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岁且更始,时乃日新。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广大文艺工作者迎来了中国文联第十一次、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掀开了新时代文学的崭新画卷。
迈进2022年,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为文学批评建设添砖加瓦。文学史栏目中,段崇轩的文章论析了文学批评理论化与文学理论批评化的结合标准,为文学批评的创新发展匡正了理论基础。朱羽的文章着眼政教传统、经济变革、科技发展三种历史核心内驱,试图从文学现场的复杂镜像中,在历史、人民、审美的多重维度中建构新时代的批评标准。在文学史的现象分析中,王迅探讨了1990年代的期刊改版对之后文学生态的影响。刘传霞从文化社会视角研评了“十七年”时期的女性文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留下的文化遗产。张元珂则命名了沂蒙文学与沂蒙精神的内在结构,探明了其历史逻辑。
重温经典栏目关注的作家是周立波。唐伟将周立波的创作放置于中国经验的表达框架中进行考察,凸显了其崭新的文学史价值。惠雁冰则深入解析了《暴风骤雨》中的妇女出路问题,体察到文本的叙事裂隙及历史局限。
张柠《春山谣》研究专辑中,王春林、李浩、贾想从人物、叙事结构、美学追求等多层次多视角挖掘出张柠创作的艺术价值。
梁鸿鹰《岁月的颗粒》研究专辑中,杨庆祥、李云雷均注意到了梁鸿鹰散文的多人称、多视角、多文体的交织结构,肯定了这种自觉的艺术创新追求。
作家作品研究专栏,陈思和的《他在重写文学史——读〈严家炎全集〉》以中正真挚的历史性回忆还原了严家炎先生学术之路中所展现出的巨大学术创新能力和宏阔的世界性学术视野。汤天勇、赵艺阳、赵富荣等也为我们解读作家作品呈现了新颖的论断。
最新文本栏目中,艾翔聚力于研究蒋子龙新作的“短制”所呈现出的继往开来的艺术新探。段晓琳则专论了王蒙新作“思想上的深切”与“形式上的特别”。
网络文学研究栏目推出的网文细读,别出心裁,打开了深入网络文学内部的精湛视野,而吴长青、许苗苗的宏观视域也颇见深意。
试图在时代的发展语境中构建新的研究体系,打开多极对话的宏阔研究视野,是我们一直致力并将在新的一年继续追寻的学术愿景。
更多
孙甘露:淬炼文学经典,攀登文艺高峰
“正是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孕育了上海的文学历史,孕育了上海的作家,使他们在激烈的变化中包容并蓄,并对时代的要求作出积极回应。”
更多

丁玲:书写“女劳模之德”
丁玲让劳动模范杜晚香也成为了“有机知识分子”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