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电影《柳青》:柳青三重身份的艺术表现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阮洁 邢小利  2022年03月23日13:59

内容提要:电影《柳青》是一部优秀的带有史传特征的电影,对于柳青这个人物的把握或者说是表现,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或者说给了他三个身份:第一个是作为作家的柳青,第二个是作为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的柳青,第三个是作为思想者并且兼有知识分子特点的柳青。作家兼思想家,不同国家不同时代都有,而这种三位一体的特殊的作家,只有社会主义时代和社会主义国家才能产生。因此,具有作家、党员干部和思想者三重身份的柳青,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他是典型的,也不是朽的。

关键词:电影《柳青》 柳青 作家 思想者

将当代作家或者说共和国作家搬上电影银幕,将其创作、生活和重要史实融为一体树碑立传,柳青是第一位。柳青生于1916年,病逝于1978年,是一位横跨现代和当代的重要作家,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他思想进步,1928年他12岁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弃学奔赴延安,后来一直在革命队伍中工作、学习、写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北京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报》一度任职,1952年自己要求回到陕西,自愿下乡,到长安县挂职,扎根农村、深入生活14年,写出了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二部,这部未完成的小说也成为当代文学一部具有一定经典意义的作品。柳青的经历、创作和生活,站在20世纪历史特别是当代文学的角度看,都有相当的历史意义和典型性。因此,给这样一位作家拍电影,既有意义同时又有难度。意义在于,通过这样一位作家的人生道路特别是心路历程,我们能看到时代的洪流和斑斓多姿的历史细节;难度在于,面对不断变化的时代洪流,面对复杂的历史细节,如何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和历史深度的事件和细节,从而把握真实的柳青,表现柳青独特而光辉的作家形象和人格精神。

电影《柳青》,观看了数遍,总体感觉,这是一部优秀的带有史传特征的电影,时代特征明显,历史氛围真实可信,剧中十余个主要人物总体真实而生动,特别是主人公柳青的形象,真实,丰满,生动,有艺术高度,也有相当的历史深度。据说,电影《柳青》主创人员为了表现一个真实而具有历史意义的柳青,做了很多功课,下了很大功夫,人手至少两本手册,一本是刘可风的《柳青传》,一本是邢小利和邢之美的《柳青年谱》,还考察了柳青当年走过的许多地方,走访了熟悉柳青研究柳青的许多专家,几年下来,他们对柳青史料的熟悉程度,对柳青及其时代的认识,不比专家逊色多少。电影《柳青》选取了柳青中年到晚年的人生经历作为表现内容,即1952年从北京回到陕西,落户长安县,深入生活住到皇甫村,写出《创业史》第一部,1967年离开皇甫村中宫寺,到晚年重返长安县,1977年《创业史》第二部出版,这是柳青作为一个作家最为人熟知也最为人称道的一段经历。这一段经历,也成就了柳青作为共和国作家的一位典型代表。

电影《柳青》对于柳青这个人物的把握或者说是表现,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或者说,给了他三个身份:第一个是作为作家的柳青,第二个是作为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的柳青,第三个是作为思想者并且兼有知识分子特点的柳青。

作为作家的柳青,其时间主要是从1952年5月到1966年12月,柳青从36岁到50岁,这是他在长安的14年,也是著名的被称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写《创业史》的14年。这一个阶段,他从北京回到西安,寻找栖身地,最后选定长安县为生活和写作的根据地。此一阶段,柳青有两点闪光被载入了当代文学史:一是“深入生活”,这被看成是实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作家的楷模,二是写成了反映中国农村正在进行的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第二部写成了部分文字,成为“十七年文学”被人津津乐道的“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保林青山”(《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之一,是那个时代文学上的代表作。

在长安的14年,柳青的角色意识非常明确:他是一个作家。1952年9月30日,柳青刚到长安县不久,就写道:“我已经下了决心,长期地在下面工作和写作,和尽可能广大的群众与干部保持永久的联系。” “我今后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将表现我的决心是否被坚持了。”1柳青下乡,是有他的创作目的的。他是一位有历史感的作家,当年,他已经意识到中国农村即将展开的合作化运动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电影开头,就表现了柳青对于未来社会的高瞻远瞩和他关于自己创作的雄心壮志。电影中,柳青1952年在西安对青年作家做报告时这样讲:“四二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议上指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深入生活,到群众中去,改造自己的思想。这次回来,我要扎扎实实长期深入到生活中去。”“我要写中国农村正在轰轰烈烈展开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历史几千年来没有出现过的新事物,我相信这个政策可以改变我国农村现在一穷二白的生产状况,抓住这个机遇,记录这段历史。我不仅要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农村实践中去,而且还要用笔记录下这场意义重大的历史变革。”“深入生活,到群众中去,改造自己的思想”,同时“要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农村实践中去”,而“用笔记录下这场意义重大的历史变革”,表明柳青下乡关于创作的目标很明确。

关于柳青如何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电影《柳青》有如下镜头:

皇甫村 春夏秋冬

一组柳青体验生活的镜头。

1.一群农民在老槐树下抽着旱烟锅,柳青自然地把烟嘴顺手一抹,噙到嘴里,试着吸了两口,吐出一口烟,呛得直咳嗽。

2.镇上,柳青一身农民装扮,推着自行车,镇上的人们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3.柳青蹲在街道上,农民打扮,看扯面老板叫卖。

4.柳青在牲口市场和牙家搞价钱。

5.柳青骑自行车走在神禾原。

6.柳青看排队的社员领肉吃。

7.夏天胜利社的社员们井然有序的在水田里劳作。有人拔秧苗,有人推车,社员一字排开麻利地插着秧苗。夕阳映在田里,波光粼粼。

8.秋天柳青和王家斌在山间考察。

9.冬天柳青蹲在地里,抚摸着绿油油的麦苗。

电影精心地刻画了柳青为了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农村生活和农村各种人物,把握当时的历史脉搏,对于创作并不急于求成。由此,他也与当时上级的个别分管领导形成了冲突。柳青住到中宫寺以后,有一天省上的廖部长来看他。

廖部长感慨地:“怎么样,这都几年了,你也该修成正果了吧?”

柳青无奈地:廖部长,这写长篇可比生娃娃难。

廖部长呵呵一笑:我说大作家呀,你要认清形势啊,写不出长的,像鲁迅一样写些短的,杂文也行啊。

……

廖部长严肃地:柳青啊,我个人的建议,长篇咱写不出来就不要硬写,目前省委缺人手,要不你到省委来做宣传工作,这也是一种贡献嘛!

柳青坚定地:我哪儿都不能去。如果我真的失败了,那对文学也算是一种贡献。

廖部长叹了口气,脸一沉离开了。

马葳看了眼柳青,焦急地追出去:廖部长!吃了饭再走!

电影中的这一段冲突是有史实根据的。当年,柳青下乡几年,未能拿出所谓的大的有分量的作品,文坛是有些议论,个别领导看望柳青时也说过一些看似关心其实却是外行的话。

冲突不仅来自外部,也有内部的冲突。由于有外部特别是来自上边的压力,柳青来到长安以后的新婚妻子年轻的马葳,对柳青也有不理解的地方。在中宫寺,一个冬天的夜里,两个人发生了冲突:

马葳低声说:廖部长的话是不是应该考虑考虑。

柳青自言自语:我现在就想长期在这里住下去,踏踏实实地把书写好……

马葳犹豫片刻:我不想在农村干了……

柳青疑惑地:你当初不是答应和我长期生活在农村吗?

……

马葳脸色一变,瞪着柳青:你凭什么不同意?我跟你来农村,是跟你来写书的,可你现在呢,不务正业!

柳青提高嗓门:什么是正业?身为一个作家,对老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整天呆在屋里闷头瞎编?那才是不务正业。我的创作就是要把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写下来,这就是我的正业!……外人暂时不理解我,至少你应该理解我吧!

马葳委屈地将拨火棍扔在地上。

柳青当年的创作,是在一个历史巨变之中的创作,他的创作时不时受到时代洪流的冲击。电影从几个方面突出了作家的柳青是如何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的。“大跃进”运动中,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召开动员大会,鉴于当时的形势,一些作家纷纷放创作的“火箭”,在一片热烈的鼓掌声中,柳青低着头,使劲地抠着手指上的肉茧子,抠出了血。当领导问到他时,柳青冷静地回答:“我是刻图章的,刻得慢,一天刻不了几个字。”此处答话也是史实。更为重要的是,柳青对于自己的创作题材和主题方向,也有自己的考量。电影中,有一个柳青火烧自己的手稿的情节,当廖部长批评柳青拿不出作品的时候,柳青却用火烧了自己的一部手稿。

柳青蹲在院子里点燃厚厚的手稿,一张张稿纸在火盆里燃烧。

突然,马葳焦急地冲了出来,一把夺过柳青的手稿。

马葳气愤地:你干啥呀?你不发表就算了,你干嘛把它烧了呢?你真是疯了。

柳青微笑着看着马葳:我要和过去的写作告个别!

此处的史实是,到1953年10月7日,柳青写了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小说未写书名。全部手稿写在每页为518字的稿纸上,共计189页。其中第1页为引用毛泽东语录:“……过去的工作只不过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残余的敌人尚待我们扫灭。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第2页至第189页为正文。篇末用括号注明“未完”,时间注明为“一九五三,十月七日”。以稿纸计字数,约为98000字,经电脑统计纯字数,约为77000字。该书是1952年柳青回到陕西,作了一段整党调研,又参与了实际工作后有感而写的。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他概括和揭示了解放初期,经历了多年战争的共产党干部(包括解放区和国统区)走向全国,全面参与接管各级政权后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矛盾,例如解放区干部和新区(原国统区)干部的矛盾;解放区干部面临新形势的困境;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干部的矛盾;干部之间的分歧与不同;等等。作者通过一个县委书记,塑造了他心目中党的领导应有的处世态度和较好的工作方法。难能可贵的是,他非常敏锐尖锐地塑造了这样一个形象——贪图享乐,对群众态度有违共产党初衷,工作方法不切实际,对手中权力认识有谬的县长形象,以告诫全党。这部书稿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历史阶段。实际上,这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柳青并没有毁弃,晚年他将此手稿交给了他的大女儿刘可风。2

当时的情况是,面对更新的形势,特别是翻天覆地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柳青决定放弃继续写作这个未完成的长篇,重新调整自己的创作计划,以全部精力来写农业合作化,以全副热情来歌颂新事物的诞生。

《柳青》电影中多次提到柳青对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崇敬,如初见马葳与她谈到托尔斯泰,烧那部未完成的手稿时凝视托尔斯泰像,病中躺在床上读托尔斯泰的《复活》等。柳青对列夫•托尔斯泰如此尊崇,托尔斯泰的生活方式和写作精神对他有影响有关。1951年10月至12月,柳青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苏联,11月14日,代表团冒雪去参观列夫•托尔斯泰的故居雅斯纳雅•波良纳。参观后,代表团推举柳青代表大家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题词,表达中国作家对托尔斯泰的景仰热爱之情。此后,又到森林中托尔斯泰的墓地进行凭吊。乡间美丽的大自然,幽静的庄园,托尔斯泰的生活方式,对柳青都颇有触动。柳青认识到,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的环境中,对从事文学的人是最佳选择。电影中,柳青对妻子马葳说:“托尔斯泰是个大贵族,他一生追求朴素的生活。晚年的时候,把所有的财产和所有作品的版权,全部捐献给了社会。后来远离贵族生活,长期住在农村,写出了几部传世的经典名著。”电影还用柳青的画外音表达了托尔斯泰对他的影响:“托尔斯泰的小说,被列宁称为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我也渴望自己的作品能成为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面镜子。”

在充分表现作为作家的柳青的同时,电影《柳青》同时也很注重表现作为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身份的柳青。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中指出:“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全体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部分引用了列宁的这一说法,强调了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作为“齿轮和螺丝钉”在革命机器中的作用。4 柳青也说:“一个作家在政治上(忠实执行党所规定的路线)、生活上(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和艺术上(工作能力的提高和改进)这三个方面不断地检查自己,才能使自己对人民有用。”5 柳青在长安特别是在皇甫村的深入生活,是有他的特点的,这就是,他对待当时的生活主要的就是当时的农村合作化运动,他不是一个冷眼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热情参与者。他既是一个作家,同时又身兼长安县和王曲区互助合作运动的领导者和指导者。据《柳青年谱》,1952年9月1日,他初到长安县,在下基层的过渡时期,暂时担任县委副书记,分管互助合作工作,1953年3月6日,长安县委指示,王曲地区的互助合作运动由柳青具体指导。在柳青看来,当时的互助合作运动以及将要展开的全面的合作化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新事物的诞生”,是中国农民几千年来实现发家致富梦想同时也是改造小农经济思想的最切合实际也最有可能实现的道路,他之作为一个作家的写作,就是为了记录这个伟大的历史实践,所以他命名他的作品为“创业史”,是“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农民“创业”之“史”,而不是一部什么小格局的或者其他的文学作品。他不仅对互助合作运动的展开进行方向和政策上的指导,还下功夫培养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群众的思想,帮助解决生产和生活上一些具体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说,他把自己所描写的对象与所生活和工作的对象融为了一体。在这里,柳青充分体现了一个作为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的身份。

电影中,在皇甫村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动员大会上,柳青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他是这样表现的:

富农郭富明把烟锅插到腰间,掰着指头说:我家有地有牲口,有劳力,我日子过的好好的,我为啥要入组嘛?

柳青站起来:乡亲们,咱村像老郭这样,有地有牲口还有劳力的人有多少,举个手?

稀稀拉拉地举起了几只手。

柳青微笑着:老郭,你不简单啊。这么多人都比不上你,他们都缺劳力,缺牲口。你说他们怎么办呢?

郭富明无辜地:他们咋办?不是我的事了。

柳青:对的,这不是你的事,但这是共产党的事。共产党号召大家互相帮助。争取每家每户的日子都过好。有人问,日子咋样能过好。这话谁都难回答,所以大家都在摸索。互助组也是在摸索。不管哪一家,他人再强气再壮,力量还是有限。但是把大家组织在一起,这就不同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很快啊,这神禾原上就会有拖拉机耕地、收割,以后还会买化肥,用农药……大家伙儿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在这里,可以见出,柳青在合作化运动的具体工作中,他是以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的身份来工作的,也是党在一个时期所规定的路线的忠实执行者。

电影《柳青》也突出地表现了一个作为思想者并且兼有知识分子特点的柳青。柳青是一位很早就参加革命工作的作家,他经历过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并在斗争中经历了一些严峻的考验。他是一位关注现实、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中年和晚年,他在“深入生活”之后,他了解生活,知道生活的真相,在经历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全过程之后,他对其中的成败得失看得很清楚,成功,他高兴,鼓而呼之,书而写之,而对其中的失败和教训,他也有切身的体会,痛苦反思之余,他对一些问题也有深入的思考。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进步,追求真理,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前进。

柳青是凭借写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亦即合作化运动的小说《创业史》而名扬天下的,正是因为经历了合作化运动的全过程,而且,他既作为一个作家,也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他参与并在一定程度上领导过合作化运动,他对这个运动本身,应该是有深刻认识的。电影《柳青》在表现作为思想者的柳青时,有一条贯穿整部电影的思想线索,这就是柳青对党在一个时期指导思想的理解和自己对合作化运动前后的思想认识。

电影开始部分有这样的镜头:

柳青骑着自行车,载着美丽的马葳,她幸福地把头靠在柳青的后背。

两人幸福的画面叠化到一段合作化黑白电影资料片。

画外音:我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求,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努力将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合作化运动不久:

柳青提着皮包回来了,广场上熙熙攘攘,许多村民拉着大小牲口,排着长队在交农具、交牲口,交土地证。

戏台两侧刷着鲜红的标语:高级社成立了。

柳青吃惊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迎面走来的高栓喜牵着驴,他媳妇抱着土地证。

王三老汉正用袖子依依不舍地擦了又擦怀里的土地证。

柳青画外音:初级社刚办起来,屁股还没坐稳就要高级化,是不是太快了?

这里表现出,柳青对合作化运动的快速发展既吃惊又有疑问。

通过艺术地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间接地表达作者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看法,这是柳青的一个创作体验和经验。1963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创业史》责任编辑王维玲到皇甫村,柳青与他较为系统地谈形势,谈历史,更多的是谈文学。柳青对王维玲说:“《创业史》也是我自身的经历,我把自己体验的一部分和我经历过的一部分,都写进去了。生宝的性格,以及他对党、对周围事物、对待各种各样人的态度,就有我自身的写照。”6

电影后面,则是柳青和王家斌对合作化运动的反思:

王家斌感慨:柳书记,你说我们半辈子闹合作化,闹了个啥?

柳青遗憾地:我们做了一锅夹生饭。

王家斌抹去泪:白干咧。

柳青摇摇头:不能说白干了。家斌兄弟,合作化这条路不管是生是熟,都是我们付出巨大代价走出来的,是一次有意义的实践和探索,这个经验可以给后人做借鉴。

电影最后还有这样的表现:

王维玲:读者都很期待你的二部下卷,三部、四部你会怎么写?

柳青一阵哮喘:如果老天爷再给我两年的时间,我会如实写农业合作化如何走向错误的道路。我们不能只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事实上我们一直在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柳青在这里所言,带有深刻的反思。柳青不愧是一个深入生活的作家,不愧是一个参加革命几十年的老共产党员,他的反思,带有深厚的生活经验和深沉的生命体验,同时也有历史的深度,是一个思想者才能说出的。在这里,也体现出柳青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特征。

电影《柳青》开头,柳青对女儿可风说:“人这一辈子不经过千锤百炼,就是一块废铜烂铁。”电影结尾,苍老的柳青坐在病床前,说:“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首尾联系起来看,电影要强调和表现的,就是表明柳青是一位“经过千锤百炼”的“英雄”。这个“英雄”,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党员和干部,同时,也是一位思想者。作家兼思想家,不同国家不同时代都有,而这种三位一体的特殊的作家,只有社会主义时代和社会主义国家才能产生。因此,具有作家、党员干部和思想者三重身份的柳青,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他是典型的,也是不朽的。

注释:

1 2 6邢小利、邢之美:《柳青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45、52、83页。

3 [苏联]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3页。

4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22、835页。

5 柳青:《一个总结》,《柳青写作生涯》,蒙万夫等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0页。

[作者单位:阮洁 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 邢小利 陕西省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