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话《乌江引》:长征解密与文本解码
近日,在“纪实与虚构的交响——长篇小说《乌江引》研讨会”上,来自京穗两地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围绕《乌江引》展开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鉴于题材的稀有性和特殊性,这是一次具有“超高难度”的创作。作家庞贝迎难而上,在小说主题、结构、叙事、人称和语言诸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使得小说文本呈现出很高的文学品质。
作家庞贝的长篇新著《乌江引》自3月初首发以来,受到广大读者和文学界、史学界的关注。《乌江引》呈现的是长征史诗的另一个传奇,一支鲜为人知的秘密力量,这便是以“破译三杰”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为破译主力的中革军委二局。他们利用早期无线通讯技术侦收的敌台信号,几乎成功破译了国民党军的所有密码情报,为红军一次又一次突破重围、绝处逢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国民党军对红军的情报却一无所获。这是人类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情报战孤例。中革军委二局,一个隐秘的存在。即使行走在自己的队伍里,他们的身份也不为人知……
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从纪实与虚构融合的角度对这部作品的文学性进行了深入解读和阐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评价说:“这是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在整个长征题材里面也显得非常独特。对比长征的伟大内涵,文学呈现的还远远不够。长征对我们来说是历史、精神、文学的富矿,长征是世界历史上、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能够配得上这种奇迹的文学作品很少,这也是长征对当代文学、当代作家的召唤和考验。《乌江引》可以说是交出了比较独特的文学的答卷,是中国文学、中国作家向长征这个伟大题材的致敬。这是一部致敬之作,也是一部解密之作。”
“‘纪实与虚构的交响’,这个表述能够抓住这部作品的魂。”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表示,“我们对纪实的阅读期待是,你是亲历者,有资格、有能力来讲,这个事我见过,你们相信我就可以了。但是庞贝在这个书里,第一部分《速写》用了‘我们’这个人称讲述。有资格成为‘我们’的那些人基本已经不在人世了,以‘我们’的身份让你觉得我就是亲历过,这就是小说,实际上就是虚构,这个策略非常高。第二部分《侧影》实际上是探索,是纪实。通过纪实、考察,把一些真相打捞回来还给大家。两部分构成交响,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写得巧妙。”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进一步阐释,“《速写》用‘我们’为主人公叙事,《侧影》用‘你’来完成叙事,那么,最后的《附录》就是‘他们’,一个个名字,真名实姓列出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这些人。他们是无我的,没有个人,没有家庭,没有名称,原来就是一个‘我们’。《乌江引》给我们的启示是一部好作品需要在结构、叙事、隐喻上都下足功夫。”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看来,对于《乌江引》这样一部风格独特的作品,我们不必沿用固定的关于纪实和虚构的概念来定位它,因为最重要的是,这个形式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庞贝打破了虚构和纪实的固定概念,他完全把小说的功能扩大,让我们看到小说的一种新的功能。我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乌江引》,我更愿意用‘还原’这个词来理解庞贝写作的目的。“
《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则用“复活”来表述这种“还原”:“复活人物,复活现场,复活细节,这三个复活只有文学的手段才能做到,只有文学才能使这些枯燥的史料具有感染力。《乌江引》这个作品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很多报告文学和小说,往往是对战史、军事和党史材料的简单复述,我们一定要用文学的手法去处理。”
红军长征史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统在线上发言时说到《乌江引》所引发的共鸣:“看完这本书我受到很大的震撼。长久以来,这段历史很多人写不出来,因为隐秘战线的好多东西不好写,而庞贝用了很巧妙的手法。这本书的前半部分《速写》用的是文学手法,纪实文学的手法,以文学的想象力对历史做了真实的再现。后半部分《侧影》写历史,转而用完全真实的人名,地名和事件也都是真的,作品也由此呈现出一种长篇小说所需要的命运感。”
“读这部小说有几个印象,一是传统与创新的统一。传统就是英雄主义,创新就是不再以过去人们惯用的叙述方式,而是找到自己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视角。二是真实与虚幻的统一。比如作品最后的诗句:‘时间的深处,有一种静默。那是水中的星光,是风中的密息。’”作为《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诗人刘笑伟在建军95周年之际,向为《乌江引》这部作品做出贡献的所有人表达军人的敬意。
《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徐则臣与大家分享了编发《乌江引》的感受,也谈及多年前读到庞贝长篇小说《无尽藏》时的兴奋之情。“从《无尽藏》到《独角兽》,再到这部《乌江引》,沿着这个脉络你会发现,庞贝一直是以纯文学作家的状态创作展现着小说的智性。”徐则臣指出,庞贝所有的小说都在结构上大做文章,包括这部《乌江引》:“《速写》之后紧接着就是《侧影》,小说便从纪实的文本突然转化成虚构的文本。庞贝把最实的,而且是不能掺假的实,通过文学的方式,通过案头工作,把它文学化,也就是说把历史文学化,把非虚构的东西虚构化,他找到了一条路。”
因疫情困在深圳的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尹昌龙也在预先录制的视频发言中论及“还原现场”:“我相信大多读者都有一个感觉,《乌江引》这个文本倒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想应该是真真假假。但恰恰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突破了我们以前在关于长征的著作和文学作品所见的那些惯常写法。在不仅在于庞贝的《乌江引》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是怎么写的,他在文体上做了怎样的尝试,这种尝试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穿插、迂回,把我们带入到历史现场中。与其它作品不一样的是,庞贝在写长征的同时也进行很重要的文体的文本的叙事性实验。”
“读到第二部《侧影》也是眼前一亮,它升华了前面部分。《侧影》里面有类型小说元素,有非虚构元素,有悬疑的东西在里面,虚实相间,通过多文类的结合,实际上是把这个小说的审美提到了更高的高度,这也是庞贝非常重要的尝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在分析作品文体创新的同时,也谈及《乌江引》的“技术意义”:“我们关于长征的书写和想象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而且有特色的、有个性的、有力量的书写更是非常罕见,《乌江引》为当代文学写作关于长征的想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这里,这些密码破译者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里有当时中国最精英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所以革命才能取得最后成功。这实际上暗示中国革命不是简单的农民革命,它是具有现代面向的革命。”
《乌江引》绝非只是一部解密小说。青年文学批评家丛治辰说:“事实上,在这部小说中,庞贝从来都是在政治的高度去认识和讲述军委二局工作的,而绝不仅仅是在军事层面。因此《乌江引》绝非只是讲述了不为人知的传奇,更充分写出了传奇的革命性。这样一部以二局往事为表现对象的革命传奇,歌颂的并不仅仅是隐秘战线的无名英雄,甚至并不仅仅是我们的军队,并不仅仅是过去我们的成绩,更是歌颂我们党的整个事业。”
86岁的资深信息高级军官贺承选,这位从延安走来的技侦战线老兵,作为军委二局事业的传承人,也亲临会场对《乌江引》的出版表示祝贺。他说自己所在系统出了三位作家,莫言、麦家、庞贝。《乌江引》最大的特点是真实,因此在军界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原成都军区一局局长张俊在书面发言中说,《乌江引》是对那段历史传奇的“有温度的描写”。红军“破译三杰”之一邹毕兆之女邹雪芳也亲临北京会场,她说《乌江引》再现了那个令人难忘的隐秘岁月,读来令人不忍释手。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评价说:“这是一部具有大气磅礴之势和绚烂夺目之美的探索之书、创新之作,独特之书。其独特性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题材本身的独特性;二是叙事视角的独特性;三是作家写作的独特性。作者庞贝是广东作协主席团成员,早年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毕业后曾在解放军总参某部的总部工作。这样的职业背景加创作实力,使得《乌江引》成为长征题材的崭新书写。”
据悉,此次研讨会在京穗两地以视频连线方式同步举行。研讨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作协创联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作协、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花城出版社承办,广州市文联、深圳市文联协办。
(转载时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