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婚恋现象综艺观察——以《再见,爱人》为例
来源:文学新批评(微信公众号) | 李冰  2022年01月07日11:20

婚恋类综艺节目因其切中日常生活,自带普适性话题,历来是最受欢迎的那一类。从《非诚勿扰》《爱情连连看》的素人舞台牵手配对,到《我们相爱吧》明星恋爱实景真人秀,直至《妻子的浪漫旅行》已婚夫妻生活状态呈现,婚恋类综艺在拍摄对象、表现形式、内容主题上经历了一系列更迭。今年,芒果TV推出的一档离婚真人秀《再见,爱人》剑走偏锋,聚焦婚姻陷入危机的群体,通过纪实的方式,呈现三对夫妻在一趟为期十八天的旅程中的相处点滴。

因其题材的特殊性,节目组在筹备之初便遇到了重重困难:没有嘉宾,尤其是具备一定知名度的明星嘉宾愿意在镜头前,揭开自己婚姻的伤疤给数以万计的陌生观众看。待克服了这道难关,又面临另一重风险:那些经过一天的忙碌、坐在电视前想寻求片刻轻松的观众,在习惯甜蜜轻松基调的综艺后,会对充斥着尖锐冲突与矛盾的两性关系节目产生兴趣吗?事实证明,芒果TV走对了一步险棋。节目开播当天,就突破八千余万播放次数,引发大量热议。关于几段关系中谁对谁错的争论喧嚣网上;一些嘉宾的精辟言论,如“不要把婚姻用来解决现在的问题”“人都是用被爱的方式爱别人”等,被称作“金句”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广泛流传;而当旅程走向终点,几对夫妻究竟是聚是散的猜想也牵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这样一档离婚纪实类节目,能在一众充斥爆笑与糖精的娱乐综艺中成功突围,似在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

据全国离婚率统计调查,自2003年起,各省平均离婚率持续17年增长,至2020年,高达39.33%。全国离婚率的持续走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其背后隐因值得深究。《再见,爱人》正是精准抓取了这一点,以综艺的视野,照见严肃的社会议题,由此引起广泛关注也不足为怪。其实,在这档综艺之前,也不乏关注两性矛盾的节目,如《金牌调解》《爱情保卫战》等。其呈现方式大多是让夫妻双方登上舞台,各自陈述彼此的不满与矛盾,而调解嘉宾本着“劝和不劝分”的态度,予以开导和调解。这类节目预设了一个立场:旨在修复一段濒临破裂的关系。相较之下,《再见,爱人》无疑走得更远,它关注的不仅仅是一段关系,更是关系两端的两个鲜活个体。它力图以纪实的方式,细致入微地呈现这段关系中的“人”的真实状态。

从节目的名称谈起。再见,爱人。这个标题拟得很有意思,它既可解读为一次重逢:再,见爱人;亦可理解为一次告别:再见,爱人。一语双关。同样有意思的,是“爱人”一词的选择。“爱人”这一称谓近代以来方才出现,最早见于新文学作品之中。上世纪20年代初郭沫若写的诗剧《湘累》中,就有“九嶷山的白云哟,有聚有消;洞庭湖的流水哟,有汐有潮。我的爱人哟,你什么时候回来哟。”在此之前,称“夫妻”,称“夫妇”,称“郎君娘子”,称“外子内人”。它们总是二元对立地出现,严格区分着性别与角色。偶有可通称的“良人”,也总绕不过一个“良”字。而“爱人”就不一样了,爱人,是爱的人,因爱情缔结在一起,它消弭了婚姻中主体双方的角色和身份的桎梏。

再深究一下,其实“爱情”一词也非自古就有。传统儒学礼教宣扬“三纲五常”——妻为夫纲。所谓夫妻之爱,往往推崇具备分寸感和角色感的举案齐眉、互相扶持,而“情”是被忽视的。婚姻中的主体性,尤其是女性的主体性是隐没的。至明代文人李贽发出“夫妇,人之始也。夫妇正,然后万事不出于正”之论,再到此后冯梦龙“情教”的兴起,“情”才在婚姻中被赋予重要性,婚姻关系也才被摆放在平等互惠,而非统治服从的位置上。——这在现代婚姻中似乎难以想象,但对诸多失败的关系抽丝剥茧(例如节目中这几对),不难发现,婚姻中不对等的两性关系比比皆是。而《再见,爱人》打一开始就为两性关系奠定了平等的基调,这看似不值一提,实则难能可贵。

不可否认,节目组出于收视率、关注度等方面的考虑,在影片的剪辑和播放上强化了一些具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在每一集中都设置了“爆点”和“燃点”,但与此同时,又通过嘉宾采访、记日记、互问互答等多种形式,部分消解了冲突中造成的人物或偏执、或天真、或软弱、或幼稚的刻板印象。每一集都是一张残缺的拼图,十八集播完,观众才逐渐拼凑出六位人物的原貌。

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节目组格外注重细节的呈现。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镜头语言,准确抓取几位嘉宾瞬息变化的表情和内涵丰富的肢体语言,通过对他们一颦一笑、一皱眉、一撇嘴的捕获,细腻地展现了几位丰满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为观众呈现出三段颇具艺术质地的,幽微复杂、爱恨交织的两性关系。相信每一个看过节目的观众,都不会忘记最后一集里沙漏滴完的瞬间,演员郭柯宇脸上的表情。那饱含痛苦、犹疑和无奈的表情,让她褪去明星的光环,裸露出一个平凡的中年女人在婚姻中的脆弱与不堪。这才是日常生活该有的质地,也才是一档纪实类节目该有的质地。正是这种真实性打动了无数观众,让他们在这六个人身上投射自己的影子,共情他们的喜与乐、怒与悲。

为了增加观众的参与感,节目组还邀请了七位嘉宾组成观察团,代表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的观众,对“离婚”这一现象做近距离的观察。乍一看,观察团嘉宾与《金牌调解》或《爱情保卫战》中的调解员颇为相似,其实又大为不同。他们的角色更接近西方社会的婚姻心理咨询师。现代婚姻制度在西方社会存在的时间更悠久,随之应运而生的婚姻心理咨询机制也更为成熟。许多夫妻在婚姻关系出现危机时,往往会向心理咨询师求助,获取心理层面的干预咨询。相较之下,国内的伴侣咨询市场,目前仍处于巨大的真空状态。值得一提的是,《再见,爱人》观察团中邀请来两位社会学学者,他们在镜头前的分析和点评,不妨视作一堂面向全国观众的婚姻心理咨询课。节目播出后,还真有不少观众反馈自己的家庭矛盾通过这档节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纾解和缓和。

指望一档综艺节目成为灵丹妙药,拯救现实中所有失败的两性关系显然不切实际,心理咨询师的分析解读也难免带有各自的偏见和局限,但婚姻咨询机制亟待完善的现状、两性关系的心理学干预的必要,或许会随这档节目的热播,得到重视和普及。

节目中,除了点评嘉宾的一些“金句”广泛流传,三对夫妻的部分言论也频频引发争议。例如,在一个问答环节中,一位嘉宾对“能否接受另一半有异性朋友”的回答是:“男女之间有的是性很好,有的是精神很好,只要能遇到都挺难的,就都可以。”此言一出,舆论一片哗然,不少网友对此表示不认同,个别偏激者,甚至对她进行言语攻击。撇开这番言论合理与否不谈,她确实引出了一个有趣的议题:在婚姻中,“性”和“爱”可以分离开成立吗?“性”,在漫长的历史中,往往是作为婚姻中不稳定的因素出现的。朱熹有言,“性犹水之静,情则水之流,欲则水之波澜。”稍有不当,欲望就将冲垮礼仪的堤坝。直至弗洛伊德学说和性科学的引入,性才获得了脱离爱而独存的合法性。而婚姻,为“性”和“爱”的结合构筑了合法的框架。这个框架能否被打破?现代婚姻中的夫妻双方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对此,网友们争论不休,观察室的几位嘉宾同样各执一词。而各执一词,恰恰是这档节目的意义。它不给出答案,也无意于寻找一个答案——这样的问题本身就不该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它的意义在于搭建一个平台,为探讨拓展出空间,让沟通和对话成为可能。

随着第一季的完结,《再见,爱人》第二季也在观众的千呼万唤下进入紧锣密鼓的筹备中。有成功的范本在前,找不到参演嘉宾的困难大概能够迎刃而解了。然而,在高曝光率和话题度的影响下,新的参演嘉宾们还能像第一季的几位一样,有勇气、有诚意、不设防地暴露真实的自我吗?“纪实性”会被“表演性”所蒙蔽吗?我想,这将是节目组接下来遇到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