特的理解,比如哪里用一块红,哪里用一块黑,都恰到好处。猛地一看,以为是简单的一块,细细观之,才能瞧出其中内容丰富、变化多端。

他认同造型,在这条路上做得非常出色,可是他又从这条大家为他鼓掌的道路上退了出来,要走另外的路。这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考验太大了,需要重新洗牌,脱胎换骨。可是,杨刚都做到了,期间的艰苦卓绝可想而知。

杨刚还有一个特点是能收得住。他的绘画语言激烈奔放,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他知道在适当的时机往回收。我们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怕别人看不到自己的个性,喜欢“抻胳膊抻腿”,但杨刚在奔放的时候,却忽然能够方向一变,竟然就收住了,确实是大手笔。

我一直觉得,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就是收放自如,能达到这个程度的人是在两个极端都修炼过的。杨刚道取中庸,走到中间,找到结合与平衡,出来一个充满张力的画面。他画奔驰的马,有速度感、奔腾感,但又没有一点飘出去的感觉,全都是“蹄子抱着蹄子”拢在一起。极为狂放的画面,同时还特别深沉稳重,这是极难的。

2019年4月,杨刚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虽然我们会觉得可惜,但他的风格早已不是处于试探阶段,而是已经收放自如,很是成熟了。

年轻时,杨刚去了内蒙古,他的青春可谓在那里用到了正道。他在内蒙古非常纯粹地画画,大草原的经历使得他的心胸也打开了,所以哪怕当时在草原生活再艰苦,他对那里还是魂牵梦绕。“自由长旅”这次展览展出了杨刚多幅内蒙古草原题材的作品,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说他是一个黑白写意的高手或者是画马的高手,你再看他画的月光,真是有意境。

世界上有两种画家,一种是生前都“折腾”够了,甚至严重透支了,给后世完全没有留下余量;另一种就是完全没有“折腾”,几乎是璞玉浑金,但给后世留下无限的空间。在我心里,杨刚就属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