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以不同的呈现方式开拓延伸自身价值
来源:文艺报 |  徐健 罗建森  2022年02月16日07:59
关键词:影视改编

时下,根据作家梁晓声同名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正在热播,全剧以“小故事”展现“大事件”,通过描写普通百姓在大时代下始终如一的坚韧善良与乐观向上,呈现了一部中国式家庭变迁的生活史诗,引发了无数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普遍赞誉;同样在年初,一部改编自祈祷君同名小说的网络剧《开端》,以其新颖的主题设定、缜密的情节设计、“无限流”的故事结构,也收获了较高关注度和良好口碑,成为今年首个网络“现象剧”;而在话剧舞台上,由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创排的话剧《主角》即将亮相西安,《红高粱家族》《我不是潘金莲》等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也将陆续在年内登上舞台……一系列关于文学与影视、戏剧深度融合、联通发展的文艺创作,正在以不同的呈现方式延伸着文学的价值。那么,当前的文学改编作品体现了什么样的特点?面对其他文艺门类向文学“母本”回归的趋势,“文学+”又会为其内容与形式带来哪些新的内涵?

纯文学成为影视改编的重要“母本”

纯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风潮,并非近几年才兴起。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有《芙蓉镇》《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菊豆》《围城》等一大批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影视作品根本上追求的是臻于完美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精神旨归,这一点跟文学是相通的。纯文学由此成为影视作品的重要文本来源,为优秀影视作品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人文基础。新世纪以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娱乐需求的激增、网络时代的到来、一批又一批“流量”的更迭,影视作品和纯文学一度渐行渐远,创作资源大量向通俗文学、网络文学倾斜。

相较于纯文学,通俗和网络文学作品在叙事上更照顾读者,注重故事情节的连贯和跌宕,阅读更轻松、传播更迅速,本身就有庞大的读者基础,也更受影视行业青睐。新世纪以来,尽管也有《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长恨歌》《历史的天空》《暗算》《推拿》等不少纯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涌现了不少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改编作品,但与根据通俗和网络文学改编作品所形成的话题热度相比,纯文学的影响力依旧没有得到更好彰显。然而,这两年影视创作的风向正在发生变化。作家、编剧海飞认为,在近年来的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市场上,根据网络文学和通俗文学改编的作品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比如网络文学本身体量庞大,“日更”的模式导致故事架构不稳;网络文学版权费用过高,导致改编编剧费用下降,从而丧失一批原创能力强的编剧的加盟等。与之相对应的,是纯文学渐渐为影视市场所青睐。像电视剧《装台》《我是余欢水》《叛逆者》《突围》、电影《兰心大剧院》《第一炉香》等改编自纯文学作品的影视剧在近一两年中集中亮相,预示着影视改编将向纯文学再度靠拢。而电视剧《这边风景》《主角》《繁花》《北上》《丰乳肥臀》《文城》《古街》等影视项目的扎堆发布,更是显示着纯文学正在重新成为当下影视改编的重要内容资源,精耕细作、内容为王才是影视健康发展、赢得观众认可的根本。

“文学作品是影视作品的最佳母本,是有根须、会生长、生动灵活的。文学和影视的结盟,将使文学更走向受众,也会让影视更接地气,并且有稳健扎实的根基。在故事的海洋里,小说有无数种徜徉的方式,影视改编无疑是为大众创作精品的最直接的一种形式。”海飞表示。

从小说世界中寻找中国戏剧突破的可能

和影视剧一样,纯文学作品也是舞台艺术的重要文本来源,而且其改编历史比影视剧更长,两者的关系也比影视剧更为密切。仅以去年的话剧演出为例,就有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狂人日记》、根据魏巍长篇小说《东方》改编的话剧《阵地》、根据王蒙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活动变人形》、根据王安忆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长恨歌》、根据阿来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尘埃落定》、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人世间》、根据金宇澄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繁花(第二季)》等十余部作品上演,数量和质量相较于往年都有不小提升。

对于话剧舞台上出现的“改编热”,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文艺评论家杨扬表示,通过对纯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来创作戏剧的做法,具有其两面性。一方面,改编作品数量多,实际上反映了戏剧领域原创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剧本创作,与小说等当代文学创作相比,原创佳作之少,有目共睹”。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戏剧创作的文化水准和生活积累都需要强化。“不少剧作家觉得,原创作品少与生活积累有关,其实生活积累不是为写作而刻意去积累一种所谓的生活经验。写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发现的眼光,无法从生活中提炼出有意味的内涵。这方面,当代小说创作可以提供一些较为有益的经验。”在杨扬看来,小说界对于小说中观念性的东西比较关注,尤其是文学批评的开展,有助于促进小说家提炼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比之下,戏剧批评难以达到小说批评的高度,所以从小说中寻取戏剧创作资源,成了最近几年中国戏剧创作的一条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戏剧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征迥异于文学与影视,这也意味着文学作品在进行戏剧改编时会遇到许多难题,改编难度大、排练周期长、表演要求高,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会受到诸多限制。创作者需要深入理解故事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叙事脉络,在读懂吃透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和简化,让原作得以在舞台固定、时间紧凑、现场情况复杂的条件下,呈现出最好的艺术效果。这需要创作者有更高、更自觉的美学追求,有更深入、更开阔的艺术思考,不要盲目跟风、急功近利。杨扬认为,在原创性不足的情形下,近两年仍然有一部分剧作家在努力从小说世界中寻找中国戏剧突破的可能,这也是值得肯定的,让人们看到当代戏剧扩展的边际并没有规定,需要各种各样的方式介入到这一领域中来。

改编的过程也是“创造性转化”的过程

据中国作协发布的《2020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2020年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目在140部左右,热度最高的网剧中,网络文学改编的比例达60%。据《人民日报》报道,近五年来,我国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目超过600部。2021年,网络文学占据了影视改编市场的大头,其中话题讨论度较高的有《赘婿》《斗罗大陆》《司藤》《上阳赋》《你是我的荣耀》《千古玦尘》等;从爱奇艺、优酷、腾讯、芒果TV四家网络视听平台的2022年片单来看,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依然是各大平台的战略重点,在已公布的370部剧集中,有135部小说IP剧。以上数据显示出网文及通俗文学在网络视听平台播出的剧集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但与如此大规模数量的改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改编剧集质量的参差不齐。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谈到,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改编的驱动力不同。一些偏市场化的影视作品,会改编更流行的网络文学,因为这些网络文学有粉丝效应,改编成影视剧会更有市场保障,《延禧攻略》《鬼吹灯》等都是如此。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比起作品,不少制作方更关注作者本人。像马伯庸就是网络剧改编较为集中的作家,其创作融合了悬疑、谍战、动作等不同类型,又颇具现代感,因而受到不同播出平台的追捧。继《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风起陇西》《古董局中局》等剧之后,爱奇艺宣布接下来将与马伯庸合作12部作品。

同时,随着流量福利和IP狂欢热潮的逐渐消退,影视行业不得不重新评估当下的业界生态,反思过去的影视创作模式,重新关注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水准。张慧瑜表示,电影《刺杀小说家》的改编实践值得网文改编的关注。“原著双雪涛的小说带有先锋实验色彩,但改编成电影之后,导演进行了二次创作,使其变得更加丰富,既把原作品的精神内核表现了出来,又表明影视与文学是两种不同的媒介,需要完成创造性转化。而这恰恰为今后影视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