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行动指南
来源:文艺报 | 白烨  2021年12月17日08:10

当人们还沉浸在庆祝建党百年的喜庆中时,又迎来了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的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于文艺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总书记对于文艺工作者无微不至的亲切关怀,给广大文艺工作者以莫大的鼓舞和巨大的激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贡献。《讲话》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取得丰硕成果。”“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艺术教育等领域都取得长足进步,我国文艺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五点希望: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文艺的时代方位、历史使命、人民立场和守正创新等方面,都有新的阐释、新的论说、新的要求。这些论述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论述,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鼓舞和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同时,也给新时代文艺的繁荣与更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循,指明了阔步前行的方向。

在时代大局的新变中认识文艺的新使命与新任务

登高望远,自有博见。谈论文艺、认识文艺和把握文艺,习近平总书记从来就不会只是就事论事,而是站在历史的大势演变、时代的大局新变的高度,来评估文艺的重要地位,看待文艺的重要作用。在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讲到文艺和文艺工作的重要性,“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这次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这些论述都十分鲜明地提示我们,要以时代情势、历史方位来确定文艺的坐标,认识文艺的新使命与新任务。

在这样历史方位上,我们首先要充分认识文艺与民族复兴的密切关联和与国家发展的深切互动。民族的独立振兴、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的幸福安康,都离不开文学的滋养、文化的支撑。回溯历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民族、地域间的文化认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回望百年,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使文艺经由革命性的变革成为新民主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和人民文艺,使这种全新的文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激发中华文化的创造力的主旋律。历史向人们充分证明: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我们的文艺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都与民族与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进步紧密相关,中国文艺始终同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

在这样历史方位上,我们还需要认识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所发挥的重要推动功能和特殊能动作用。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文艺具有审美、认识、教育、娱乐的基本功能,此外还具有宣传功能、交际功能、疏导(宣泄)功能、个性塑造功能和促进身心健康的功能等。文艺作品擅长以生动丰富的人生故事、人物形象反映深刻而丰盈的社会生活,折射出作家艺术家蕴含其中的哲学理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和启迪人们的思想,陶冶和激励人们的精神,塑造和培育人们的品格。这种复合型的功能、多样性的作用和大众化的影响,使得文艺在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既不可或缺,也不可替代。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文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把新时代文学放到中华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中去认识,就会看到文艺应该发挥的巨大作用,应予承担的重大使命。这既有助于文艺在汹涌澎湃的生活激流中汲取能量,也有助于文学在波澜壮阔的现实变革中实现艺术创造,深刻反映新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塑造新时代的新人形象,书写新时代的新史诗,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始终坚守人民本位、人民立场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开首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地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里的“人民性”是对社会主义文艺本质属性的一个新的概括、一个新的阐说。在讲话的第二部分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这些论述,都以人民为依托、为旨归,牢固地确立了人民在文学创作、文学工作和文学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文艺工作者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的天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抗战时期的延安,当文艺界在文艺的服务对象问题上莫衷一是的时候,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重点强调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阐明了文艺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文艺如何为人民群众服务以及在文艺工作中如何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等,极大地影响了此后革命文艺的发展走向。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在1980年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并以之作为文艺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方向,使社会主义文艺走向了新的发展。在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进程中,党的领袖关于文艺的方向的论述与论断,既有力地指引了不同时期文艺工作的繁荣与发展,又深刻地总结了不同阶段文艺工作的丰富实践和基本经验,它的适时调整和逐步演进,是党对文艺工作的认识与把握、组织与领导的不断切近规律、走向科学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立场、人民史诗的论述视为继毛泽东和邓小平之后,党的领导人的又一次具有突破性和历史性意义的重要理论阐述,既是有理由的,也是适当的。

相较于之前的论述,这次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论述“以人民为中心”时,特别强调人民与生活的一致性、同一性。他指出“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继而又明确指出:“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告诫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这既要求文艺工作者在创作的准备与实践中,始终要以人民为中心,也要求文艺工作者以此为鉴,时时检视自己所熟悉所书写的生活是否就是“人民生活”,不断地从根本上校正自己的文学坐标。

在守正创新中打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创新是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创新又是创作中的难解之题。怎样进行创新,向什么方向创新?创新是着重于内容,还是着力于技艺?这些都是创作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去不断解决的。习近平总书记这次的重要讲话中,在之前提出的“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的基础上,又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的希望与要求,并钩玄提要地论述了创新的要义、创新的路径,为文艺工作者的创新追求和创作进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和思想启迪。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作品的共性作了“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在这里,思想与艺术相得益彰、内容与形式桴鼓相应的“美的价值”,不仅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而且也是作品质量的要素所在。这些论述,与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的论述一脉相承,相互映衬,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艺创新问题的全新阐述。这对于作家艺术家认识文艺创新的重心,把握文艺创新的路径,并据以去调整自己的文艺创新追求,蓄积文艺创新的能力,都有重要而现实的指引意义。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成果,二者的辩证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在“守正”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许多基本要素,如“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这样一些重要论述,以及讲话中的“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的告诫,就把关于守正创新的要求十分明晰地体现出来,那就是“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守正创新的结果要落实在创作的实践之中,体现在作品的质量之上。因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作品的品质与成色,希望文艺工作者“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由此,守正创新与优秀作品紧密而内在地联系起来,在这样一个二者相互衔接又密切互动的过程中,“文艺新境界”必然会被开拓出来,并生动地呈现于人们面前。

争取文学品质和作家素质的双向提升

“世代有文质,风俗有淳醨,学识有浅深,才性有工拙”(《旧唐书·文苑传序》)。文学的品质各有差别,但都与作者的品性差异密切相关。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一方面又强调“文学家、艺术家襟怀和学识的贯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艺品的统一”,要求文艺工作者坚持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这些重要论述,在对文学品质与作家素质的密切关联的强调中,让人们认识到文学品质与作家素质双向提升的重要意义所在。

在文学品质的提升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了塑造“经典文艺形象”的问题,而为了打造“经典文艺形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这里,既有“阅读生活的能力”的前提,又有“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的抓手,还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段和方法,可以说,决定文学品质的基本要素都囊括其中,并熔为一炉。对怎样看待文学品质,如何提升文学品质,都有明确的提示、精要的论述,为作家艺术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创作依循。

在向文学家、艺术家提出“坚持弘扬正道”“追求德艺双馨”的要求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精到的提示和简要的论说。他首先指出:“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因而,“需要专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为功”。其次又指出:“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文学家、艺术家是有社会影响力的,一举一动都会对社会产生影响”,“文艺行风的好坏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这样,文学家、艺术家无论是为文从艺,还是为人行事,就不只是个人的爱好,不只是一己的行为。因而,“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不只是个人私事”,这就充分提醒我们,作品的写作者也是精神的传播者,以及作品的辐射力、社会的影响力,使得作家、艺术家必须把应有的使命和必要的责任确实认识清楚,切实担当起来。因此,“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就成为文学家、艺术家的必然选择。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文艺领域存在的种种倾向与面临的种种问题时,特别告诫文艺工作者“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使自己的作品“文质兼美”,“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从而使整个文艺界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营造自尊自爱、互学互鉴、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这是党和人民对于文艺和文艺家的殷切期盼,也是文艺领域良性发展的自身需要,是所有文艺家都应担当在肩并认真践行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