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袁可嘉先生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英俊  2022年04月01日15:40
关键词:袁可嘉

3月30日下午,由十月杂志和慈溪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斯人可嘉:袁可嘉先生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以线上方式举行。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以及张清华、欧阳江河、杨庆祥、敬文东、李洱、艾伟、高兴等十余位诗人、评论家、作家参与研讨。研讨会由十月杂志副主编季亚娅主持。活动在十月杂志微博、好书探视频号、腾讯新闻、搜狐文化、一点资讯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

活动海报图

袁可嘉照片,1947年

袁可嘉先生1921年出生于浙江慈溪,著名的“九叶派”诗人、学者、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诗广为流传。他编选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作家和诗人。无论是作为学者、诗人,还是杰出的诗歌翻译家,袁可嘉先生都表现出了超越时代的卓越眼光。他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进行的开拓性翻译与研究,不但为中国作家和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视野,更促进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解放,被认为是在中国新诗和西方现代派文学交融借鉴过程中,介绍最早、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的中国学者之一。

线上研讨会

袁可嘉先生的多重身份

吉狄马加谈到,袁可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既是学者,也是重要诗人,同时还是杰出的翻译家,这种多重身份共同构成了他的学术经历。作为诗人,袁可嘉既是中国新诗派也是九叶诗派的重要代表,他和穆旦、杜运燮、郑敏等诗人积极努力将西方现代派理论融入中国新诗创作,对中国诗歌现代化进程发挥出重要作用;面对当时的民族危难,他们并没有逃避现实,而是以高超的诗歌艺术记录时代样貌,表达出深沉的爱国情怀。作为翻译家的袁可嘉,其主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五卷本)、《欧美现代十大流派诗选》既是我们经常阅读的书目,对当时写作的诗人也有深刻的影响;而他的学术著作《西方现代派文学概论》《现代派论·英美诗论》在我们了解并如何借鉴西方文艺思潮方面也提供了重要参照。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评论家杨庆祥提到,袁可嘉的诗人、翻译家、理论家三重身份都非常重要。他更关心的是袁可嘉作为诗歌批评家或者理论家的维度。杨庆祥认为,袁可嘉先生是理论家里非常少见、非常杰出的一位,甚至可以说他是新诗理论里最重要的一位理论家,他的理论能力或者批评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他关于诗歌的理论、诗歌的创建,到现在看依然不过时,而且依然有启示性。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评论家敬文东也谈到了袁可嘉的理论家身份。他认为,袁可嘉一定深刻体会到古人所使用的文言文,即以“心”为中心,所以古诗是围绕“心”来完成的,所谓“诗言志”,志和心是连在一块的;而现代汉语则以沉思为中心,即用“脑”在想。敬文东认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新诗能够成熟起来,就是通过包括袁可嘉在内的一批翻译家发明的现代汉语,重新把“心”和“脑”连在一起,形成了中国道路、中国学派、中国风格的一批新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诗人欧阳江河注意到,袁可嘉在诗人、诗学批评家、翻译家之外,还有第四重身份——编辑家,他编辑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在中国新诗转折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针对大众读者,更多是对从事写诗的人、从事翻译的人,以及对编辑产生影响。欧阳江河还重点提到了袁可嘉的翻译家身份,他认为袁可嘉和老一辈翻译家冯至、卞之琳以及李野光等同时代翻译家都有一定的翻译理论观,这与他们把作为诗人的写作观、作为理论家的批评观融入翻译生涯有关。

袁可嘉先生的贡献和影响

作家李洱认为,当我们在谈袁可嘉先生的贡献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袁可嘉先生以及他同代的诗人、翻译家群体的贡献,这个群体对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开始写作的中国作家、中国诗人影响巨大,他们一方面打通了中国作家和世界文学的通道,另一方面,也将新时期文学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文学连接起来。从语言层面来说,袁可嘉和他的同代翻译家、诗人们参与了现代汉语的塑造,把现代汉语从意识形态的重负中解放出来,用一种我们比较陌生化的手段,增强了汉语的雕塑感,使得我们的语言具有戏剧性和仪式感,甚至,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对袁可嘉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的诗歌作品《沉钟》《墓碑》《南京》印象深刻,他认为袁可嘉的诗歌风格鲜明,语言也很成熟,他的作品和九叶诗派的其他诗人一块,标志着中国新诗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渐趋成熟。张清华认为袁可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是对于现代诗学的建设性的诠释。新诗问世以后,真正从诗学上给予系统阐释的诗人和理论家并不是太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早期的诗人虽有很多精彩见地,但大部分文章都是单篇辩驳,靠往来的书信或者诗集后面附录的片断阐释他们的诗学思想,缺乏系统性和建设性的研究。袁可嘉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系统发表了一些文章,对现代诗学有非常重要的阐释贡献,大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关于诗歌内部问题的讨论,比如新诗戏剧化、谈戏剧主义、诗和意义、诗与晦涩、诗与主题等;还有一类谈外部问题,像诗与民主、论现代诗中的政治感伤性等,这两类加起来大约是关于新诗现代化的集中讨论,而这些文章基本都是发表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系统来看,如果按序分章的话,可以变成一部简版的现代中国诗学论稿,几乎涉及现代诗学的所有主要方面。

《世界文学》主编高兴提到当年袁可嘉先生讲如何翻译叶芝诗歌的时候,曾给自己很多启发。他说首先一定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如此才会欣赏,才会喜爱;另外,批评也特别重要,有批评,才会有翻译时的感性和理性;接着,就是运用最恰当的词汇和语调来体现原作者的风格。此外,高兴还谈到袁可嘉主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横空出世带来的冲击力和启蒙意义,“它将无数中国的阅读者和写作者拽回到世界文学的轨道和场域中,当时许多读者甚至在心里有这样的奇妙感觉:世界一下子被打开了,通了。而且,我特别想说明的是,四十多年已经过去了,这套书依然有它的生命力”。

作家艾伟从一个小说家的角度谈到袁可嘉对他写作的影响。他坦言,袁可嘉等学者主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是自己这代作家的启蒙读物,通过这本书他阅读了一大批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比如加缪的《局外人》、金斯伯格的《嚎叫》等,这些翻译作品不仅开阔了他的阅读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写作的思想路径以及叙事方法。

作为诗人的谷禾最后谈到,袁可嘉先生对英语诗歌的介绍不是单向度的,他从早期的浪漫主义诗歌到叶芝的现代主义诗歌,一直到希尼和休斯这种后现代意味的诗歌,他自己在这个进程中也是不断往前走,同时也在不断的激励着我们。他作为一个先行者,已经把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诗歌介绍给国内诗人,并且影响了后来很多诗人的创作,对于很多作者来说,袁可嘉先生最重要的贡献还不是翻译了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而是他引导我们看待世界文学的眼光,让我们能够向外看,而不再专注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是作为一个学者、一个翻译家,也是一个诗人的最伟大之处。

第五届“袁可嘉诗歌奖·诗集奖

获奖者:吕德安

获奖作品:《傍晚降雨:吕德安四十年诗选(1979-2019)》(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第五届“袁可嘉诗歌奖·翻译奖”

获奖者:薛庆国

获奖作品:《桂花》(译林出版社)【叙利亚】阿多尼斯 著 薛庆国 译

第五届“袁可嘉诗歌奖·诗学奖”

获奖者:江弱水

获奖作品:《言说的芬芳》(安徽教育出版社)

袁可嘉先生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翻译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为中国作家和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视野,促进了中国新诗和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交融,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基于此,在中共慈溪市委、慈溪市人民政府的关心和直接领导下,慈溪市文联、作协、崇寿镇政府和十月杂志社通力合作,从2011年开始,历时10年,圆满完成了1—5届“袁可嘉诗歌奖”的评奖和颁奖工作,陈先发、王家新、李笠、杨键、汪剑钊、胡亮、蓝蓝、傅浩、张清华、余怒、杨铁军、霍俊明、薛庆国、吕德安、江弱水等15位在当下诗坛有广泛影响的诗人、翻译家和学者先后获得该项大奖。

据主办方介绍,第五届袁可嘉诗歌奖评奖从2021年5月1日在十月新媒体平台和中国诗歌网以及诗刊、星星、扬子江等刊物的新媒体平台发布征稿启示开始,面向公众公开征稿,采取作家诗人自我推荐和专家推荐结合的方式,截止2011年8月31日,共收到参赛作品306部,经过编辑部初步评定,进入终评的作品集分三类,共计25种,其中原创类10种、翻译类10种、理论类5种。经过吉狄马加、高兴、刘文飞、姜涛、欧阳江河五位评委认真评定,最后评出第五届袁可嘉诗歌奖,吕德安、江弱水、薛庆国分别获得第五届袁可嘉诗歌奖的诗集奖、诗学奖和翻译奖,这也是袁可嘉诗歌奖创办迄今十年来的第14-16位获奖者。(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