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视觉史诗的创造中凸显人民形象
来源:文艺报 | 尚辉  2022年02月25日15:16

光明在前——中共七大召开(油画) 李 前 作

红潮——五四运动(油画) 许 江 孙景刚 邬大勇 作

大国正名——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画) 徐 默 沈临枫 沈晓明 作

2021年度美术界的高光亮点都投射在如何通过美术创作审美地呈现建党百年的历史书写上。相对于其他文艺门类,美术界以绘画与雕塑所展现的建党百年历史更具视觉凝固性,更能够通过可视之物(美术作品)的创作为历史留下一笔可观的永久的艺术财富。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就是建党百年的一座碑铭,而环绕这座建筑的五组群雕以及陈列其中的描绘建党百年历史足迹的大型绘画作品,都是对党的历史及历史记忆的一种审美刻录,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艺术成就的高度浓缩。

三年磨砺 艺术壮举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日起就注重文艺在思想启蒙与激励奋进上发挥的重要作用,革命美术家和进步美术家都曾自觉而真诚地用画笔记录党筚路蓝缕、攻难克艰的奋斗步履,有关表现党的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相对集中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创作也成为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最为厚重的艺术经典。或许,党史题材美术创作只有站在百年历史的高度才能获得更加深远的思想穿越。从2018年正式启动,耗时三年、荟萃了当代美术精英而实施的“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终于在建党百年前夕结项。此次工程最终确定选题228个,共计240件作品进入终审,最终有202件作品通过专家评审,可谓世界艺术史上从未有过的美术创作壮举。工程以建党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杰出历史人物和优秀共产党人为题材,形象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的伟大历程与卓著功勋,这是党史题材美术创作首次覆盖百年各时段,最能体现当代党史研究成果与当代艺术创作水准的一次视觉史诗的建构,几乎每件作品都是艺术家个人创作与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从《红潮——五四运动》《南陈北李》到《开天辟地》,从《遵义会议》《胜利会师》到《抗日烽火》,从《辽沈战役》《开国大典》到《第一部宪法》,从《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加入世贸》到《飞天圆梦》,这些作品尺幅巨大、场景开阔、人物众多,将历史风云与人物塑造融为一体,既体现了历史画宏大叙事的造型艺术传统,也体现了多维空间组合、多种图像隐喻的当代艺术创造。历史画创作的当代价值不止于对历史真实原本的视觉再现,更在于每个时代、每个艺术家对于历史真实的发掘与重释。这些在建党百年之际创作的历史画,在视觉特征、艺术构思和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无不体现了新时代文化自觉的精神性与时代感。

作为建党百年历史纪念的党史馆户外大型群雕,是新中国继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毛主席纪念堂户外群雕之后另一组载入史册、具有国家政治意涵的户外大型主题群雕。除了《旗帜》相对抽象并采用钢材喷漆工艺以外,《攻坚》《信仰》《伟业》和《追梦》均采用纯净典雅的汉白玉材质雕刻并以古典写实的圆雕为其基本艺术特征。这四组雕刻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与伟大梦想为主题,每组群雕都具有百年叙事的高度浓缩性。其艺术构思既要寻找表达该主题意涵的历史人物原型,也要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更深刻地揭示整个群雕表达的思想内涵,使历史叙事、形象塑造形成对“四个伟大”主题思想的审美转换。

四组群雕的艺术特征首先体现在对百年历史的高度浓缩上,群雕选择了最富概括性的历史情节与人物原型,力求使群雕之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和党史百年的历史情境与英模人物形成某种对应关系。如《信仰》之中有关党的创建、刑场婚礼、绣红旗等情节设计对“信仰”主题的深化,《攻坚》之中用抢渡大渡河、开路先锋、石油会战、高原蓝图等一组组情节对“攻坚”主题的诠释,《伟业》之中通过大国工匠、维和战士、扶贫干部、科学家、宇航员等不同年代的人物形象对“伟业”主题的聚焦,《追梦》之中着力营造56个民族载歌载舞、欢乐祥和的氛围对“追梦”主题的阐发。可以说,这四组群雕既试图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情节、典型道具来浓缩历史,也努力以人们敬仰的那些英模形象为创作原型来涵盖建党百年涌现的难以计数的无名英模形象。典型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独特与普遍,这些艺术对立统一规律在这些古典写实的大型圆雕创作中得到了充分彰显,从而使抽象的主题获得了鲜明、生动而饱满的形象表达,并给人以审美的震撼。这四组群雕还分别以山石、江河、稻谷、花果等为辅助形象,由此构成群雕整体造型的象征性与道具细节的隐喻性,更加丰富了群雕的历史文化意象。在整个广场上,每组群雕既通过情节、场景的设计形成叙述的历史流线,也通过体态、手势、职业、服饰的交替构成群雕整体的起伏曲线。而这些动态线条最终都让人们的视线聚焦于《旗帜》,形成情境、精神与审美的交汇与升华。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矗立的这五座纪念碑式的主题雕塑,或许是建党百年最能留得住的公共艺术。这些集国内雕塑艺术精英耗时3年精心创制的大型主题性雕塑,正因有着强烈的纪念碑性雕塑的创作意识,才使得这组群雕赋予广场以党史百年纪念的独特意义。

广泛参与 美育新潮

以党史馆展陈创作工程作品的“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和中国美术馆馆藏经典作品推出的“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将美术作品书写的百年诗史推向高潮,艺术史积淀的美术经典与新时代创制的史诗之作在这个特别的时空交相辉映。在这个耀眼的历史节点,全国各省区市都较早策划实施了庆祝建党百年的系列美术展览及创作活动,全国各地美术家纷纷响应,投入创作,莫不以能够参与党史题材创作为使命与荣誉,这是艺术史上鲜见的一次大规模主题性创作活动。

譬如,上海以“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青年美术创作项目”、广东以“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浙江以“百年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百年追梦’浙江美术书法百件力作大展”、江苏以“百年江苏——大型美术精品创作工程作品展”、广西以“百年征程 壮美华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湖北以“壮丽航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湖北优秀美术作品展”、湖南以“‘百年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湖南省美术书法摄影主题作品展”、陕西以“陕西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为展览主题等。这些各地举办的主题展,一是结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史特点规划相应创作选题或省级美术创作项目,使党史题材美术创作高潮迭起;二是充分利用各地美术馆藏品资源,形成了较具规模和系列化的主题展。应当说,2021年度主题性美术创作获得了艺术价值的重新认知,这是新时代中国美术最富时代精神的一种价值回归与价值引领,从而改变了美术界一度完全陷落自我表现和市场导向的创作格局。

央视一套新创栏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的全年覆盖、学习强国与中国艺术头条等网络平台投放的《光辉历程 时代画卷——美术作品中的党史》短视频节目等,不仅以视频方式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的党史题材美术经典,而且将视频、文献、访谈和评论融为一体,使更多观众在学习党史的同时,欣赏了中国现代美术经典。央视一套的这个节目不断刷新同期全国其他频道节目的最高收视率,从来没有这么多的受众通过学习党史而系统地学习鉴赏了主题性的经典美术作品。宣传是最有效的社会美育实践,2021年通过经典美术使全社会获得了广泛而深入的美育鉴赏。

社会美育是2021年文化艺术建设的关键词。校园、社区、企业、机关、团体等所组织的“美育公开课”“美育大讲堂”“博物馆说”等进入了常态化的社会美育实践。如果说在中国当代美育实施中我们一贯偏重家庭美育、学校美育而相对忽略了社会美育的话,那么,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所普遍实行的线上办公、线上会议、线上授课,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家庭、学校、社会这三种时空的边界,线上美育成为时代新宠而跨越在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之间。社会美育概念的提出、社会美育运动的兴起,显然是当代中国社会物质文明极大提升和文化发展高度自觉的一种普遍诉求。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在考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研成果之后,就美术学科发展所发表的重要讲话,既首次把“美术”与“艺术”“科学”“技术”并置,也强调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的确,如果说博物馆、美术馆是今天城市文化设施建设的标配,城镇居民都能因此获得较为普遍的社会审美教育,那么中国广大乡村的农民审美教育如何能够落地并获得应有的补偿,这显然关涉到整个中国社会审美教育的基准问题。2021年中国农民画展高潮不断:7月“全国廉政农民画优秀作品展”在江苏盐城市射阳县开幕;9月,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了“全国农民书画云展”;11月,由中国美协参与主办的“全国农民画作品展”在浙江嘉兴举办。这些出自农民之手绘制的农民画是中国独有的农民美育实践,他们的美育来自中国民俗文化的深厚土壤、来自中国民间美术的千年积淀,这种美育是根植于泥土里的一种文化承传。这些创新性的农民画,汲取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养分,作品所描绘的农民小康生活远比专业美术家画出的农民生活更真实,也更加具有农民自己的审美兴奋点。值得记述的是,在一些较发达的乡村已落成了数座农民画美术馆,这是中国建立在地头上最基层却也是最深广的社会美育设施。我们只有将社会审美教育的触角延伸到乡村,努力改善农民审美教育的现状,才能真正提升整个中国社会的生活品质。

人民史诗 当代命题

受疫情防控影响,2021年度全国性美术门类的专项展览数量相较往年下滑许多。根据以往展览数据,一些全国性专业门类展项一般在第四季度密集收官,今年第四季度受疫情防控影响致使一些展览未能如期举办。已举办的较有影响的专业展览有“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诗意江南——全国油画作品展”“时代之光——第五届中国油画展”“大路西行——第二届中国油画作品展”“第二十四届全国版画作品展”“水彩与新时代——中国水彩泰山学术论坛暨中国水彩名家学术邀请展”“百年巨变——雕塑作品展”和“长河大道——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等。

其中,“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影响较大,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走进中国美术馆,这也是从第九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览之后呈现的全国工笔画热的集中体现。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画发展已呈现为工笔画单一性发展的格局,体现了工笔画语言具备融合其他绘画语言及图像资源的潜质。但美术界对此也有省思,认为中国写意传统正在大面积“水土流失”,因而一些中国画展览和学术研讨常以“写意”为话题,探讨中国画的本体特征与当代困惑。“长河大道——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的主要作品来自文旅部近年实施的黄河主题创作项目,经两年反复会审、打磨,共完成近百件黄河主题的绘画作品,质量上乘。而王克举历三年之久创作的《黄河》长卷油画,则体现了黄河主题创作的另一种方式。画面将黄河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所进行的意象性现场写生,不啻为当代对油画民族特征的崭新诠释。

创办于1954年的全国版画作品展至今年已赓续了23届,2021年在重庆举办的“第二十四届全国版画作品展”既呈现了版画在当代发展的数字化图像特征,也体现了对木刻版画的回归。一种来自工业文明时代的绘画品种在超量生产与传播的数字图像时代,却形成一种逆时的审美态势,这或许是对绘画艺术媒介性与思想性关系的一种时代之问。2021年恰逢鲁迅倡导新兴版画运动90周年,在上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风靡艺术界之时,鲁迅却以过人慧眼倡导创作木刻,以此推进中国绘画面向社会现实的观念转换。他是较早提倡艺术揭示社会现实、描写劳工大众的艺术思想家,鲁迅由此也成为那个时代青年美术家敬仰的导师,并被推举为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一面旗帜。在纪念和梳理新兴版画运动90周年的诸多学术研讨中,人们发现,中国新兴木刻的早期实践往往以批判现实主义的面目出现,在他们的作品里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现实社会普罗大众的生存状态,但这种真实描写并未囿于版画语言的再现写实,更多的则偏向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鲁迅对现代美术的推介,始终体现了将现实主义精神与现代主义探索有机融合的思想,而这种观念才在当代中国版画创作上获得实践和印证。

有关艺术发展观、创作观始终是中外美术家存在较大观念差异的问题,随着留学欧美青年艺术学子的增多及回归,这一问题在青年艺术家的思想观念上更加凸显。而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耕者——王盛烈艺术展”、中华艺术宫举办的“木石精神——赖少其艺术文献展”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等前辈艺术家作品展览则吸引了众多观众尤其是青年艺术家前往观赏研究。有些青年艺术家在“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公众号上留言:“他是我奋斗道路上的前辈,一个文艺工作者决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道路上的前辈。”“这才是人民的艺术家,用此生精力全心投入,不矫情不做作,直到生命的终点。”许多青年美术家,尤其是一些“海归”艺术学子,对前辈艺术成就反倒特别认同,他们从这种认同中开始接受艺术反映生活、表现人民的创作观与价值观。

“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这是2021年岁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让代表们群情激奋的一句论断。书写历史就是表现人民,刘文西一辈子扎根黄土高原所塑造的人民形象,不仅是对这个论断的印证,而且是中国当代美术把艺术主体之心、之情、之思沉入人民之中的典范。书写人民史诗,是中国美术当代发展的核心命题。

(作者系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