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 书写新时代新华章
来源:文艺报 |   2021年12月29日09:03

保护传承文化经典 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刘金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这一精辟阐述为文艺工作者守正创新、返本开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做出一系列安排和部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2017年中办、国办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编纂出版系列文化经典”“举办诵读和书写中华经典等交流活动”做出具体安排;今年4月中宣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将“系列文化经典”确立为传承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这些均表明我们党始终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站在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切实发挥文化经典对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文化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洗与历史沉淀的优秀文艺作品,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演化中淬炼熔铸的人文财富,是一个国家在社会进步中磨砺锻塑的精神粹质。文化经典是文化领域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和主导性的长久不衰之作,是那些历经岁月净化和历史筛选始终处于文化领域中枢与顶端的优秀作品。《辞海》将文化经典解释为“一定时代、一定阶级认为最重要的、具有指导作用的著作”。对于执著于振兴梦想、秉持变革追求、勇于进取的中华民族来说,文化经典始终都是展现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人性之美的精品力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文化经典、传承经典文化,是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客观需要和逻辑起点。作为思想旌幡、精神砥石和智慧源头,文化经典为古今中外的人们所关注、所倡导、所推崇。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里写到:“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法国批评家圣伯夫在《文学肖像》一书中认为:“经典必须能丰富人的头脑和精神,使人接近道德的真理,其表现形式宏大精美,既独特又具普遍性,可以为任何时代的人所欣赏。”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主张:“经典超越了时代和趣味之起伏变化,体现出审美经验的共时性。”英国诗人T.S.艾略特在《古典与现代散文》一书中指出:“假如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词,它能最充分地表现我们说的经典的含义,那就是成熟。”的确,成熟、经时、耐久、不朽是文化经典的重要标配,也是文化经典之所以成为传世文本的基本依据。举凡文化经典大都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深邃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性,递嬗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和人类文明的精华,斑斓多姿的世界文化因文化经典的存在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作为植根民族文化传统和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经典,其性质、功能和价值与普通文化著述迥然有别,一般情况下呈现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就本体而言,文化经典既是原创文本与精到阐释的结合体,又是原创者与阐释者文本互动的逻辑产物。换言之,文化经典是写作主体以主流世界观、价值观为统摄所进行的独特精神创造,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厚重历史底蕴的深度抉发,是对一个民族、一个群落卓异文化风貌的充分展现,是对人类精神境遇一些根本性问题的深刻揭示。二是就存在形态而言,文化经典葆有开放性、多元性和超越性等基本属性,是大众话语与个人言说相统一、意识与无意识相融汇、理性与感性相贯通的结晶,正是这种开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赋予文化经典以广泛影响力和深远生命力,使其成为耀眼的精神标识和恒久的文化徽志,存留并铭刻在人们记忆内里和灵魂深处。三是就价值定位而言,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思维思想、价值理念、语言文字和审美取向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主要表征,其思想意蕴和美学意义远远超出个体认知,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上升为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也就是说文化经典包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理念,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直接的思想启悟和审美经验,而且可以引导人们抵达包含思想启悟和审美经验在内的精神腹地。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诗中曾写到“干戈不动远人服,一纸贤于百万师”,这是对文化经典价值的形象描摹和生动状绘。文化发生学原理表明,文化经典的题旨内蕴尽管体现为非物质性、非形态化,但其耳濡目染的作用和润物无声的功能,的确是一般文化著述难以比拟的。在“快餐文化”盛行和“屏阅读”风靡的当下,保护和传承文化经典已是势之所趋和当务之急。从现实层面和战略角度考量,笔者认为保护传承文化经典是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和动能,其价值主要表现在:

首先,保护传承文化经典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悠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家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内在要求。传统文化需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即通过不断拓展内涵与外延,努力激扬其蓬勃生机与活力。历史文化经典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脉,也是构成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材质。只有对历史文化经典保持谦恭敬畏并进行当下转化,将古典情怀寓于现代文化形式,把人文意蕴植入当下生活,才能使传统文化获得新的质素和新的维度。换言之,如果疏远甚至拒斥历史文化经典,或把历史文化经典作为只收藏不诵读的历史文物,国人的人文根基就会折断干枯,久之传统文化的特有功效就无法显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也难以呈现。唯有引导社会成员研读历史文化经典,坚持读思并举、学用结合、以中化外,着力阐发其思想、延展其义理、提炼其精粹、活化其形式,才能在固本中赋予传统文化以驭动和新变,才能在守正中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与演进。传承和延续是文化的基本属性,也是传统文化保持生命力的基本路径。作家艺术家应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历史文化经典中汲取养分,从时代之变、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创新表现形式,努力创作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智慧的文质兼美的当代文艺经典。

其次,保护传承文化经典有助于革命文化的赓续、弘扬。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构成和重要标识,传承革命文化是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有效途径。百年党史有力表明,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出来的先进文化,是近代以来特别是我们党成立以来,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培育和锻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永远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今时代,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赓续传承革命文化并以此激励人民斗争精神,对于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对于巩固全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革命文化的结晶和精魂的红色文化经典,主要是指以党的百年历程为历史背景、以党史上的重大事件或真实故事为基本素材、以反映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事迹与操守为主要内容的文艺作品,其中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和较高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被称之为红色文化经典。作为革命文化基因的母体和载体,红色文化经典大都是生动反映我党某一时期精神风貌和审美气象的精品力作,是最具典型性、代表性、长久性和超时空性的革命文化介质,对于传承革命文化基因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所以,保护传承红色文化经典就是对革命文化筋络的疏通和对革命文化血脉的接续,就是对我们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精神风骨的传递和撒播。换言之,只有红色文化经典得到有效保护与持续传承,革命文化基因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作家艺术家应当崇尚和敬畏红色文化经典,将对红色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践行有机融汇,把握和处理好“本来”与“外来”、“当下”与“未来”、“继承”与“创新”、“转化”与“发展”的关系,既要对红色经典保持礼敬之意,更要有超越红色经典的竞胜之心,在弘扬红色文化经典现代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创作出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新时代精品佳作。

再次,保护传承文化经典有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淬炼。今天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当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实际,吸收国外文化有益成果,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重要载体。先进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当代前行的情感记录,是新中国历史演进的文化坐标,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完善的智能刻度,不仅蕴含着现当代作家艺术家的聪慧与睿智,而且闪烁着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精神辉焯与审美光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先进文化经典是对民族精神的诠辩,是对时代精神的记录,它不仅有助于新时代社会成员“启智”和“正德”,而且有助于新征程上全体国民“修身”和“雅行”。我们只有珍视、研习和探究文化经典,系统掌握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主旨和基本要义,做到执本而不走形、释义而不逾矩、慕新而不骛怪、趋势而不媚俗,最大限度地从文化经典中摄取精神给养和吸收美学能量,才能涵育滋养积极的审美观、价值观,才能充盈润泽自己的精神生活,才能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引擎和动能。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昭文道 明文德

郭文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是中华五千年文道文德的新时代灿烂绽放,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中国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诗性体现,闪现着文化自信的光辉,为新时代文艺巨舰出海扬帆指明航向。

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五点希望,语重心长。“复兴伟业”“恢宏气象”、“人民立场”“人民史诗”、“守正创新”“跟上时代”、“中国故事”“中国形象”、“弘扬正道”“德艺双馨……这些关键词值得每位文学家艺术家细细体会、用心实践。

我们要以此为遵循、为动力,展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仰之美、道路之美、制度之美、梦想之美,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韩愈讲,“文人得其职,文道当大行。”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总书记强调,“党和人民需要你们、信赖你们、感谢你们!”这些话语让人倍感温暖,也倍觉责任重大。

古书有言:“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这“六文”,对处于新时代的我们而言,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展现这个伟大时代的经纬天地、道德博闻、勤学好问、慈惠爱民、愍民惠礼、锡民爵位,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添砖加瓦,是作家艺术家的应有之责。

总书记强调,要“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记住乡愁》创下不少纪录,无论是体量还是受欢迎程度,都是鲜见的。已经播出的前7季400集,观众达200亿人次。纪录片进入北师大国培班课程,被不少学校和公益课堂作为观摩教材,被一些心理诊所作为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干预手段。2021年,节目聚焦乡村振兴,聚焦党带领中华儿女建设美丽乡村的壮美画卷,2022年开年将通过中文国际频道向世界徐徐展开。

“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电视剧《山海情》的火爆就是最好的例证。它让观众对中国共产党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宏伟篇章有了更加深切的体认。二三十年间,闽宁镇如何由漫天黄沙、通电不成、灌溉困难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剧作告诉我们,西海固人民的埋头苦干、扶贫干部的拼命奋斗与国家扶贫政策的积极作为,缺一不可。在改革的沧桑巨变中,不变的是压不垮的中国脊梁。

讲话特别强调,“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破题点,对蕴含在古籍中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第一季11期节目期期精彩,每次更新都会掀起新一轮热议,成为现象级节目。其奥秘在于,创作者深挖传统精髓,钩沉典籍里的中国精神之源,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大提振了文学家艺术家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宝的信心。拙著《农历》能够每年重印一次,被不少读者在喜马拉雅、荔枝等平台反复朗读,也得益于此。

讲话特别强调,“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论衡》中云:“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近年来,我积极推广拙著《寻找安详》《醒来》,让许多抑郁症患者、矛盾家庭、问题青年重获新生。有感于此,近年,我和出版社协议,把版税全部折合为书捐向全国各地,当一次次收到受赠者受益的消息,内心特别喜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文代会、作代会的召开,正是中国作协授予我的故乡西吉县第一个文学之乡十周年。五年前,中国作协把“文学照亮生活”的第一讲放在西吉县,由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主讲。她在演讲中说,文学是这里最好的庄稼,这里是中国文学重要的粮仓。愿中国文学成为人类最好的庄稼,成为人类最重要的精神粮仓。

(作者系宁夏作协主席)

 

以创新开拓创作新天地

齐雅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陕西作家柳青的话:“一个写作者,当他完全摆脱模仿的时候,他才开始成为真正的作家”,“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广大文学工作者要深刻领会、积极践行。特别是作为陕西作家,作为“文学陕军”的一员,要继承从延河奔腾而来的红色革命文学传统,发扬陕西作家贴近时代、走进人民的优良作风,积极投身新的火热的改革和发展实践,以更新的思想认识、更新的文墨笔触、更新的内容情节、更新的写作技艺,创作出更新的作品,拓展创作的新天地。

更加深刻地认知时代。创新要知新。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变化和创新日新月异,各种新情况新形势层出不穷。中国人民在世界的创新之中,已然走在了前列,为人类的发展进步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也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新经验、新成果。我们只有走进风云激荡的新时代,触摸时代的新脉搏、感知时代的新变化,才能更加了解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个发生着深刻变革和充满创造活力的时代。火热的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绚烂夺目,作为时代的记录者、书写者,广大作家要不断到新时代中去学习、去发现、去了解,才能紧跟新时代,感受新实践,了解新变化,掌握新态势。只有对于新的时代、新的变化、新的情境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感受时代的律动,进而在创作中有新的诠释、新的描绘,才能诞生充满鲜活感和现场感的新颖的作品。

更加自觉地贴近人民。创新要知人。文学是人学,只有在作品中反映人民,才能支撑起作品的骨架、丰满作品的构成。要想真正地、更好地反映人民,为人民而书写,那就必须真正地了解人民。了解人民,需要走进人民、贴近人民、融入人民,要时刻了解人民的新的思想变化、精神追求、需求需要,跟得上人民的新变化,了解不断进步和发展着的人民。只有真正了解人民的思想变化、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怀,才能描绘出真实的、全新的人物和故事,才能让作品在新的时代站立起来。柳青在长安农村十四年,从形式上看是深入生活,但实质上已经是一种彻底的融入,他不是采取形式主义的旁观,而是实实在在地成为村庄中的一员。十四年时间的彻底融入,让他能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并且能够即时、及时地了解农村生活、感知农民变化,从而取得完完全全的第一手的、无比鲜活的写作素材。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他们”,自然而然地为他们而喜怒哀乐,充满感情、饱含深情地为他们画像、立传、鼓呼。这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实实在在地融入人民,不独表面的生活完全融入,更有心灵的完全契合。而另一个层面的意义在于,他能时时刻刻感受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自身的思想思维也与农业农村农民的状态同步。这种深入生活的紧密性与时效性,都是了解生活、熟悉生活,描绘新生活、记录新变化的重要法则。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曾经深入到煤矿,与矿工一起下井劳作,把自己完全融入工人之中。而工人也把路遥作为亲密的工友,从而能够敞开心扉,坦诚以对,直面交流。陈忠实在创作《白鹿原》时,彻底回到祖屋,与村民一起生活劳作,在繁忙的写作之余,他还积极参与村庄的婚丧嫁娶等事宜,为村民的生活尽一份力。而村民也把这位已经成名的大作家作为一起生活的乡党,没有感到任何的生分与隔阂。这种形式的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收获的不但是鲜活的写作素材,更为深刻的是能时刻感受人民的喜怒哀乐,第一时间感受人民的思想变化和生活状态,从而在书写中将第一状态予以反映,杜绝了走马观花般的感觉,在创作的深度和新意上走上了高峰。所以,广大作家要以前辈为榜样,真正了解人民,只有“知人”,才能进行更好的描摹和创造。

潜心磨砺写作技能。创新要知巧。创新是一种人的创造性实践行为,是人们为了发展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和条件,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传统文艺非常讲究创新,几乎每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都有重要的文艺创造出现。“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因而需要“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文学作品是作家对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每当社会生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就给文学提供了新的社会内容和新的表现对象,同时也促进了文学形式的演变。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应当有所革新、有所创造。在文学的发展中,继承与革新应当是辩证统一的。形式的创新是必须的,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创新需要底气、需要能力、需要智慧。没有一定的学识修养,没有熟练的写作技巧,创新则无从谈起。所以,广大作家要潜心向学、丰厚学养,提高技艺、推陈出新。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知识修养,在多知、早知的前提下,为创新奠定基础。要虚心学习前辈和传统的创作技巧,结合自身的创作特点,打造自己的创作特点,提高自身的创作能力。要不断熟悉新的信息技术、新的表现和传播形式,学会运用新技术新技巧,运用新手段新形式等,在创作上走出新路。

广大作家要积极守正创新,不断推出新作品,取得新成绩。作为党联系作家的桥梁纽带、服务广大作家创作的作协组织,也要不断改革创新,在指导、联络、服务作家创作创新上有新的举措。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文学界守正创新思想根基。要认真组织广大作家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入理解领会、积极贯彻落实。要把广大作家的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上来,自觉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树牢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追求。要深入学习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和治国方略,深入学习红色文学、革命文学、传统文学的光荣传统和辉煌历史,增强民族传统文学和革命红色文学的修养,积极塑造创作者的精神指引。要在学习中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净化灵魂,树立树牢为人民为时代创作的根本遵循。要深入推进文学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用为人之道、为文之德端正文学工作者的思想修为,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为时代奉献的思想意识,牢固树立正向创作的思想方向。要让广大作家深厚地根植大地、深入地扎根生活,深切地热爱人民,进而倾情书写时代、深情讴歌人民。

科学谋划各项文学活动,为广大文学工作者搭建创作交流平台。各项文学交流、研讨、讲座、论坛等文学活动,是作协组织促进作家创作、加强作家交流、提高作家水平的重要抓手,必须统一规划、认真计划、科学谋划。要把各项活动办得既丰富多彩又生动活泼,既能起到引领作用又为广大作家喜闻乐见。其中,要重点抓好主题扶持创作、定点深入生活作家选派以及文学公益活动等,主题创作要坚持正确导向、求新求实。定点深入生活要选准点、派对人,常督促、见效果。文学公益活动要充分调动作家积极性、增强针对性,要通过公益讲座培养文学人才、营造文学氛围。要通过上述形式,不断促进广大作家攀登创作新高峰,推出时代新作品。

不断探索新模式、构建新阵地。各级文学组织在促进文学创作中积淀了丰厚的经验,要继续发扬光大。同时,要着眼创新,大力探索促进文学创作的新路径、新方法。要进一步建好文学交流展示平台,为文学创作创新构建阵地。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学评论工作,建立文学评论专家库和网络文学评论家队伍,为文学创作创新把稳方向、把脉问诊。要时刻关注文学队伍的发展变化,关注作家的思想、创作和生活,帮助作家排忧解难,创造更好的创作创新条件和环境。要重点关注引起广泛关注的文学作品,把控好文学创作的新态势,为文学创新撑腰打气,让创新少一些羁绊、多一些鼓舞。

加强作协自身建设。各级作协组织是党联系作家的桥梁和纽带,是指导、协调、服务作家创作的家人,在促进文学创新中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必须切实加强包括组织建设、机制健全、手段更新、能力提升等在内的自身建设。要以自身的高素质、新思想、新作为促进文学创作创新。要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意识形态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政治修养,从根本上把握好文学创作的政治方向。把作协组织建设成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富有作为的文学创作创新的推动者,为推动文学的大繁荣做出应有的新贡献。

(作者系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