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生活是文学之源,人民乃文学之本
来源:文艺报 | 马淑琴  2021年12月22日13:28

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到更高标准,而且阐述得更明确、更具体、更生动。他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他说:“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他还说:“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他用高度凝练、精准的语言表述生活与人民的关系,即“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结合自己深入生活的实践,我更加深切体会到,生活是文学之源,人民乃文学之本。没有生活,就没有文学的源泉;没有人民群众的创造,就没有文学创作的成果。深入生活不能采取蜻蜓点水式的“深入”,不能只在大千世界的水面留下浮光掠影,必须像蜜蜂一样,不辞辛苦、深层次的采撷与酿造,才能达到深入生活和人民的目的。

感人至深的故事来自生活和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作家们讲好中国故事,而感人至深的故事永远来自生活和人民。我的家乡是纯山区,山区面积占了总面积的98.5%。为了用文学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山村农民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我曾在深山里住了近4个月,走了15个村,采访了近100名村干部和村民,采访到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创作了3000行长诗《山月》,作为北京作协的扶持项目之一出版,创作的组诗《山的故事》在《光明日报》发表并获得奖掖。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我几经周折,下大力气,挖掘采写了被历史掩埋的一位民间抗战英雄,其令人震撼的故事促使我创作了中篇纪实文学《寻找李文斌》,发表于2016年11月的《中国作家》。为加强北京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用诗为北京的母亲河立传,我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同时,在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的支持下,走遍了从山西源头到天津入海口全流域的重要地段和节点,创作了4000行长诗《母亲是一条河》,作为北京作协的扶持项目,由团结出版社出版。2020年上半年疫情开始后,我深入门头沟区医院,采写的抗疫纪实文学《举起生命之重》获北京文联抗疫主题优秀作品奖;下半年,又多次深入山区,采访脱贫进小康的感人故事,创作的纪实文学《心若兰兮终不移》和《从绿水青山中提炼舒心的日子》分别发表于《北京日报》和《文艺报》。此外,我两次采访南水北调,五次深入新疆和田,采写创作了多篇纪实文学和诗歌,因为生活和人民给了我诸多源源不断的感动。

刻骨铭心的生命感受来自生活和人民。在灵山脚下的洪水口村采访时,村干部给我讲了一件改革开放之前,村民一辈子没出过大山的真实故事。一个妇女得了重病,临死前,对丈夫说:“如果我的病好了,你一定带我出一回山。”丈夫说:“行,等哪天火车开到咱村五道庙,我就带你去北京。”说完,妇女含笑闭上了眼睛。听完这个故事我哭了。于是,我写出了这样的诗句:“大山的墙很厚/厚得看不见遥远的门/大山的门很远/远过山里人一辈子的光阴”“脚步匆匆的山村/如同磨道上那头蒙住眼睛拉磨的驴儿/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却从没走出这个小圈儿”。当然,我也写到了村庄后来的改变:“春风吹开一条山路/二月兰引来山外世界/融化了山的冷寂/挂着农家乐招牌的篱笆小院/第一次派牵牛花/用彩色的眼神/打出热烈欢迎的旗语/悄悄出场的山蘑/默默滋生的木耳/在山外人的眼睛里/都以山珍的称谓提高了身份/……/滚热的土炕上/城市与乡村结为知己/在城市开怀的笑声里/‘农家’‘乐’成一朵绚烂的山花。”(摘自组诗《山的故事》)有诗评家说我写出了生命的感受,而这些生命的感受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和朴实的人民。

生动、丰富的艺术语言来自生活和人民。在清水镇八亩堰村采访时,村干部带我转地块时讲了一件事。由于是山区,地块都很小。上级领导来数地块,怎么数都少一块,村干部说,把你的草帽拿起来,下面还盖着一块。于是,我又有了这样的诗句:“一顶草帽,盖住一个云彩中的地堰/一块地转不开一头衰老的黄牛。”他们还说,当年喝的粥稀得能照见人影,还讲了许多出外打工的境遇。我写了这样的句子:“在稀薄如空气的粥影里蛰伏/也曾跟随一缕山风出逃/枯叶飘飞/终将搁浅于季节的荒漠”。他们描述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时的心情是“地撂荒了,心也荒了”。我想,这是多好的艺术语言啊!于是,我写他们回乡时的感觉是:“用那条四海为家的蛇皮袋/装起惆怅的行囊/回乡的脚步/踏响了拔节的日子/心与家园/都不再撂荒”。

通过学习讲话,我们更要永远怀着一颗敬畏感恩之心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作者系北京市门头沟区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