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他乡挺好的》研讨会在京举行
研讨会现场
12月30日,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文艺报》《中国作家》《长篇小说选刊》主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国作家网承办的芒果TV剧场论坛在京采用线上线下连线方式举行,本次论坛聚焦芒果TV2021年度口碑剧《我在他乡挺好的》。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等相关单位领导,以及高小立、陈涛、宋嵩、张月、田明月、许莹等评论家、编辑现场参加,该片制片人田莹以及贺彩虹、孙灵囡、陈琰娇、师文静、朱旭等专家学者线上参加研讨。会议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副主编崔庆蕾主持。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讲话
吴义勤在讲话中指出,2021年,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与芒果TV达成了文学资源共享独家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整合各自优势资源,聚焦完善创作生产引导机制、聚焦现实题材创作,从内容源头上努力打通文学、影视等文化产品之间的转化,多出精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此次论坛活动就是双方战略合作的重要方式和组成部分,未来双方将继续完善和深化合作。
吴义勤对《我在他乡挺好的》这部电视剧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该剧在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上有非常多的亮点。首先是精准地捕捉了当前时代的痛点,呈现了青年一代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和情感痛楚,成功唤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其次是塑造了新时代新青年的形象。对于新青年的成长烦恼,如何面对亲情、爱情、友情等等问题有真实的呈现。对于青年人的奋斗有着精彩描绘,呈现了青年一代坚守伦理底线、道德底线、人格底线、情感底线的精神品格。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坚守底线,越挫越勇,传递出向上向善的精神能量。再次,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它是以短剧的形式完成了内容丰富、人物众多的叙事。故事紧凑,人物饱满,每一集都有打动人的亮点,把非常丰富的现实问题,通过细节和人物表达出来,可以说是一个当代的社会问题剧,思想的情感的含量非常丰富,艺术浓度和密度很高。
制片人田莹对该剧的制作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她介绍说,《我在他乡挺好的》是芒果季风剧场推出的第三部剧集,该剧场以芒果TV+湖南卫视联合推出的形式,旨在创新电视剧的播出和制作模式,在内容上,也着重考虑作品的现实意义与引领价值,以人民为中心,选取新颖先锋的切入视角,深度勾连当下社会热点话题,打造有浓郁原创中国风格的戏剧作品。该剧将目光投向“异乡人”这个群体,是有现实基础的。主创团队本身就是在北京打拼多年的异乡人,因此剧中主人公从衣食住行的小事件到去留北京的大抉择都倾注了主创团队的真挚情感和理性思考,这是一部建立在充分真实经验基础之上的作品。在制作上,该剧以12集、每集70分钟的体量,每周播两集的节奏推出,从细分类型上找到了“北漂”这个切口,深入挖掘女性成长、女性友谊、亲情以及亲密关系等话题的丰富内涵,向观众呈现生活中的一些不完美,从而唤起认同与共鸣,引发泛圈层、跨圈层的思考。在叙事上,以胡晶晶自杀作为引线,牵动观众去观看和思考,但叙事的重心其实是呈现几位女性的不同抉择和价值观念。在理念层面则是以现实问题作为切口,以治愈去破除,希望形成一种真实感、治愈感、悬念感交织的叙事方式,强化现实观照和观众共鸣。在选角上,主创团队的标准是合适,摒弃对流量的依赖。
与会专家对该剧展开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探讨,着重分析了该剧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女性群像塑造、正向价值观念传导、锋利与不避问题的真诚态度,进一步肯定了书写时代、扎根人民的有态度、有温度、有风骨的影视创作风尚。
一、紧跟时代的精品力作
都市、情感、女性、职场,都是近年来影视剧创作的重要题材,这类题材往往因其较高的社会话题度更易获得关注。《我在他乡挺好的》综合了“北漂”、女性成长、职场竞争与情爱叙事,但与以往类似题材的电视剧相比,破除了“霸道总裁爱上我”“职场飞升金手指”等惯用套路,以真诚的现实主义姿态赢得了观众和剧评人的一致好评。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发言
梁鸿鹰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讲出了一代年轻人在北京的打拼奋斗,讲出了他们的成长信念坚守,有很强的思想性,带给观众强烈的思想震撼和启迪。第一,它传递出一种自强精神,特别是女性的这种自强意识。它张扬的是人生要靠奋斗、靠努力,任何幸福都不是凭空得来的,必须把奋斗作为自己幸福的坚实基础,这具有非常正面的意义。现在一部分人崇尚躺平、放手,在这种情况下张扬这种自强精神是非常必要的。第二,它张扬一种独立自主,自己可以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理念。无论是在大都市生活,还是到外省去生活,或者回到自己家乡生活,都要凭内心,凭自己的选择,而不是随大流。我们的生活已经高度同质化,高度相似的生活场景和未知的奋斗过程中,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选择。第三,它张扬了一种良好的道德操守,面对职场的竞争,要守住良心和底线。有些职场剧把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比如抄袭、偷别人的文件、偷奸耍滑作为一种合理化的手段,认为这是逼不得已,所以出此下策。这部剧不接受这些。无论如何,底线是不能突破的。不管是为了提职也好,还是为了证明自己,都不能选择这种不择手段的诬告。在这样一个容易在金钱和名利中迷失的社会,这个作品给出了非常强的提醒。
贺彩虹认为,《我在他乡挺好的》是一部定位准确制作精良的现实主义风格周播剧,在剧情设计上,以套路与反套路之间微妙的设置,保持了戏剧性与生活感的平衡,每一集都有一个自成一体的小主题,而在每一集结束时又能保留恰到好处的悬念感,让观众对剧情产生期待与想象。它把从个人生活经历中提取的,异乡人共有的职场焦虑、情感焦虑、健康焦虑、住房焦虑等重重生活压力,用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高度还原的生活场景表现出来,自然而然地牵动观众情绪,引起共情。《他乡》的另一个亮点是没有像一些都市剧那样对父母形象进行夸张化贬损,而是用贴近生活的方式塑造了几位新时代好父母形象。他们虽然会变着花样催婚,偶尔也有小小的虚荣心,但并不是蛮不讲理一味索取的父母。中国式父母大多是这种默默站在孩子身后,将所有奉献给孩子的温情父母,我们的影视工作者有责任塑造出他们平凡真实而又伟大的一面。
张月
张月认为,真实接地气,是这部剧给人的第一印象。从题材上讲,是离我们最近的都市生活剧,它不单单是职场剧、家庭剧、爱情偶像剧,而是观照到现实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全景式的大生活剧。早晚高峰把人挤到变形的地铁、加班半夜回家走在路上的紧张状态、大龄未婚女青年被催婚的常态、父母与子女之间默契的报喜不报忧的相处方式,还有亲密朋友之间的陪伴扶持与嘻嘻哈哈等等,这些情节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在屏幕上的艺术再现。由此可以看出,编剧真正的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立足于生活,对于在北京或者其他大城市漂泊着的单身青年非常熟悉,共鸣共情,这让有着相似境况和生活体验的观众有了很大的参与感,她们既是这部剧的旁观者,也似乎成了参演者,给人一种“我们在剧中”的真实感。
《我在他乡挺好的》以无数贴近生活的细节真实、以温暖人心的人性美好呈现着现实生活酸甜苦辣咸的不同味道,唤起了观众心底的共情,而这正是制作精细的严正态度与现实主义的神奇力量。
二、当代女性群像的精彩塑造
影视剧的女性形象塑造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性别认知,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反映了女性面临的生活现状与社会压力、绘刻了女性的情感历程,也向观众输出着不同的个性价值追求,也因此,影视剧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师文静认为,“这部剧从女性人物群像塑造、聚焦女性议题、现实主义手法以及观众情感共鸣上都做出了亮点和特色。”“每一集其实都引入多个女性议题、社会议题,对这些女性话题、社会议题的处理非常真实、接地气。” 在对女性的塑造中,作品呈现了对女性的力量和女性的能量的高度认同,“剧中的女性虽然遭遇各种困境,但始终保持向上的姿态,向善的价值取向,很令人动容。”
陈琰娇认为,只有具备了真正的女性视角,才有可能让过去被遮蔽的女性成为思考的主体。有了女性视角,也还不够,创作者把自己放到什么样的位置,决定了作品最终会形成什么样的“女性意识”。《他乡》里让我觉得很棒的,是“行动”的力量。比如许言这个角色,她这一条线,其实一开始是最不吸引我的,因为很担心又成为拜金女孩的刻板角色。但是看下去发现并不是,不仅充分展现了她的欲望、困境,也给予了她反思和成长的空间,尤其是最后的放手和分手,令人动容。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角色甚至比其他的强者角色更重要,因为她们就是普通女孩的样子。她们要承受更多的批评和压力,才可能迎来真正的成长。我们也坚信这种成长,因为她们就是我们自己。
朱旭认为,这部剧对于女性如何建构一个都市文化场域中的现代自我做了生动诠释。“性格各异的四位女闺蜜胡晶晶、许言、乔夕辰、纪南嘉,离开东北的故乡,来到北京打拼。无论是情感生活,还是工作她们都一路跌跌撞撞。一如之前每一集结束后的内心独白一样,这部剧的最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北漂生活做了一个总结,算是暂时画下一个分号。尽管这个剧是从这群女性的视角出发,但并没有强调女性的独特性,没有突出作为女性在职场中遭遇的不公正待遇,而是从女人出发,抵达人的奋斗人生。”
在破除女性形象模式化、真切地刻画现代女性的都市生活现状、建构正向有力的价值追求上,《我在他乡挺好的》作出了真诚的努力。
三、创新性的艺术模式与启示
《我在他乡挺好的》除了在内容与人物塑造上的中正的创作理念拓展了该剧丰富性,使得剧集成功破圈,其勇于创新的艺术形式,在媒体融合发展理念引导下所进行的制播方式的突破也是重要条件。
孙灵囡认为,“芒果季风”所探索的精品短剧制作+台网联合播出的制编播模式,实践了类型化、短剧化、精品化的“剧场模式”。力求凭借电影画质的质感,高浓度的剧情和创新题材,实现媒体融合、多维传播。“季风剧场”作为湖南广电“季风计划”的承载,在制、编、播三个层面以其独具的台网联动模式,打破媒介壁垒,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双平台进行有效传播,兼顾传统电视观众和流媒体用户,拓展了媒介传播的新空间、新形态。在新旧媒体融合交汇,全媒体、融媒体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这种尝试无疑是媒介融合发展大潮流的先行者、引领者和强劲的推动者。以《我在他乡挺好的》为例,共12集,每集70分钟左右,每集的小标题是这70分钟的核心事件,将剧情的丰富与浓缩把握巧妙得当。
高小立
高小立认为,该剧把以往在刑侦、谍战类型剧中才有的悬疑元素,融入贯穿进都市生活题材电视剧的矛盾设置、剧情推动上。剧中胡晶晶之死从叙事策略上构成了核心悬念,她接的谁的电话?什么内容的电话?她为什么一跃而死?这个开篇无疑勾起观众寻找答案的追剧动力。但增加悬疑元素的叙事策略在该剧中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贯穿全剧的对于胡晶晶不断的闪回倒叙,对人物心理活动刻画和强烈的现实观照才是这一叙事策略的终极目的。胡晶晶之死这一情节的设置给乔夕辰、纪南嘉、许言这三个“北漂”的东北好闺蜜带来的是强烈的心灵震撼,她们开始反思幸福的终极含义究竟是什么。激烈的职场竞争、蜗居的搬家之苦、长时间通勤之累等等带来的焦虑、压抑,以及身心的疲惫,究竟值不值得。胡晶晶之死是个体命运的悲剧,是能够引起我们对于社会各种矛盾的批判与反思,但在这种批判与反思之后,真的勇士就和鲁迅说的一样依然勇敢直面人生。也正如罗曼罗兰那句格言:“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剧中乔夕辰、纪南嘉、许言都从悲痛、彷徨、困惑中振作起精神,向着幸福重装上阵。有网友质疑胡晶晶之死有些煽情,但我认为,这恰恰是高光之处,恰恰是该剧对于正能量与价值引领在艺术层面突破式的深刻诠释。
宋嵩
同时谈到“悬疑设置”的还有宋嵩,宋嵩认为,“以往被忽视的‘悬疑’元素在这部都市情感题材剧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联系到近年来若干取得成功的长篇小说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融入了‘悬疑’元素(如《回响》《太阳转身》),这或许意味着,‘悬疑’元素的进一步开发与使用,将是今后一段时间里各种叙事性文体(影视剧也可以视为用镜头语言来叙事的一种文体)探索创新的一个主攻方向。”
无疑,一部电视剧的成功,需要形式探索与内容丰富上的有效结合。《我在他乡挺好的》正是二者有益结合、相得益彰的一个范本。
四、正向价值的引导与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我在他乡挺好的》呼应了这种号召,以有温度的讲述与颇具人文关怀的内容给观众传递了正能量。
陈涛
陈涛认为,在这部电视剧中,看到了爱、温暖与力量,一方面是来自家庭中家人的关爱,同时还有陌生人之间的互助与友好。胡晶晶在超市帮助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回报她自制的绿豆糕;狼狈的乔夕辰搬家时,搬家工人顺手帮她修好了行李箱的轮子;这种在现实挤压下的爱与温暖,实际上迸发出了更大的力量。
田明月
田明月认为,这部剧善于发现生活的温暖,传递生活的温暖。剧中有很多治愈人心的细节,能让人感觉到生活虽苦,但也会有甜。比如乔夕辰遭遇入室盗窃,许言和沈子畅深夜赶去陪伴。许言参与网购刷单被骗,纪南嘉第一时间转账八万块钱给她填补亏空。胡晶晶始终是温暖大家的小太阳,危急时刻为乔夕辰出头,陪伴纪南嘉一起对抗癌症,等等。至交好友、骨肉亲人之间的守望相助为大家提供了生活的支点,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独居他乡的漂泊感。再比如,胡晶晶在超市帮助过的阿姨,在炎热的夏天帮打不着车的乔夕辰撑起一把遮阳伞,派出所的警察对沮丧的胡晶晶说了一声“生日快乐”。这种陌生人之间的互相关照让人感觉到善意在你我他之间传递,感受到都市的温情脉脉。
(摄影: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