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狙击手》:聚焦历史细微处的光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华玉  2022年03月02日14:58
关键词:《狙击手》

抗美援朝战争被称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去年国庆期间,影片《长津湖》热映极大激发了受众对英雄的敬意,也形成了一种关注与期待。今年春节假期,不只《长津湖之水门桥》在银幕再续历史,影片《狙击手》同样聚焦于抗美援朝战争。所不同的是,《狙击手》选取更微观的视角,截取战争中一场敌我双方对峙的片段,讲述其中惊心动魄的故事。

事实上,战争片历来有多种呈现方式。作为艺术的电影,有的从宏观角度呈现战争全景,有的侧重再现某一场经典战役,还有的从微观视角聚焦于一个战斗故事。《狙击手》显然属于第三种。这一类型影片的特点在于以小见大,以一次微观的战斗映照一场战争,折射作战双方的种种状态,战争背景、历史趋势等宏观因素皆隐含其中。

微观视角决定了《狙击手》无需耗费精力讲述战争起因,而是把功夫下在呈现一个基于历史的、打动人心的故事上,生动再现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信仰、情感。也就是说,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决定着影片的成功与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于战争,尤其是装备与火力悬殊巨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很多影视作品更侧重于宏观叙事、展现英雄主义精神。在《狙击手》中,我们感受到更多与信仰交织的个体情感,感受到作为钢铁战士的英雄们柔软细腻的一面。正如导演张艺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把青春献给祖国”是一句口号,艺术创作中将其落实到具体人物和细节上,才能更加动人。

在《狙击手》中,观众可以借助银幕,透过历史看到那些时代背景下的年轻面孔是何等坚毅,但这些坚毅的面孔并非一个模子、不是没有性格。比如五班战士大永就时常流泪,也因此常被批评。他的爱哭与我们此前看到的战斗英雄形象并不相符。但他的一次次流泪,都再现了一个情感丰富的年轻战士形象。他渴望打败美军、保家卫国,也希望身边作为同学、同乡的战友都活着回到家乡。他在残酷的战争中和一次次抹去泪水中成长,在影片最后,他向连长汇报完成任务、战友都已牺牲时,又一次流泪了。而此时泪水也在很多观众的眼眶与内心肆意流淌。在那一刻,观众与大永建立了最紧密的情感纽带。在他的情感与战争冲突中,观众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那一代人巨大的付出与牺牲。

抗美援朝战场上,敌我双方装备的悬殊意味着更加残酷的牺牲。《狙击手》中五班战士无畏生死,他们只是“计算”着自己的牺牲,等待着祖国最需要自己的时刻。比如,班长刘文武毫不犹豫地用自己去交换侦察兵亮亮。当战友说,作为狙击高手,他在战争中能顶一个连时,他说,亮亮的情报或许可抵一个师。影片中,每一个五班战士的牺牲都是在推进任务完成、赢得对峙,进而助推战争走向胜利。在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对峙较量展示中,在一位位性格各异的战士形象刻画中,影片将“把青春献给祖国”、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说,五班的故事没有历史记载,回顾抗美援朝历史时也许找不到关于“狙击五班”的只言片语。但《狙击手》中每个志愿军战士都有着最耀眼的光芒,就像历史总是于细微处闪耀光华。影片中,背负着一块铁板去营救亮亮却最终暴露在敌军面前的胖墩,用尽全身力气对战友喊出最后一句话:“我未出生的儿子就叫铁板。”这个年轻战士正如一块铁板,挡在了后辈的面前。影片借助他的故事映射出,众多如他一般惦念家庭却义无反顾地走上战场、走向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为祖国和人民付出了所有,为我们赢得了胜利。

电影落幕的时候,我们记住的不只是一场战争、一段历史,更是其中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和他们每个人的生死选择与英勇付出。于历史长河中,那些细微处的光芒何其耀眼,正是有了他们,才形成照亮未来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