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推进中国电影题材与类型多样化发展 ——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光明 
来源:文艺报 | 许莹  2022年03月14日08:06

刚刚结束不久的2022年春节档电影,在8部影片的带动下,共产出票房超60亿,同比下降约23%,全国平均票价上涨约8%,观影人次共计1.14亿,同比减少超4600万。在全国银幕数和总放映场次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总观影人次创近五年新低,这引发了业内对中国电影所面临的观众流失等问题的关注。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侯光明连同丁伟、郭运德、阎晶明、范迪安、郑晓龙、张光北、冯远征等20余位委员代表联名提交了关于推进中国电影题材与类型多样化发展的提案,以期从根本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

侯光明认为,除了受疫情等多重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供给侧层面,中国电影对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社会现实挖掘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题材类型单一,内容重复扎堆,这是造成今年春节档电影观影人次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短板。此外,中国电影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电影供给结构不合理,存在明显的“票房断层”和“冷热不均”现象。电影大盘越来越依靠头部“爆款”影片拉动,票房及影片数量出现断层,大部分中小成本电影处于亏损状态。影片在热门档期扎堆上映、冷门档期则无人问津,这对于电影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2021年11月,国家电影局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提出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发展目标。促进中国电影题材不断拓展、类型不断丰富、供给不断优化,构建持续健康的发展生态,是生产企业和创作者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侯光明谈到,实现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远景目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文化需求,需要更多质量过硬、题材丰富、类型多样的优秀国产影片。国家主管部门不仅要关注重要时间节点的重点影片创作,也要重视不同题材与类型影片的创新发展,以此满足人民多样化的观影需求。

侯光明建议,一是持续稳定电影产量、注重电影质量提升、优化电影市场结构。充分发挥国有电影企业的市场头部作用,鼓励支持民营电影企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共同打造中国特色电影品牌。二是出台针对中国特色电影题材和不同类型的奖励扶持政策,建立专项扶持资金。如针对科幻片、动画片等不同电影类型进行专项扶持,关注中小成本影片的创作生产,尤其是对有创意、有想象力、有艺术探索精神的现实题材,为其提供更多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三是建议推动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建设,构建合理有序的档期机制。重视不同年龄、不同群体观众的观影需求与观影习惯,让差异化、多类型、多品种的优质电影获得良性的出口和渠道。四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电影评估体系,推动创作与评论良性互动。通过推动建立权威、系统、及时反馈的电影评价评估机制,优化电影产业结构和生态,引领电影多样化创作。五是加强电影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开发和完善多样、丰富、优质的电影公共服务方式。如通过推进艺术院线发展、乡镇影院建设、电影惠民活动等多种措施,培养和提升观众观影习惯与欣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