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天涯》2022年第2期|黑陶:潮神
来源:《天涯》2022年第2期 | 黑陶  2022年03月31日08:15

伏剑

属镂宝剑,在吴国八月惨白的日色下,闪着寒光。仔细看,锋快的剑刃里,隐有南方花枝般的精密纹理。

吴王夫差送剑的使者,低头肃立于一旁。

过昭关时已然花白的须发,入秋以来,我已经不再打理。长长的须发,在依然燥热的暮前秋风中,飘飘拂动。

闪着寒光的属镂之剑,被我提起,锋利的刃,割向自己的颈脖。

鲜血溅流。

花白的须发上,花白的衣袍上,瞬间有斑斑鲜红。

后世的东汉人赵晔,在《吴越春秋》中这样描述我:“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这有些夸张了。但当鲜血溅尽,这具伤痕累累、沉重的肉身,重重地倒在了由他亲手建造的吴都城中。

后来有人说:在我倒下的瞬间,阖闾大城——也就是现在世人熟知的姑苏城——确实为之深深震颤。

那一刻,我如此清晰地感知自己的精魂在缓缓上升。那一刻,一生的各种场景,闪电般疾速回放,不,甚至不是一生,包括我的前生和后世,一切历历在目。

出生

我的出生地,在古云梦泽,今中国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伍家场。

我的曾祖父伍参,祖父伍举,父亲伍奢,家族世代在楚国为官,以耿直忠义闻名。

在我的家乡,至今流传着我出生的神异故事,他们说我是金狮大仙转世。

我的前世金狮大仙,传说一直蹲守在灵霄殿前,很受玉皇大帝喜欢。王母娘娘开蟠桃会,金毛雄狮好奇加嘴馋,偷吃了一只异常珍贵的大蟠桃。王母娘娘知道后,在玉帝大驾前奏了一本。玉帝遂罚金狮挨四十御杖,并将其赶出南天门,贬到人间云梦泽畔。

金毛雄狮来到凡间,一头钻进我父亲——楚国太傅伍奢家里。其时,我母亲已经怀孕三年六个月,但迟迟未能分娩。我父亲正为此事发愁,忽见一道耀眼金光闪入母亲房中,正在惊疑,丫鬟欣喜来报:“夫人生了!夫人生下二公子了!”

初到人间,连续三天三夜,我有力的哭声震天动地。全家由此不得安宁。灿烂的哭声传到天庭,玉皇大帝笑了,于是派太白金星下凡,处理我的事情。太白金星化作一个白发银髯的老道,来到我家,自称能止住公子的哭声。

父亲伍奢把我抱出来,太白金星看着仍然大哭不止的我,在我头上轻轻拍了三下,同时念唱道:

你莫吵,你莫叫,

你是楚国的活宝宝。

大难不死全孝道,

死后不住忠臣庙。

说也奇怪,太白金星声音刚落,我立刻就安静了下来。

惊奇之余,家人正要酬谢老道,却见一道白光,从家中冲向天空,太白金星不见了。

成名

楚国地大物博,其疆域,西北到武关(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北到昭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北到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南到洞庭湖以南。

“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后世苏东坡语)。在空阔的楚天底下,我茁壮成长,他们说我是“脸如银盆,头似笆斗,咧嘴一笑狮子口”。

书上这样记载我:

三岁,体貌多奇异,声音如洪钟。

五岁,能识三才、五行之序。

七岁,又习六韬、三略。

十岁,言语有章。

十二岁时,我随高人隐士钟离深入罗浮山中修行。文,学天文地理、韬略经纶;武,习排兵布阵、身手武艺。师父小试过我的膂力,见我能够“横推八匹马,倒拽九头牛”,他微笑颔首。十四年之后,我二十六岁,师父钟离让我下山:你已学成。

临别时,师父赠我宝剑一口,名曰“龙吟”,其刃之利,切金断玉,世所仅见。

春秋后期,秦国欲称霸天下,以周天子名义,邀请十七国诸侯会盟于秦国的临潼。表面上,是连秦在内的十八国诸侯斗宝、献宝,实则暗含阴谋:如有不赴会者,可起兵征讨;如诸侯到会,暗中教秦将率领秦国大军,把住潼关,“那十七国诸侯,便插翅也飞不出秦国去”。

当时的天下,名义上属周天子,实际已分为十八国:秦、魏、韩、赵、楚、燕、齐、鲁、郑、宋、陈、吴、越、蔡、曹、梁、杞、晋。

接到秦国发来的周天子诏书,面对这封“请柬”,楚平王思虑再三,决定赴会。初出茅庐的我,随平王入秦,保驾护航。

就在这次往临潼的路途上,我首次结识了吴国的公子光。

公子光是吴国参加临潼之会的代表。入潼关前,我们楚国代表团路遇了双眼垂泪的公子光一行。原来,公子光携带的参与斗宝的吴国珊瑚宝枕,被藏于崤山上的强盗柳展雄劫走了。

年轻气盛的我,听后大怒,征得平王同意,便携白虎鞭,上崤山为公子光讨宝枕。感激万分的公子光与我同行。

在崤山,我与威风凛凛的大盗柳展雄大战了三百回合未分胜负。我见柳展雄也是一条响当当的汉子,便跳出圈外,手指身旁一块青色巨岩,提议说:我们快刀斩乱麻,谁用三鞭抽开此石,就算谁赢了,如何?柳展雄当即同意。我让他先抽。柳展雄手持铜鞭,摆开身架,静心运气,连抽三鞭而岩石未裂。我接鞭在手,注目青岩,只用两鞭,岩石就轰然而开,但见岩中一条白龙腾跃而起,在空中盘旋一周,朝我嘶鸣数声,向西飞去。据说,这条白龙因犯天条,被玉帝囚禁于此,幸我过此才得到解救。

颇讲义气的柳展雄见状,大惊失色,随即拜倒在地,叹服不已,称我为兄。他不仅马上归还了公子光的宝枕,还向我坦白:是秦王要他在此袭扰、阻止赴临潼之会的各国诸侯,欲使诸侯耽误会期,如此便可借违命之由,剿灭诸侯。他保证,从此再不为之。临别时,柳展雄还悄悄告诉我,秦王已在潼关等秦国各重要关隘偷偷派驻重兵,要我注意安全。

帮公子光讨回了被劫的宝枕,我与公子光,就此结下了友谊。

以“斗宝”为主题的临潼会盟,如期举行。秦王居上,列国君臣分坐两旁。

斗宝之前,先选“盟辅”。盟辅,即盟主之辅(后讹为“明辅”),权力很大,不仅掌司礼监酒之责,如有不守法制者,还有权即刻制裁。

这盟辅的人选,秦王早有打算,要让他的弟弟、力大如牛的秦将秦姬辇担当。

盟辅的选择办法,是先比武,比武胜出者,再由秦王重臣、著名政治家、学问家百里奚考核文化。

比武很简单,有谁能将秦王殿前的千斤铜鼎,连扳三倒、连扶三起者,即有做盟辅的资格。

晋国代表奋勇先上,只见他用力扳倒铜鼎,欲想扶起时,鼎却纹丝不动。

郑国代表接着上,他首先扶正了千斤铜鼎,再扳倒,但想再行扶起时,鼎又纹丝不动了。

韩国代表、赵国代表、齐国代表,都依次上来,但那只倒卧的鼎,像定海神针一般,一动不动。

早就按捺不住的秦姬辇上来了。将倒卧的铜鼎扶正后,他又将鼎扳倒、扶正,再扳倒、扶正,第三次想将鼎扳倒时,扳到一半,鼎却重新回正了过去。秦姬辇脸色涨红,朝掌心吐了口唾沫,猛然发力,终于将铜鼎又一次扳倒在地。然而,当他试图将扳倒的鼎再扶正时,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了。这时,秦王高声喝彩:姬辇贤弟,你已经连扳三倒、连扶三起了,你成功了!

目睹此情此景,我微微一笑,上前一步:各位尊王,且让我试上一试。

我首先将秦姬辇最后没有扶正的铜鼎扶正,然后左手撩衣,右手握住一只鼎脚,嗨的一声,将千斤铜鼎举了起来!单臂举鼎的我,并没有马上将鼎放下,而是稳稳举着,在殿上绕了三周,这才重新将铜鼎安放于殿前。各国诸侯连同殿前侍卫们都看得呆了,待我放下鼎后,这才爆发出轰雷般的赞叹之声。座中秦王,面露尴尬;而平王,此时难抑骄矜之色。

伍员神力,老夫佩服、佩服!百里奚上场了。伍员将军威武异常,确非凡人,且待老夫试一试你为文如何。

百里奚出谜:东海鱼,既无头尾,又无脊骨。这是何意?

罗浮山钟离师父十数年对我的教诲,让我觉得此谜太过简单:东海鱼,无头尾,“鱼”字去了头尾,就是“田”字;又无脊骨,“田”字中间,再去一竖,谜底就是一个“日”字。

听了我如流的对答,众诸侯佩服不已。

我答毕,也请百里奚猜一个谜语:出兔口,入鸡肠;画时圆,写时方。这是何意?

这个谜语,百里奚斟酌再三,竟然没有猜对,这让我很意外。

实际这个谜底,和百里奚的一样,也是“日”字。我解释道:兔属卯,卯在东方,日出在卯;鸡属酉,酉在西方,日落于酉。这不就是“出兔口,入鸡肠”?一轮红日,画它是圆的,写它是方的,岂不是“画时圆,写时方”?

我的这番解释,又赢得众诸侯一片赞叹。

如此,经过比武、论文,我“武胜秦姬辇,文欺百里奚”,列国诸侯包括神情尴尬的秦王,一致推选我坐上了盟辅的位置。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临潼斗宝正式开始。各国的宝物,实在是让我眼花缭乱,大开眼界。

齐出宝物夜明珠。置此物于黑夜之中,明珠周围则灿烂光明如同白昼。

卫出宝物镇风石。风力强劲、尘土飞扬之际,此石一出,天地澄明。

晋出宝物水晶篮。此篮挂于庭前,可自然生风,晴雨随人心意。

鲁出宝物雌雄剑。两剑同匣,有敌人靠近,则匣中之剑会自动齐鸣。

宋出宝物温凉盏。用此盏饮酒,冬日酒温,夏季酒凉。

燕出宝物水火衣。穿上此衣,可避水火。

吴出宝物珊瑚枕。此枕冬暖夏凉,可以醒酒,一枕消百病。

秦出宝物万年烛。此烛风吹不熄,万年不灭。

……

十五国诸侯,各自展示了自己的宝物,唯独陈、蔡、楚三国无宝。

秦王发话:陈、蔡国僻,无宝情有可原;楚乃千乘之国,地富民殷,何亦无宝?莫非是藐视天子,不尊此盟?

面对秦王的咄咄逼人,楚平王结结巴巴,难以言对,他把求救的目光转向了我。

我随即起身,回应秦王的诘问:楚国并非无宝,而是特意携了二宝,来参加秦王的临潼之会。

二宝何在?秦王追问。

我从容而答:

其一之宝,是楚国上下人人珍视、践行的“善”宝。臣所谓楚以善为宝者,表现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四民乐业,路不拾遗。此善,实乃镇国之奇珍、安邦之至宝,岂是方寸珠玉所能比哉?

其二之宝,便是在下。不谦虚地说,我就是宝,楚国的人就是宝。天下人传我是“整骨排牙”,并非虚言。诸位尊王请看,我的牙齿是整排的,不是一颗一颗;我的肋骨也是一整块的,不是一根一根。秦王在上,贵国宝物万年烛,号称风吹不熄,万年不灭,但臣能吹熄。话音未落,我在距万年烛一丈开外的地方立定身子,深深吸气,“扑”的一声,吹灭了秦国万年烛。

“楚国无宝,送了个活宝。”这是后世传扬的说法。我的宏词大辩和过人神勇,让秦王哑口无言,列国诸侯则交首称赞。

秦王最后也无奈却由衷叹道:看了那伍员,真个是论文欺天下群儒,论武有万夫之勇,论英雄名镇诸邦……秦邦空有千员将,怎比英雄楚伍员!

临潼斗宝圆满结束,我想起柳展雄的叮嘱,便以盟辅的身份,明让百里奚随行相送,实际以他为人质,保十七国诸侯东出潼关,安全离开了秦国。

从此,春秋诸侯,皆知楚国有个伍子胥了。

血仇

我与无德的楚平王,结下了血海深仇。

因为,我的父亲伍奢、兄长伍尚,连同全家上下近三百口人,都被这个无耻昏君给杀害了。

说来并不话长。楚平王有太子名建,太子建有两个师傅:我父伍奢是太师,费无忌是少师。我父正直,而费无忌谄媚阴毒,乃楚之谗人,同僚皆知。

太子建到了可以娶妻的年纪,为了与秦缔结友好关系,楚平王派费无忌求亲于秦。临潼之会让秦国见识了楚国的人才和强盛,秦王便准备把公主孟赢许给太子建。孟赢非常美貌,先行赴秦商谈的费无忌回楚国后,为讨好平王,暗报:“秦女绝美,天下无双,王可自取。”好色的平王遂将秦女孟赢纳为己有,并且宠爱有加,后来生子珍。至于太子建,平王则偷梁换柱帮他娶了一个齐女。

纸总是包不住火的。费无忌担心平王一旦卒而太子建继位,自己必定倒霉。于是决定搞掉太子,专事平王。费无忌日夜在平王耳边诬陷太子:“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之心,愿王早作防备。太子在城父这个地方带兵,外交诸侯,有情报说太子就要入朝为乱。”

太子建一向敬重我父,讨厌费无忌;我父也从来鄙视费无忌的那些小人所为。所以,费无忌想一并除掉常常让他畏首畏尾的我父。他跟楚平王说:“太子建意欲谋反,伍奢是太子同谋。”

平王于是召见我父:“建有叛心,汝知之否?”

犟脾气的我父从来不屑鉴貌辨色,他几乎压不住自己的愤怒,这样回应平王:“王纳子妇,已过矣!又听细人之说,而疑骨肉之亲,于心何忍?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而疏骨肉乎?”

听了我父之言,平王的脸色,红一阵白一阵。

费无忌则继续进谗于平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大王您再不先发制人,等他们事成了,等待您的,就只剩下被擒杀的份了。”

于是,昏聩的平王立囚我父,并派司马奋扬去擒杀太子。

司马奋扬这人我了解,不仅武艺好,人也极讲义气。他知道太子建无辜,就立即暗中派人先去向太子建通报消息:“太子急去,不然将被诛。”自己则不慌不忙从容上路。自然,司马奋扬到达时,太子早已不见了踪影。

我还知晓司马奋扬的后续故事。

因未完成擒杀太子的任务,奋扬自缚,往郢都(今湖北荆州)请罪。

平王问奋扬:“擒杀之令,出自寡人口,进到你之耳,是谁泄露给太子建的?”

奋扬坦然:“是臣。大王曾经嘱咐臣要像服侍大王一样服侍太子,臣虽不才,但不敢三心二意。臣按大王先前的嘱咐行事,不忍按大王现在的命令执行。臣把太子放跑,现在追悔莫及。”

平王问:“那么,你如何还敢来见寡人?”

奋扬答:“臣未完成大王使命,如果不来,就是再次违命,臣不敢。”

楚平王无奈,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太子建没有杀到,但我父伍奢还关在郢都牢里。如何处置我父?平王又问计于费无忌。

费无忌恶毒,回复平王道:“大王,伍奢有两个儿子,皆勇武贤能,如不诛除,日后必为楚忧。何不以免其父罪为由召之。他们兄弟仁义,我相信肯定会来的。”

平王于是派人谓我父:“能召你的两个儿子来,就让你生;不然,则死。”

我父回应:“我的两个儿子,大儿伍尚为人慈温仁信,若闻召,他也许会来;但小儿伍员,文治邦国,武定天下,有预知之能,安可致哉?”我父坚决不肯落墨召儿。

平王遂派信使,假持封函印绶,找到我们兄弟。

信使道:“大王惭愧囚系忠臣,为弥补过失,准备封伍奢为相,封你们兄弟为侯,请入郢都,既见尔父,同时受封。”

兄长伍尚欲往,我力劝:“楚之召见,完全是诈,我们到,则父子俱死。”

兄长对我说:“我知道这是诱杀之计。你赶快逃吧,我准备跟他们回去。我是这样考虑:父亲肯定很想念我们,我代你见父亲一面,能陪父亲就戮,虽死无憾。你能为父亲和我报仇,你赶快逃吧。”

事实果如我们所料,兄长一入郢都,便被执而囚之。

与此同时,楚王派人前来抓我。面对追捕我的使者,我张大强弓,箭如闪电,声同呼啸,但我并不真射他们。追捕者皆知我神勇,史书上载其纷纷“俯伏而走”。我在他们身后厉声呼喝:“报汝平王,欲国不灭,释吾父兄;若不尔者,楚为墟矣。”

昏庸荒淫的楚平王听闻禀报后大怒,公元前522年初夏,我父伍奢、兄伍尚,两位楚国忠良,连同我的全家,一起被害。

阴云满布楚天。临刑前,我父叹道:“危哉,楚国君臣且苦兵矣!”

昭关

背负着父兄之仇,我昼伏夜行,由楚奔吴。

为什么奔吴?春秋之时,天下实际分为晋国、楚国两大争霸集团。而吴、越,开始皆附属于楚。后来,晋国联吴制楚。晋侯派申公巫臣赴吴联吴。“吴始伐楚,伐巢,伐涂……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

自此以后,吴、楚交恶,从而开始了春秋后期吴、楚之间长达百年的战争。其核心原因是国家利益:吴与楚争夺重要的战略经济资源——两淮(淮东、淮西,泛指淮河南北地区)所出的铜矿。

吴楚为敌,所以我由楚奔吴。况且,从个人而言,在东方吴国,还有我的故交、吴王诸樊之子公子光。

我辗转宋(今河南商邱)、郑(今河南新郑)、晋(今山西侯马)等国后,终于来到了有吴楚咽喉之称的楚国昭关。

世人熟知的我过昭关一夜白头的故事,就发生在此。

昭关关隘险峻,森严壁垒。我暗中近关观察,关前不但有重兵把守,关门旁边,还贴有榜文和我的大幅画像。看来,要过昭关,实非易事。

我退避至昭关附近的一片山林之中。暮春时节,山花野发,烂漫一片。我完全无心赏看,如何才能闯过昭关,让我心急如焚。

正在这时,忽有歌声由远及近传来,所唱内容,颇有遗世独立、超然物外之意:

时光如水啊,往不可留,

人生在世啊,祸福总有,

争名夺利啊,费尽机谋。

羡万物之自得,无尽无休,

悔半生碌碌啊,空自悲愁,

似梦中初醒啊,既往不咎。

清粟为友啊,胜似珍馐,

葛衣遮体啊,优于丝绸,

伴浮云野鹤啊,垂钓渔舟,

逍遥自在啊,闲度春秋……

听着渐近的歌声,就见一老者,葛衣竹冠,银髯飘拂,双目炯炯有神,向我走来。

我朝老者深施一礼:“行路之人,迷失路程,饥饿无食,望老丈垂怜!”

老者一怔,想不到在这山林之中还能碰见人。他目不转睛地盯看我片刻,忽然问道:“壮士莫非楚之名将伍子胥乎?”

我大吃一惊,但看老者神情,并无丝毫恶意,于是避开问话,又施一礼:“老丈何人?请赐尊名。”

老者答道:“将军不必疑虑,我乃你父伍奢多年的好友东皋公是也!”

东皋公,神医扁鹊的弟子,楚国闻名的高手名医。浮云野鹤般的东皋公,昔年确实常来我家找我父饮酒喝茶,总指着我对我父说:“此子骨相奇异、英才超众,日后肯定非同寻常!”

回忆之余,看眼前的东皋公,虽然白发银髯,但说话间的神情,仍是当年模样。我心中大喜:“伯父大人在上,请受小侄叩拜!”

东皋公连忙将我扶起。

我不解:“小侄久违伯父,不知为何能一眼认出小侄?”

东皋公答:“楚王无道,贤侄一家惨遭不幸,我已知闻,心中也是悲愤难忍。我刚从昭关过来,因守将夫人患病,请我去看病。在关门旁有榜文和贤侄画像,云有能捕获叛臣伍员来献者,赐粟五万石,官封最高爵位;有窝藏及纵放者,满门抄斩。刚见你与画像极似,故然动问。此地不是说话之处,请贤侄到寒舍一叙。”

我怕连累东皋公,但他坚持:“无妨,寒舍极为幽僻,家中只有童子相伴,别无他人。”

到得东皋公家,茶饭毕,东皋公说:“老夫近来听说,那费无忌已派出大批楚军,驻扎各边防要道,为的就是捉拿贤侄。现今情形,不知贤侄意欲何往?”

我实言相告:“如今列国多畏于楚,唯有东方吴国与楚相抗,况且吴国公子光过去在斗宝大会上曾与小侄结下情谊,今若投之,必会相助。所以我想过昭关,投吴栖身。”

东皋公听后点头:“好!昭关是通吴要道,现在有楚兵严密把守,不过贤侄放心,我一定想办法助你过关。”

于是,我暂避东皋公家。老丈每日以酒食款待,让我一住就是七天,他自己则早出晚归。

第八日,我心焦急,对东皋公说:“小侄大仇在身,在此度日如年,不知何时才能过关?”

东皋公略有些神秘地安慰我:“老夫已有周全之计,就等一人到来,贤侄请耐心稍待。”

是晚,我回想全家被杀的惨状,夜不能寐。想要辞别东皋公前行,恐不能过关,反惹其祸;如果再住下去,又是耽搁时日,且所等之人不知是谁。如此辗转反侧,身心如处芒刺之中。我卧而复起,起而又卧,卧而再起,不觉东方之既白。

金鸡啼鸣,叩门而入的东皋公,见到我时先是一惊,随即又转惊为喜:“贤侄须发,何以一夜变白?!好啊,好啊,实乃天助豪杰,苍天不绝伍氏之后啊!”

我取镜自照,大惊:“昨天还是满头的乌发,一夜之间,真真切切竟然全部苍然斑白了!”

我当下痛泣:“一夜愁肠,竟使须发皆白。大仇未报,一事无成,岂不悲哉!”

东皋公连忙制止我:“贤侄不必悲伤,这是佳兆啊!你想,贤侄你状貌雄伟,见者易识,现在须鬓顿白,一时难辨,如此就容易混过俗眼了。况且我所等待之人,今天就要到了!”

东皋公所等之人,是他的朋友、住在西南七十里之外龙洞山的隐士皇甫讷。原来,身材魁梧的皇甫讷外貌与我极为相似,东皋公的计划,是请他假扮我高调过关,待他被关兵盘查捉拿时,我便可乘机混出昭关。

午时,皇甫讷准时到来。东皋公介绍我们相识。

我深深施礼:“皇甫仁兄与弟素不相识,今替员赴关,实属不忍,无以为报!”

皇甫讷回礼:“久闻伍将军英名,皇甫甘愿,不足挂齿!”

东皋公在一旁解释:“贤侄放心,我与昭关守将相熟,待你过关走远后,我自会前去解救皇甫,你尽管放心!”

次日凌晨我们即起,皇甫讷与我互换了衣服,黎明天色朦胧时到达昭关。守关军士,正手执我的画像,一一核对排队过关的人。轮到皇甫兄,关卒看他状貌与画像高度相似,又见他在接受盘查时故意装出来的慌张神情,便立即高喊:“伍子胥,他就是伍子胥!”喊声中,守关兵士一拥而上,不顾皇甫讷挣扎分辩,将其捉住。过关民众听说抓住了通缉要犯伍子胥,也竞相围观。关门大开,两个仍在岗位上的守卒,心思也完全在抓住了伍子胥这件事上,须发皆白的我,便混杂于众人之中,顺利闯过了这道生死之关。

芦中

混出昭关后,我丝毫不敢停留。从昭关到褒禅山(褒禅山,原名华山,唐代始改此名,再后来的北宋名相王安石路过此地,曾写有著名的《游褒禅山记》),这十五里丛林间的山中小道,我几乎是一口气狂奔。

然后,再经过高祖集、善厚集、乌石山、草窝街、小陡岘、寡妇街、光蛋桥、大陡岘、岚龙山(今伍庙坊)、西埠,不间断急走了四五个时辰,终于来到了长江西岸的历阳(今安徽省和县)。吴国就在江东,我准备在历阳的渔邱渡附近,渡江入吴。

长江两岸仍是楚国控制区,时有楚兵往来巡查。我谨慎行至江边远眺,唯见江面广阔。何以得渡,心内焦急。

天无绝人之路。正在此时,有渔父驾一叶渔船,在离江岸不远的江面上出现了。我急忙招手大喊:“渔父渡我,渔父渡我!”

渔父听见我喊,便划动双桨,小渔船朝我渐行渐近,双方的脸都看得清清楚楚了。然而,忽然间渔父倒划一桨,船头一转,小渔船竟又掉头走了——原来,江边岸路上,这时恰有一群人杂乱走来。

我赶紧蹲下身子,低头假装整理包裹;渔船上的渔父也哼起了歌,江上的风,把他的歌声吹送过来:

日月昭昭乎寖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

我明白了,这是专门唱给我听的:日光虽亮,但日头已经在逐渐西驰,与你相聚在芦苇滩吧。

果然,前面不远处江滩,就有一大片茂密的芦苇。等那群人走远,我赶紧朝那处芦苇滩奔去。钻入芦苇丛中,青绿的芦叶在脸上刮来戳去,几乎不辨东南西北。这时,我又听见了渔父的歌声: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事寖急兮将奈何!

渔父的意思我懂,他是在催我了!循着歌声,拨开苇秆苇叶,我终于上了渔船。不到一个时辰,在江上微红的落日黄昏中,我平安渡过长江,抵达采石矶附近的江之东岸。

既渡,渔父视我有饥色,就对我说:“将军就在此树下等我,我为你寻些吃食来。”

将军?他怎么称我为将军?渔父去后,我疑之,于是再次潜身深苇之中。没过多久,渔父来了,我却不见了。渔翁于是又歌:

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

我在苇丛中观察,确乎只有渔翁一人,于是才应声而出。

渔父见我,笑了:“将军莫非怀疑老朽是去叫人捉你?果若如此,我又渡你作甚?”

对渔父的不信任,让我内心惭愧不已。渔父手中的提篮里,有麦饭、鲍鱼羹(烧煮咸鱼)和盎浆(米汤),他又像变戏法一般,从渔船舱里拿出一壶酒来。

渔父道:“天色已黑,今晚索性就不要走了,我来陪将军畅饮两杯,待到天明分手,你继续赶路,我继续打鱼。”

边吃边叙。渔父说昨夜梦见一颗将星坠落他的船中,就知必有异人求渡。今天在对岸看清我时,虽然我须发都白,但知道我就是伍子胥。因为不仅是昭关,就连江边每个村庄,全张贴了捉拿我的带有画影的榜文。“方今楚王无道,纳媳害子,宠用奸佞,残害忠良,你们伍家的惨事,是世人皆知了。今番我渡将军过江,就是出于义愤,想帮助好人啊!”

闻听渔父之言,我感激万分。

饭饮毕,在渔父船中稍眠片刻,就东方显白,天色微明了。

告别时,我解下从不离身的龙吟宝剑,赠送渔父:“渡江之恩,无以为报,此剑应该可值百金,以此相答。”

渔父坚辞不受:“楚国有令,拿获伍员者,赏高官厚禄,我救你,岂是为了这些?将军前路漫长,快快收起。”

我又请教渔父高姓尊名。

渔父回我:“子是芦中人,我就称渔丈人吧。”

渔父指点了我去吴道路,并特意关照:虽然过了江,还是要警惕,这里或明或暗有许多楚兵的侦察士兵,要等到过了固城(今江苏溧阳),才算真正脱险。

说完,他便把渔船划离江岸,双桨一摇,准备到江上打鱼去了。

我心中难舍,望着渔船离岸,渐去渐远,正转身要走,忽然想起还有句要紧的话忘记说了,赶紧喊了一声:“渔丈人!”

“芦中人还有何事?”

“若有楚兵追问,请千万不要泄漏!”

听得此言,渔父似乎沉默了片刻,然后回了一句:“诺!”

我行数步,听得身后响动,顾视渔父时,发现竟然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黎明白茫茫的江面上,不见渔父,只有一叶倒扣的小舟在兀自飘零。

我追悔莫及,痛心疾首,泪如雨下:“渔丈人,渔丈人,我遇你而活,你却为我而死,岂不伤哉!啊……”

后世《伍子胥变文》记此:

大江水兮淼无边,云与水兮相接连。

痛兮痛兮难可忍,苦兮苦兮冤复冤。

自古人情有离别,生死富贵总关天。

先生恨胥何勿事,遂向江中而覆船。

波浪舟兮浮没沉,唱冤枉兮痛切深。

一寸愁肠似刀割,途中不禁泪沾襟。

望吴邦兮不可到,思帝乡兮怀恨深。

贞女

逃出昭关,渡过长江,月涉星遁,我来到溧阳地界。当然,溧阳当时还不叫溧阳,明弘治《溧阳县志》载:“溧阳,吴楚时曰固城,曰平陵,秦汉始名溧阳县,历代遂沿其名。”

溧阳是吴楚两国的过渡区域,该地区的所有权,吴楚两国数度易手。我到的时候,仍为楚国控制。

在溧阳,我确实数度遇险。

一次,在黄昏的旷野上,眼见前方一队楚国骑兵过来,环顾四周没有藏身之处。情急之中,突然一大团浓厚的云气自天而降,将我团团裹住,使我未被发现,得以脱险。

一次,经过一个村庄边缘,遭遇数个前来盘查的楚兵,幸亏我赶路时早就以泥涂脸,楚兵见到的,是一个须发花白、满面污泥的乞丐,就放我走了。后来,这里的人们为纪念我,把村庄改名为“泥面岗”。

还有一次最为惊险,在现今溧阳和郎溪两县交界处,楚兵的一个侦察小分队追踪我。附近正好是一座杂树乱长的馒头状小山,我顺着雨后山间的黄泥小路,奋力上山——但我留了一个心眼,我上山是倒着走的。楚兵追来,见到黄泥小路上留下的,是一行清晰的下山脚印,于是就没有上山,转而向山下追去。后来,这座山,就被当地人称作“伍员山”。

我终于来到了溧阳的濑水边上。

濑水,源出江苏高淳固城湖,流经溧阳称濑水,入宜兴称荆溪,最后汇入太湖。在我入吴之后,曾为吴王阖闾开掘、连通过一条从太湖直通长江的河道(后人称为“胥河”),濑水就是我借用的天然水道。这条胥河,基本就是现代的芜申运河(芜湖到上海)。

因躲避追兵,我数日未能得食,饥饿至极。这时恰见濑水畔有女在独自浣纱,于是上前乞食。浣纱女授我以壶浆(浆纱用的半桶面糊)。狼吞虎咽食毕,浑身的力气终于又恢复了。我向浣纱女再三感谢,然后,我一生无法原谅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我请这位女子,掩尔壶浆,无令其露,一定为我的行踪保密。

浣纱女知我意,为了使我放心,也为了保全她的贞节——此地风俗,未嫁女子不能与陌生男子讲话,更不必说是赠饭了,随即抱石纵身跳入濑水,自沉灭口。

这位为我舍命的刚烈女子,姓史,就出生在濑水之畔,今江苏省溧阳市南渡镇上吴村。南渡,即濑渡之讹音,濑水之渡口。传说史氏女父亲早亡,她为奉养母亲,三十未嫁,到濑水之滨的外祖父家(今溧阳市南渡镇中桥村),随舅父学习纺织,并以此为业。

在我一千两百多年之后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被这位救我的史氏女感动,称她为“贞义女”。公元756年(唐天宝十五年)春天,受溧阳县令郑晏邀请,云游至此的李白,撰写了《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并序》。

文中称“贞义女者……岁三十弗移其志,清英洁白,事母纯孝。手柔荑而不龟,身击漂以自业”。李白对我家、对我也是相当熟悉:“当楚平王时,平王虐忠助谗,苛虐厥政。芟于尚,斩于奢,血流于朝,赤族伍氏。怨毒于人,何其深哉。子胥始东奔勾吴,月涉星遁。或七日不火,伤弓于飞。逼迫于昭关,匍匐于濑者。舍车而徙,告穷此女。目色以臆,授之壶浆。全人自沉,形与口灭。”李白称史氏女救人自沉之举,是“卓绝千古,声凌浮云”。

李白撰文,其族叔李阳冰书写的这块石碑,唐代初刻,后损坏,宋代复制重刻,在二十世纪被人发现于江苏省宜兴芳庄田野沟渠之上,现存于宜兴市城中周王庙碑廊内——这已是后话。

刚烈贞义、重义轻生的史氏女,让我悲痛欲绝!我咬破手指,在路边石上,写下血书:

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入吴

历经艰险,我终于真正进入了东方靠海的吴国。

此时的吴国,正处于一场潜在的政治危机中:吴王僚当国,而公子光,暗中想夺回王位。

公子光和吴王僚的关系,要从他们的爷爷——第十九世吴王寿梦说起。

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馀祭、馀昧、季札。四子中,季札特别贤能,深受寿梦喜爱,很想把王位传给这个小儿子。但春秋礼法,实行的是父死子继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于是,寿梦想出一个兄终弟及的折中制度:自己死后首先由老大诸樊继位,诸樊死了老二馀祭继位,馀祭死了老三馀昧继位,馀昧死了老四季札继位,如此,寿梦的目的就达到了。

老大诸樊、老二馀祭都遵守先王遗训,死后把王位传给了弟弟。老三馀昧死后,终于轮到老四季札,可以实现先王寿梦的遗愿了。但关键时刻,季札却不愿当王,为了避王,甚至跑出了吴国。

那么,吴国的王位怎么办?此时,便由老三馀昧的儿子继承了下来,这个人,就是第二十三世吴王僚。

但是,此种情形,老大诸樊的儿子不满意:这王位本来是我家的,既然四叔季札不肯做,也该重新还给我家才对,你老三家凭什么霸占这个王位?这个老大的儿子,就是公子光。

夺回王位,回到正统,便成为公子光的人生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阴有内志”“狡而忍”的公子光,长期积极筹措,暗中寻找能够帮助自己的贤人。

公子光派了一个善于相面的心腹,在人来人往的吴国市场上,做“吴市吏”,以便物色人才。

初入吴国的我,光着脚,披散白发,佯装疯狂,吹箫行乞于吴市。当年在罗浮山中,不仅跟钟离师父学成剑术,闲暇之时,也学得一手箫艺。当我的箫声响起,身边总有围观啧啧称赞者。吹箫之余,我还唱:

跋涉宋郑身无依,千辛万苦悲复凄!父仇不报,何以生为?

昭关一度变发须,千惊万恐悲复凄!兄仇不报,何以生为?

芦苇渡口溧阳溪,千生万死及吴趋,吹箫乞食悲复凄!身仇不报,何以生为?

吴市吏观察我三天后,禀告公子光:“我相过的人多了,但这个须发皆白的人不是寻常汉子,让我吃惊,邋遢的外表难掩内在英武之气,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愿公子垂注。”

公子光后来告诉我,当时他就想到,此人应该就是父兄皆冤死、自己正被楚国追杀的故人伍子胥。

见面那天,“闻一善若惊,得一士若赏”的公子光,亲自下阶迎我。

三日三夜,公子光与我开诚布公,畅叙连昼夜。他说:“难忘崤山之恩,你我兄弟,你的仇就是我的仇,这个仇我们是报定了。”

我认定,光就是我伐楚复仇的贵人。我决定帮助他实现他的人生目标。

荐士

我为公子光推荐的第一个人才是勇士专诸。

就是这位棠邑人(今南京六合)专诸,用一柄鱼肠剑,以自己性命作为代价,刺死吴王僚,让公子光,成为了吴王阖闾。

“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春秋时期,此地域之人的刚勇蛮悍,并不像千年之后那样文质彬彬。

我的兄弟专诸,是我在亡楚入吴途中遇见的。其时,在途中的一个吴国乡市,这个面如黑漆、形似饿虎,以杀猪为业的精健汉子,正孤身对抗数人。“将就敌,其怒有万人之气。”——在他将要逼近对手时,他的愤怒,有压倒上万人的气势,完全不可抵挡。然而就在专诸越战越勇、将对手打得七零八落之时,一位拄杖老妇出现,一声呼喝。说也奇怪,听到声音,专诸马上住手,跟着老妇乖乖走了。

后来我知道,这位老妇就是专诸的母亲;而如此勇猛的专诸,“素有孝行,事母无违”的名声,乡人皆知。

这样的勇士,我岂能不交?

我与专诸的结识,是用这样的对话开始的:

“楚国有个人,姓伍名员,要我带信来问候足下。不知壮士可知道此人?”

“伍员?你确定说的是伍员伍子胥?那是我哥哥!”

我当下心里惊诧:我何时有过这样一位兄弟?便问:“足下与伍子胥结拜过?”

“没有,见都没有见过。”

这就更莫名其妙了:“那足下因何称他为哥哥?”

“告诉你你就明白了,我久闻伍子胥是楚国忠良之后,文武全才,能拔山扛鼎,我就喜欢他,只有这种人才配做我的哥哥!”

原来如此!

当我道明自己身份,专诸将信将疑。我并不过多解释,见他院内正好搁了一只数百斤重的大磨盘,便走上前去,轻轻搬起,又轻轻放下。

专诸见状,惊喜万分:“真是哥哥!”他朝我倒头便拜。

我和专诸义结金兰,重新正式拜见了专诸母亲。把盏畅叙之际,我把父兄被杀、闯过昭关、渡过长江,一路逃亡乞食的情形,向专诸简述了一遍。专诸听得满腔激愤:“为报哥哥大仇,日后有用得着小弟的地方,专诸万死不辞!”

后来,我向公子光推荐专诸:“此人是英雄孝子,可叹可敬,完全可用!”

光闻听,马上登门拜访。此后,公子光派人“日馈粟肉,月给布帛”,并且不时亲自“存问其母”,专诸心中感激。我们三人,相处甚洽,亲如兄弟。

专诸确实是“轻死易发”的义勇之士,他表白:“我的命,现在就是两位哥哥的,随时请取。只是要拜托两位哥哥,一定照顾好我的老母。”

未等我回答,公子光紧握专诸之手:“光之身,子之身也!我就是你,贤弟之母,就是愚兄之母!”

如何成功行刺吴王僚,我们反复商议。吴王僚行事谨慎,安保措施非常严格,一般人是无法靠近其身的。

专诸勇而有智:“凡欲杀人者,必前求其所好,请问,吴王何好?”

公子光答:“好嗜鱼之炙。他特别喜欢吃烤鱼。”

好,那我们就从鱼上做文章。于是,专诸便到太湖边拜师,专门学习烹鱼技艺。三个月后,屠夫专诸,已经成功转型为烤鱼高手。

公子光也为专诸准备好了一柄可以藏入鱼肚的锋利匕首。“昔越王允常使欧冶子造剑五枚,献其三枚于吴,一曰湛庐,二曰盘郢,三曰鱼肠。鱼肠乃匕首也,形虽短狭,砍铁如泥。先君以赐我。”

一切就绪,只待时机。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病亡——直接的复仇对象死了,我痛憾不已。趁着楚丧,吴王僚命掩馀、烛庸率领吴军进攻楚国。然而进攻并不顺利,“楚发兵绝吴后,吴兵不得还”。

吴军伐楚滞留,国内空虚,最佳时机终于来了。

公元前515年,夏四月,公子光具酒备鱼,伏甲士于家中地下室,宴请吴王僚。

赴宴的吴王僚非常小心,他让全副武装的卫兵从道路两边一直排坐到公子光的府宅门前;而公子光府中,从门口到台阶,直至宴席上,都是吴王僚的亲信执铍(短剑装在长柄上,类枪)护卫在他身旁。凡进献食物者,必须在门外脱光衣服接受检查,然后改穿指定衣服再去进献食盘。当他们端着食盘进献时,要求跪行而入,执铍的吴王僚卫兵用铍夹着他们,兵器的锋刃几乎碰触到他们身体。就是在这样严密的监视下,才让他们把食物递到吴王僚的面前。

经过道道程序,专诸端着一大盘色香诱人的烤鱼,终于来到了吴王僚身前。在专诸具有历史意义的惊人一击之前,公子光“伪足疾,入于堀室”——假装脚有病,临时离开宴席,进入了自家地下室——那里,正埋伏着他的众多甲士。

几乎是瞬间,专诸从鱼肚中抽剑刺吴王僚,“贯甲达背,王僚立死”。而专诸自己,则被王僚卫兵“铍交于胸”,喷溅的鲜血,与王僚之血混于一起。

这时,公子光重新现身,“伏其甲士以攻僚众,尽灭之,遂自立,是为吴王阖闾也”。

我第二个推荐给吴王阖闾的是勇士要离。

较之专诸,要离身上更具有春秋时期“死士”的精魂和“蛮夷”的印痕。

阖闾既杀吴王僚,吴王僚的儿子,那个有万夫不挡之勇的庆忌,逃亡去了卫国(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地区)。阖闾时时担忧庆忌联合诸侯来伐。不除庆忌,阖闾无法安睡。

阖闾找我商议此事。“非得要赶尽杀绝吗?”我表达着自己的犹豫。

“必须。请助我!”

无奈,我向阖闾推荐了要离——“细人”一个,又瘦又小,家在无锡鸿山,剑术高手。

阖闾见过又瘦又小的要离之后,对我说:“庆忌乃传说中的吴国第一勇士,有万人之力,岂细人所能谋乎?”

我给阖闾讲了要离的故事。

椒丘訢是东海一带有名的勇士,某年他来吴国为友人奔丧。渡淮河时,他的马被淮河水怪给吃了。椒丘訢大怒,跳入水中,与水怪大战三天三夜,结果不分胜负,自己一只眼睛受伤失明。

在丧宴上,椒丘訢是个话痨,从头至尾,喋喋不休地炫耀自己勇斗水怪的事迹。坐于同席的要离实在听不下去,便嘲讽道:“你与水怪缠斗,不仅没有救回自己的马,反而弄瞎了一只眼睛,这有什么值得吹嘘的?”

受到羞辱,椒丘訢怒火中烧,一言不发就离席走了。

夜间,椒丘訢上门报复。

两人对面而立,要离淡定:“我没有该死的理由,但你却有三个不像话,你知道么?我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你,你不敢当场发作,却要晚上偷偷来报复我,这是第一个不像话。你进我家门悄无声息,登堂入室还是一点声响也不敢发出来,这根本就不配称什么勇士,这是第二个不像话。你事先拔出了剑,用手揪住了我的头发,才敢大声说话,证明你心虚,这是第三个不像话。你有这三种不像话,却还要在我面前逞威风,你还说得过去吗?”

椒丘訢扔掉手中的剑,叹了一口气:“我自称是天下第一勇士,没想到你要离远在我之上,我今天要是杀了你,一定会被天下人看不起,我如果活着离开这里,也一样会被天下人耻笑。”

说完,椒丘訢自刎于要离床前。

阖闾听完我讲的要离故事,开始像以前对待专诸一样,把要离奉为上宾。

如何解决庆忌,要离自提方案:“臣诈以负罪出逃,愿王戮臣妻、子,焚之吴市,飞扬其灰,以千金与百里邑之厚赏追捕我,庆忌必信臣矣。”

阖闾一一照做。

要离出奔,到达逃亡在卫国的庆忌身边。

要离面见庆忌:“阖闾无道,王子所知。今戮我妻、子,焚之于市,无罪见诛。当今吴国之事,我知其情,凭王子之勇,阖闾完全可得也。何不东之于吴,我可做先锋!”

庆忌信其谋。

在庆忌率领军队渡江要打回吴国的时候,同在一船的要离,寻机用一柄长矛,刺向了庆忌。庆忌看着自己身上汩汩冒出的鲜血,阻止了身边卫士想即刻杀掉要离的行为:“他也是天下勇士,岂可一日而杀天下勇士二人哉!”

临死前的庆忌,倒提着要离,把他浸入江中,重复三次。最后庆忌说:汝,天下之国士也,幸汝以成而名!因此,要离得不死。

功成,回到吴国后,阖闾大悦,“请予分国”。但是,要离无法原谅自己,感到自己“不仁不义,又且已辱”——受到庆忌的不杀之辱,故“不可以生”,最终,以剑自尽。

后世冯梦龙曾这样评价此事:无故戮人妻子,以求售其诈谋,阖闾之残忍极矣!而要离与王无生平之恩,特以贪勇侠之名,残身害家,亦岂得为良士哉!

我向阖闾推荐的第三位人才是著名军事家、齐人孙武。

孙武是我入吴之后,在虎丘山麓结识的知心朋友。他由齐入吴,我由楚入吴,我们同是流亡异乡者,惺惺相惜,一见如故。

孙武其人,英武磊落,精通韬略,有天地包藏之妙,神鬼不测之机,著有兵法十三篇。

在我数次向阖闾力荐之后,公元前512年,阖闾召见了孙武。

交流未有多久,阖闾即对孙武所言之兵法,“口之称善,其意大悦”。

“可以小试否?”阖闾问。

“当然,臣之兵法,不但能施之卒伍,即令妇人女子奉吾军令,亦可驱而用之。”孙武胸有成竹。

阖闾鼓掌笑了:“天下岂有妇人,可使其操戈习战者?我们就试上一试。”

于是,接下来就有了“吴宫教战斩美姬”的故事。

吴宫御苑内,一群宫女被分作左右两队,由吴王的两名宠姬,分任队长。详细交代如何操练之后,孙武站在指挥台上,开始指挥操练。令鼓响起,两队宫女只觉得新鲜有趣,都嘻哈大笑,完全不去听从指挥。数次说明数次重来,宫女们仍然嬉笑不止,视操练如儿戏。

孙武见状,停止操练,问一旁的执法官:“战场上不服从军令,该如何处罚?”答曰:“斩首。”于是孙武下令:立斩作为队长的两名吴王宠姬!

阖闾闻听,连忙打招呼:寡人已知将军善于用兵,“宜勿斩之”。

可是,孙武不听,两名美姬,当场真的就被斩杀了。

如此动真格,那些参与操练的宫女,顿时失色,没有一个再敢胡闹。于是,孙武向阖闾报告:队伍已经训练整齐,大王可以下来检阅,“使赴水火,犹无难矣,而且可以定天下”。

一时伤怒交加的阖闾,对孙武说:“将军罢兵就舍吧,寡人不去检阅了。”

因为失去了两位宠姬,阖闾数日不悦。

我遂向阖闾进谏:“兵者,凶事,不可空试。不令行禁止,战场上如何能够取胜?大王如今虔心思士,欲兴兵戈以诛暴楚,以霸天下而威诸侯,非孙武为将,又有谁能够带兵涉淮河、越泗水,越千里而去作战呢?”

作为一心“兴霸成王”的有为君王,阖闾最终深明大义,听从我言,亲自去挽留孙武,请他充当统帅三军的将军。

于是,初露兵圣风采的齐人孙武,提着吴王宠姬的两颗人头,更凭着他腹中超人的兵法韬略,走向了吴国的帅台。

有了孙武,败楚复仇就更加有望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悄悄地落了地。

筑城

苏州,东南繁华地,人间胜业场。后世都称我为“姑苏城之父”,我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复杂感情。

公子光成为吴王阖闾后,我暗中观察,他确实是口不贪嘉味,耳不乐逸声,胸怀大志,恤民疾苦。

吴王阖闾敬我如宾。他任命我为吴国“行人”,主持制定吴国外交方略。

他号令邦中:无贵贱长少,有不听子胥之教者,犹不听寡人也,罪至死,不赦!

阖闾十分谦逊,常常与我谋其国政。

励精图治的阖闾,说其内心隐忧:“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为之奈何?”

我答:“臣闻治国之道,安君理民,是其上者。”

阖闾:“安君理民,其术如何?”

我答:“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这是术。”

于是,公元前514年,我四十二岁时,受阖闾命,负责筑造后世被称为“苏州”的阖闾大城。

受命之后,我决心在太湖以东的广阔平畴间,为吴国造一座气势雄伟的都城。

我首先“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即勘察土地,探测水文,精心于天地环境,寻找城址。

最后确定的阖闾大城的地理位置,东近东海,北倚长江,西南靠太湖,河道纵横,水陆交通条件十分方便;城址的西部、西南部多低山丘陵,地势较高,河流向东可以容易地穿越大城;另外,城址邻近之山丘,盛产石料,可为筑城提供充分的建筑材料。

筑城过程,当然充满了艰辛和困难。这种艰辛和困难,在民间传说中是这样说的——

地址选定,筑城正式开始。然而刚刚破土动工,老天便刮起狂风,下起暴雨,各处水井也怪异喷涌。

接连来报:多处城基才一筑起便被水冲垮,造城工程无法进行。

我立于旷野,仰首观察。但见天空乌云翻滚,一条青龙在云中时隐时现,龙嘴一刻不停地喷下水柱。

我当即明白,我选定的城址,原来是龙宫宝地。一破土动工就惊动了东海龙王,他便来兴风作浪,不让造城。

我双目怒视,须发竖起,抽出龙吟宝剑,震天动地般大喝一声:“青龙不得无礼!”于是,我和东海龙王展开了一场昏天黑地的激烈争斗,我傲然击龙,龙也不甘示弱,整整一个时辰,未见胜负。

正在难解难分之时,空中又飞来一条矫健白龙。我心里一惊,这下不好!然而,只见白龙飞近青龙,龙须挨触,耳语片刻,青龙就腾空而起。白龙在我头顶盘旋一周,又朝我嘶鸣数声,随即追随青龙向东飞去。

原来,它就是我在崤山鞭开巨岩解救出来的白龙!目送空中渐渐飞逝的青白二龙,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龙飞之后,顿时雨过天晴,天地间阳光灿烂。

巍峨不凡的阖闾大城终于造好了!(苏州曾有吴县、吴郡、吴州等不同名称,隋代起始改称苏州。)

这座让吴王阖闾大为赞叹的吴国都城,采用“郭城、大城、小城”三重城形制。后代《越绝书·吴地记》对此有详细描述:“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大城外有郭,“吴郭周六十八里六十步”;大城内有“吴小城,周十二里”。

大城的八个陆城门,每面城垣各开两门。按顺时针方向,南面:蛇门、盘门;西面:胥门、阊门;北面:平门、齐门;东面:娄门、匠门。

大城内有宽阔的街衢和密集的河道,所谓“水陆平行,河街相临”。由此,这座拔地而起的崭新都城,成为了吴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苏州城,其间虽然经历无数战火的摧残,但古城格局几乎未变,也没有整体遭受水淹等灾害,依然屹立于原址之上。对于这点,我很是欣慰。

生于苏州的二十世纪历史学家顾颉刚,有个著名论断:苏州城之古,为中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

鞭尸

公元前506年,阖闾随师亲征,我和孙武率领训练有素的吴国军队,开始攻楚,也是开始我个人复仇的战役。

我们没走长江通道,而是由吴北行,进入淮河,沿大别山北麓逆流而上,近淮河源头后,才舍舟上岸。登陆后,我们从桐柏山和大别山之间的陆路通道,也即义阳三关(平靖关、武胜关、九里关)这个地方攻入楚国。

我们的这条进攻路线,是楚国万万没有想到的。他们防守吴国的重兵,都布置在沿长江一线与吴国交界的地方,即是从九江到安庆一带。应该承认,这是孙武出奇制胜兵法思想的一次实践。

吴军的突然出现,让楚军措手不及。楚国有史以来首次被别国军队攻入腹地,他们惊慌之余,急忙调集兵马迎战。我们又诱敌向东,吴楚双方在柏举(今湖北麻城)进行了会战。

柏举一战,吴军以数万远征之师,大败强楚,最终以辉煌战绩,攻入了楚国的国都——郢都(今湖北荆州)。

公元前506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这是值得记取的日子,也是我一生中最为酣畅称快的日子,因为这是复仇成功的日子,这是吴军攻入楚之郢都的日子!

后代史书记载:“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宫。”

唯一让我痛憾的是,在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就已经死了。犹记获知消息时,我坐泣于室——当然不是为楚平王伤心,而是我直接的复仇对象没有了。

虽然,重新进入故国郢都时,我父兄已亡十七年,楚平王已死十一年,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终于复仇成功了!

平王之子珍,也即现在的楚昭王,在吴军入郢之前就逃走了。

枫叶泣血的晚秋,我找到风景壮伟的楚平王埋葬处,命兵士捣毁陵墓。我先行操鞭挞陵墓,仍不解父兄被冤杀之恨,便又从新鲜湿润的黄土中,挖出了棺椁之内楚平王熊弃疾的尸体。我践其腹,鞭之三百:“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

后世成语“掘墓鞭尸”,就出于此。汉代那个正直的史官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记载:“子胥求昭王,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阖闾之父诸樊,早年死于楚人箭下。所以,父辈均害于楚的吴王和我,对楚国进行了近乎疯狂的报复。除我掘墓鞭尸外,吴军坏楚宗庙,搬走宗庙里的神器,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

应该承认,入郢复仇的我,显示了野蛮甚至邪恶的力量。二十世纪研究江南史的专家、苏州人吴恩培教授客观指出:这是一种低位文明的复辟。

如此之后,我仍不甘心,还想留楚,以搜捕楚昭王。

孙武劝我:“我们使用吴国的战争机器,向西攻破了楚国,追击了楚昭王,并在楚平王的坟墓上进行了屠杀,这就可以了。”

我最终听从孙武之劝:自霸王以来,未有人臣报仇如此者,是的,我们可以走了。

宋代王安石,在《伍子胥庙记》中安慰过我:“予观子胥……以客寄之一身,卒以说吴,折不测之楚,仇执耻雪,名震天下,岂不壮哉!”

在我的家乡监利,至今流传着民歌小调“十枝梅”《子胥报仇理应当》,乡亲们认同我的复仇之举:

昔日有个楚平王,父纳子妻乱朝纲。

忠臣奏本推出斩,奸臣奏本喜心肠。

一道圣旨樊城降,伍氏一门遭大难。

逃出伍员一员将,去到吴国把兵搬。

吴王阖闾会用将,招收伍员当宰相。

兴吴复楚这一仗,杀得费贼滚雕鞍。

子胥进郢把民安,老叟引他找平王。

掘墓鞭尸传千古,子报父仇理应当!

酬恩

吴军破楚,掘墓鞭尸,我终于实现了为父兄、为家族复仇的心愿。

富贵忘贫,皇天不助;有恩不报,岂成人也!自亡楚入吴以来,我每食必祭为救我而舍命的渔父、贞女,“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一想起再已见不到的恩人,心里疼痛不已。

伐楚胜利返吴之时,我让孙武率部从水路先行,自己另率一部走陆路。我要再走一遍我的逃亡路线,我要酬谢、告慰我的救命恩人。

我准备了金帛,先到昭关寻家父的旧友东皋公。然而,等我找到东皋公的居所,发现这个我曾经在此一夜须发皆白的地方,其庐舍俱不存矣。但见荒烟蔓草,败瓦颓墙,东皋公已不知去向。施恩不望报,东皋公真人杰也!

再往西南七十里龙洞山,寻访扮我被抓的皇甫讷,亦毫无踪迹。我叹:“真高士也!”就其地再拜而去。

到得渔邱渡长江边,但见青色江水依然,无语向东北方向奔流。我洒酒抛食于江中:“渔丈人,渔丈人,您在天有灵,请受伍子胥祭拜!”

我忘不了溧阳濑水边的史姓浣纱女。从我逃亡溧阳,到现在伐楚返吴的公元前506年,其间已经相隔十五六年,山川未改,但早已物是人非,贞女家中已无一人,唯有贞女芳魂,安息于濑水的粼粼波纹之中。

在贞女投水处和她出生的上吴村,我请人为她建祠。时光流转,贞女的义举被广泛传扬,逐渐地,我的这位恩人被尊为“浣纱娘娘”。

据说史贞女当年投水之后,尸身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奇异地向濑水上游逆流三里,漂浮到南渡镇木杓兜村,被村民打捞起来,安葬于村中。贞女是上吴史氏,因此旧时上吴村人年年会来木杓兜村扫墓,两村由此结下深厚友谊。据地方记载,旧时贞女墓有祭祀田六亩。每年清明及冬至前三天,上吴村史氏派人前来扫墓。木杓兜村人则在六亩田地的收成中抽出经费,祭拜之后专门办一桌酒席,作为招待上吴史氏前来扫墓的路餐。民风民情,淳朴如此!

在贞女墓前虔诚祭奠之后,我践“十年之后,千金报德”之诺,向濑水之中,抛下了三斗三升金瓜子。

新主

伐楚回到吴国后,吴国太子终累病死。谁为新的王储,成为各方关注的最重要之事。

后世有书记载:“夫差日夜告于伍子胥曰:王欲立太子,非我而谁当立?此计在君耳。”

确实,就是这位阖闾次子、终累之弟,知道阖闾与我君臣投契,铁了心找我私通关节,求我帮他上位。

说实话,我当时的感觉是非常好:来请我帮忙的,不是一般人,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任的吴国君王。

想到未来,心中闪过某种私念,我答应帮助这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我对夫差说:“太子未有定,我入则决矣。”

我这样做,是辜负了阖闾,实际上更是辜负了自己。正是夫差,这位吴国的最后一任君王,将那把让我自尽的属镂宝剑扔给了我。

阖闾仍然那么信任我。

终累已死,立谁做吴国的新太子,阖闾问计于我。

当我说出“夫差”的名字时,阖闾对自己这个儿子的观察和认识,是非常清醒的:“夫愚而不仁,恐不能奉统于吴国。”

这小子愚蠢又不仁义,恐怕不能奉守吴国世代相传的国统。

但我违背了自我内心,对于阖闾上述的正确判断,我这样回答对我有知遇之恩的老吴王:“夫差信以爱人,端于守节,敦于礼义。父死子代,经在明文。”

于是,阖闾决定:“寡人从子!”

公元前496年,老越王允常死,新越王勾践继位。

阖闾率吴师乘丧伐越,越王勾践领兵迎战。吴越双方在今浙江嘉兴一带的檇李摆开战阵。

吴军战阵严整,勾践派遣敢死队先冲,但两次冲锋的敢死队,都被吴军所擒,吴军阵势不为所动。于是,勾践又派出罪人三排,让他们把剑架在脖子上,先是第一排冲至吴军阵前,一个个割颈自杀,接着是第二排,然后是第三排……刹那间,鲜血溅射,空气腥涩。吴军见此惨烈场面,全都看呆了。

越王勾践乘机进攻,大败吴军。越军有个叫灵姑浮的将领,用戈挥击吴王阖闾,阖闾的一只大脚趾不幸被斩断,连那只伤脚上掉落的鞋,也被越人抢去作为战利品。

阖闾急令退兵,在离檇李七里路的陉地,作为一代霸主的吴王阖闾,未及回到姑苏,就因伤口染毒化脓,发生急性感染。

阖闾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尔忘勾践杀尔父乎?”

“不敢忘!”夫差答。

公元前496年的这场檇李之战,阖闾因伤而死,其子夫差继位。

老吴王阖闾死后,我的这位新主夫差没有食言。他派人立于门庭,只要自己出入,就命令门庭之人每次对他大喝:“夫差,尔忘勾践杀尔父乎?”

夫差必对曰:“不敢忘!”

忠谏

也许是宿命,父亲和我先后与两个大奸臣相伴而行。父亲的身边,不幸有费无忌;而我,则遇害于伯嚭。

说起来,伯嚭与我还同是楚国人。他来吴国,还是我直接推荐给阖闾的。

伯嚭也很有来历,他是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其父也是楚国高官,以耿直贤明著称,因人进谗而被杀,并株连全族,伯嚭于是逃难,投奔吴国。

因为身世相类,同病相怜,在我的力荐下,吴王阖闾不仅收留了伯嚭,还授予他大夫之职。

然而时间一长,其人向上谄媚、好大喜功、贪财好色的本性日渐显露,完全丧失了其父祖辈的优良品质。最后夫差杀我,伯嚭就是主要的挑唆者,此是后话。

阖闾时代,我们君臣共同制定的基本战略方针是先南灭越国,后北谋中原。

新主夫差上台后,一切都在发生着改变。

首先是人事变动。夫差撤换了先王阖闾的行政班底,提拔他相信的新人。夫差元年,他任命大夫伯嚭为太宰。太宰,为百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鹰视虎步的伯嚭,见到我时,难掩满面得意。

年轻的夫差,继位后确实发愤,为报父仇,励精图治。三年后,吴终于败越于夫椒。夫椒,一说是无锡马迹山,一说是苏州洞庭山。

越王勾践带五千败兵退守会稽,被夫差军队团团围住。存亡之际,勾践派大夫文种前来求和。

觐见夫差,败国之臣文种软硬兼施。

软:请大王您允许让勾践的女儿给您当婢妾,让越国大夫的女儿给吴国大夫当婢妾,让越国士的女儿给吴国的士当婢妾。越国的金玉宝物完全进贡给吴国,我们的国君将率领全国的臣民投降君王的军队,听凭大王任意处置。

硬:如果大王认为越国之罪不可赦,我们就将自行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五千甲士也必为国家拼死一战!大王您与其要通过作战来杀死这些人、毁坏您喜爱的东西,还不如坐享其成地得到越国,这样岂不是更为有利?

与此同时,文种又暗中找到伯嚭,除贿赂珠宝财物之外,“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伯嚭颔首笑纳。

到底是“存越”还是“灭越”?在夫差面前,我的态度非常坚决: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我进谏:勾践此人特别能忍辱吃苦,如果答应求和,那么越国用十年蓄养国力,用十年训教民众,二十年以后,吴国恐怕要被越国毁成池沼废墟了。

夫差犹豫之际,享受过越女和财宝的伯嚭,一本正经说话了:“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我怒斥伯嚭:好一个“又何求焉”,今天不乘胜灭越,吴国将来必没有好下场!

伯嚭嘿嘿干笑。

最终,夫差“听太宰嚭”。越国,被保留了下来。

我,先王的一代重臣,渐渐被打入了冷宫。

吴国战胜越国后,夫差一心想染指中原,与号称强大的齐、晋一比高下。首先欲兴师向北伐齐。

我再次规劝夫差:北伐不是吴国当务之急,要格外当心勾践,不要被他的表象迷惑。他吃饭只用一个菜,平时悼念死者,慰问病者,这是打算要有所作为啊。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心腹疾病一般。大王不先对付越而去对付齐,这是完全错误的!

夫差不听,坚持伐齐,并且艾陵一战(艾陵,今山东莱芜地区),大胜齐国。从此,夫差不是躲着我,就是以藐视的眼光,不再耐烦于我的意见。史书上记载:夫差“益疏子胥之谋”。

而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勾践,心中暗喜,继续美女加重宝“以献太宰嚭”,让其利用一切时机向夫差进言:反正越已臣服,吴王可以集中力量继续伐齐。

得到重宝美女的伯嚭,于是“日夜为言于吴王”。

陶醉于胜利中的夫差,果然听从伯嚭的建议:继续集全国之人力物力,作进一步伐齐的准备。

作为先王之臣,我对吴国的前途安危心急如焚。于是三谏夫差:越国是吴国的腹心之病,如果听信某些人的花言巧语而贪图齐国,即使攻破齐国,得到的也只如石头田地,无所用之。愿大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以后将悔之无及!“越不为沼,吴其泯矣”,我们不把越国变成池沼,吴国就会被越国灭掉!

夫差不听,继续加紧备战。但不知何因,他仍派我出使齐国,打听情况。

临行前,考虑再三,我对儿子说:“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我要为伍家留后,于是就利用这次出国机会,把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鲍氏。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伯嚭,在吴国最顾忌的人是我,是我让他觉得到处碍手碍脚。他暗中派人监视我的行踪。当我从齐国回到吴国,这个我对他有过知遇之恩和举荐之情的伯嚭,觉得除掉我的最佳机会来了。

在夫差面前,伯嚭的谗言,阴险、恶毒——

伍子胥为人刚强暴烈,他当年只顾自己活命,连父兄的死活都不管,可见其人缺少恩德。

前些日子大王计划伐齐,他认为不可,结果大王伐齐大捷。伍子胥不仅不高兴,反而因为他的计谋被证明是不正确的而感到羞耻,心里就产生了怨恨。现在大王高瞻远瞩英明决策,欲再次攻打齐国,伍子胥刚愎专横,固执阻挠,只是一味希望吴国失败,以此来证明他计谋的正确。今大王亲自率军行动,用尽国中兵力北上,而伍子胥装病不出征,国中空虚,大王不可不防备啊!

而且,臣还有重要一事要报告大王,伍子胥这次出使齐国,竟然把他的儿子从吴国带走,托付给了我们的敌人、齐国的鲍牧!他郁闷怨恨已久,现在竟然做出这等事来,内心用意已经一清二楚,希望大王尽早图之,真起祸端,就来不及了!

夫差的脸,一片煞白。

史书记载:“王闻之,使赐以属镂以死。”

伏剑(二)

使者默然捧剑,并带来夫差意旨:“子以此死。”

看着这把名贵的属镂宝剑,我仰天长叹:“谗臣为乱,王反诛我!一腔铮言,无人愿听!今日,君王竟然不辨黑白而杀长者,嗟呼!”

拔剑之前,我告周围的人:“我死后,你们要在我的坟上,种植梓树,令其长大可做寿器,以便将来为死去的吴国举行国葬;我死后,你们要挖出我的眼睛,把它悬挂在吴城的东门之上,我要看着越人是怎样在我的注视下攻入城中,消灭吴国。唉,城郭丘墟,殿生荆棘,吴国危矣!”

夫差继位十一年后,公元前484年,饥渴的属镂之剑,割入我的脖子。

鲜血溅流。花白的须发上,花白的衣袍上,瞬间有斑斑鲜红。

吴国八月的惨白阳光,在我的眼里,慢慢黯淡、消失……

使者默然拭剑,装回剑匣。

永久的、不动声色的饥渴,是这把属镂之剑的本质。

历史如此奇异,在我死后十一年,同是这把属镂剑,竟然同样品尝了最后一代吴王夫差“自刭”时的鲜血;紧接着,它又迫切地饮到了越灭吴后,作为胜利者的越国大夫文种的脖间热血。

化神

“我死后,你们要挖出我的眼睛,把它悬挂在吴城的东门之上,我要看着越人是怎样在我的注视下攻入城中,消灭吴国。”闻听使者来报,夫差恼羞成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鸱夷,即用马皮或牛皮做成的鸱鸟形袋子。他们将我盛入这样的袋中,有好心人将我从不离身的龙吟宝剑也偷偷塞在了我的身边。然后奉夫差之命,他们将这一沉重的“鸱夷革”,扔进了阖闾城(苏州城)外连通太湖的胥江。

甫一入水,那把钟离师父赠送、陪伴了我大半辈子的龙吟宝剑,随即化身为一条活泼泼的水玉色小龙,遨游追随于我左右。

我的精魂,在水中也恣意自由地游动起来,全身心涌起一股崭新的、从未领受过的畅达感觉。

崤山巨岩中我解救过的白龙,筑阖闾大城时不打不相识的青龙,竟然也在水中迎我:“伍君久违!江南之水,连湖通江达海,尤以钱塘为著,钱塘江潮号称天下第一,潮神之位正缺,此是缘分,也属天意!我们知你要来,故相约来此等候,从今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我的精魂之形,随意念而变。此刻,我也化为龙形,神剑小龙紧随我,与白龙、青龙一起,入水上天,存乎一心。

伐齐而存越,吴必亡于越人——我当年的谏言,谶言般准确。

黑压压的越国军队,团团围住了吴都。

越必入吴,我早已预知。然而一旦事实来临,想到于我有重恩的吴国,想到待我如兄弟的先王阖闾,心里大恸。

于是,我在城上显形:头巨若车轮,目若耀电,须发四张,射于十里。

越军大惧,不敢再前行半步。

是日夜半,我又施展护国神力:天地间突然暴风疾雨,雷奔电激,飞石扬沙,疾于弓弩。惊恐的越军败坏僵毙,无人能救。

勾践的两位重臣范蠡、文种同样大骇。他们“稽颡肉袒”——赤裸上身,以膝跪行,在吴都城外,向我叩拜。

确实,“越之伐吴,自是天也,吾安能止”?

黑压压的越甲,涌入了吴都东门。

公元前473年,彤云密布的欲降大雪的冬季,越将灭吴。

我听见了吴王夫差向越王勾践发出的可怜求和之声:“孤臣夫差,昔日曾在会稽得罪过君王,如今再不敢逆命。您如果要举玉趾而诛碾孤臣,我唯命是听;但如果可以,请君王您就赦免孤臣之罪吧。”

勾践听后,恻隐之心稍动,欲许之。

其重臣范蠡谏:“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

越王还是怜悯吴王,想把夫差流放到茫茫东海中的甬东(今浙江舟山),给他百户人家,让他住在那里。夫差辞谢:“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

我也听见了吴王夫差的后悔之声:“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

这位吴国的末代君王,以帕巾盖脸,用那把我用过的属镂之剑,自刭而亡。

而我的那位同乡伯嚭,越吞吴后,“以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被勾践下令诛杀。确如古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也。如今,“伯嚭”一词,在中国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奸坏之人的代名词。

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兴越灭吴的范蠡、文种,与我虽是公敌,但我们彼此之间,存有一种没有道明的惺惺相惜之私谊。

勾践称霸之后,范蠡即悄然离开,退隐江湖,经商大成,被人尊为一代商圣。他自号“鸱夷子皮”——鸱夷是君之皮,以此,曲折表达对我的敬意。

范蠡从浪迹所在的齐国,给他的亲密兄弟兼战友文种写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颈长嘴尖),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文种信服范蠡,展读信函,心生忧郁,渐疏朝事。

范蠡的预见非常正确。有人向越王勾践进谗:“文种装病,将要谋反。于是,越王将那把缴获的属镂宝剑赐予文种:“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文种被迫自杀。

同为冤死的忠臣,文种死后,哀哀念我。一年之后,我遂鼓动潮水,“漂去其尸”。从此以后,文种随我俱浮于江海。

宋代诗人苏轼赞我:“生为楚英,没为吴豪;烈气不泯,视此海涛。”

成为潮神之后,我每天白马素车驾虹霓,巡视江湖。所过之处,浪涛汹涌,著名的钱塘江潮由此而起,尤以我的人间忌辰农历八月十八为大。

“鞭尸楚墓生前孝,抉目吴门死后忠。”后人祭我,是因为我的忠孝,也是因为我的复仇和报恩:有仇必复,复必成功;知恩图报,有恩必报。

他们给我这样的谥号:忠孝威惠显圣王。

汉代司马迁评析我:“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后人有《员公像赞》,这样总结我的一生:

白马江头气不平,

秋风怒卷夜涛声。

一身臣子兼忠孝,

两国兴亡系死生。

“公之精诚气焰足以感人者,赫赫在天地之间。”人世如此理解我,伍员夫复何求?!

【作者简介:黑陶,作家,现居江苏无锡。主要著作有《泥与焰》《夜晚灼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