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展现新征程新气象 铸就新时代文学新辉煌 与会代表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
来源:文艺报 |   2021年12月17日08:11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连日来,与会代表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大家表示,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进一步认识到文学事业在新征程中的责任与使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创新中推出精品力作,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展现新征程新气象,铸就新时代文学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文学的力量。

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

作家刘恒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仅影响到当代政治、经济与社会,也必将给文学艺术带来空前的挑战与机遇。犹如地壳的剧烈运动使高峰崛起一样,新时代的现实变革也必将为文学事业开拓新局面提供强大的动力和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在大家的共同奋斗之下,一定会迎来这种美好的景象。为此,我们唯有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手上的事情,做好那些在理想的召唤之下必须要做的事情,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接近并抵达那个光辉的目标。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将以实际行动实现诸般诺言与心中的梦想。

从1978年第三次作代会起,诗人晓雪至今共参加了8次作代会,是参会代表中最年长的作家之一。晓雪说,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壮志来攀登新时代的文艺高峰。“我虽然已接近米寿之年,仍决心在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指导下继续努力,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向世界发出新时代的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家陈再见说,作为一个青年小说家,会在今后的写作中,继续以自己的敏感和观察,坚守人民立场,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做一个自觉、自愿的时代讲述者,力求把这个时代的经验和现实通过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传承下去。尤其是要讲述好年轻一代人所遇到的问题,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生活的还是精神的,都力争在作品里得以真实体现,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好中国精神。

从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汲取创作的灵感

作家刘醒龙说,文艺工作者要“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与“人民是文艺之母”的论断,令人闻之心头大震。在古代,史诗的“桂冠”主要戴在帝王将相的头上,人们也习惯地觉得史诗就当如此,而“人民史诗”理念的提出,给人以打开一扇崭新文艺之门的感觉。他提到,前不久老家两个村子合并时,几百户乡亲一致投票决定,将他在1992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凤凰琴》作为村名,叫做“凤凰琴村”。得知消息后,他特别感动,小说发表都快30年了,仍旧被普通的乡亲所惦念。这也印证了总书记所说的“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一部作品不知何为人民,有什么理由必须让人民记住呢?所以,越是优秀的作品,越是会理直气壮地致敬每一个生生不息的村庄、每一条烟火人间的街巷。文艺作品对每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铭记得越深,每一个勤爬苦做、晴耕雨读的邻居街坊就越会以口口相传作为回报。唯有坚持文学艺术的人民性,才能做到为历史存血脉、为时代铸精神。

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谈到,我们的文学艺术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褒扬“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英雄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讴歌英雄、赞颂英雄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当然,英雄有民族英雄、革命英雄,有历史英雄、当代英雄,有各行各业默默奉献的英雄。这些英雄来自人民,涌现于不同时代,他们身上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品格,鼓舞着各族人民砥砺前行。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铸就文艺高峰,而我们的文学艺术只有讴歌英雄,生动展现英雄身上的精神品格,才能铸就文艺高峰。

作家王方晨表示,有追求、有责任感的文学工作者,应该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自己的文学理想。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蓬勃生长的肥沃土地。作家从现实生活中汲取丰富营养,打通书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通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拿出的作品才立得住、靠得住、留得下来。也只有以人民为表现主体的文学作品,才真正具有中国品格和时代精神,也才称得上有益于人民的精神食粮。对于一个以笔为马的作家来说,只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不忘表达人民心声,文学就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坚持守正创新以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作家叶文玲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家艺术家任重而道远。身为作家,理应最广泛地深入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群众,发掘生活、人性与时代之美,以自己的文字之美传递文学之美,写好人物故事,彰显人民力量,展现这个振翅欲飞的伟大时代。在过去的创作中,自己始终牢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身体力行地创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文艺作品。“今后要与作家朋友们一起,继续用心用情用功努力创作,在文学精品的不断打造和持续输出中,确立起民族的文化自信,无愧于这个时代。”

作家马笑泉认为,创作出真正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力作,是作家的第一要务。写作者的责任使命、职业道德,均首先以此来承载、来体现。一部作品是不是精品力作,要把它置于古今中外的文学坐标系中来考量。我们不仅要激活丰厚的本国文学遗产,还必须直面和消化整个世界的文学谱系。要激活和消化,而非食古不化与食洋不化。这样的作品既蕴含着传统中的优秀元素,又体现出过去所没有的新质。它在出现的同时其实已经成为文学谱系中崭新而坚实的一环,成为后来者必须借鉴和学习的精品力作。为此,我们要深深扎根于脚下的土地,同时面向整个世界,全力扩充自身的经验与感受,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精思细研,心无旁骛,不期速成,但求致远。

诗人曹有云说,我们要牢记“国之大者”,与人民同向同行,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奋发有为、笔耕不辍,在新的时代语境和思想高度上重新书写、重新定义文学创作这一“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要坚持守正创新,因为创新是文学创作的生命。我们要在坚守价值理想的同时,在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上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彰显出作品显著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创新气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向上向善、丰富多彩的文学精品的需求。

把精彩的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作家麦家说,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作家能够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的中国,中国不但站起来了、富起来了,而且强起来了,世界离不开中国,当然中国也离不开世界,所以我们要向着人类、向着世界书写中国故事。“我个人的作品,这些年‘走出去’的情况比较好,我一直以此为荣。在以后的创作当中,我也要继续发挥自己的这个优点,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把中国人民的脉搏和世界人民的脉搏连在一起。”

翻译家高兴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世界各国文学家、艺术家开展交流”,这非常有现实意义。文学翻译和编辑当然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在现当代中国文学中,尤其是在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文学翻译一直发挥着独特而显著的作用,拓宽了许多中国作家的写作天地。不少清醒而明智的作家吸纳、选择、融合,放眼远方又不忘源头,最终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但也有一些作家忽略了本土文化的滋润,以至于出现了文学营养的失衡。现在恰恰到了这样的时刻,需要适当的反思和总结。

网络作家赵磊(我本疯狂)说,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网络文学创作的责任和使命。要坚持深入生活,在发挥网络作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同时,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的生活气息和人民的喜怒哀乐,以网络文学特有的方式展现新时代的中国现实,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坚持守正创新,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养料的同时,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利用“网文出海”的机遇,向全世界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传播好新时代的中国声音,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追求人品和文品的辩证统一

评论家吴思敬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作家艺术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该如何加强品格修养的问题。一位文艺家在有了深厚的艺术素养、较强的艺术表达能力之后,能否达到新的高度,能否创造出光彩夺目的艺术成果,最终比拼的是人的心灵、襟怀与品格。最美的心灵,才有最新的意境;最高的品格,才有最好的诗篇。在新的时代面前,作家艺术家不仅要真实地抒写自己的心灵,还要透过自己所创造的立足于大地而又向天空敞开的艺术世界,展开自觉的人性探求,呼唤自由的心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造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的艺术新篇,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家杨黎光谈到,聆听总书记的讲话,感触最深的是两点:如何做文——创作创新;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在文学创作中,创新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也应是广大作家的追求。这些年我们在报告文学创作当中,写了很多反映时代的作品,但是在创新这个问题上,还是有很多的空间和课题值得研究的。有时,我们一窝蜂地去写同类题材,可故事并没有讲得不同,于是就雷同化了。另外,关于文品与人品的问题,作家应有自我完善的追求,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有不断学习充实的追求。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扩大自己的创作视野,深化自己的作品深度。

作为一位来自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小说家,陈斌先觉得,作家在创作中不仅需要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更需要坚定信念、扎根人民的思想境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精神需求,就是我们文学写作者的创作方向。在具体的创作中,始终不要忘记“培根铸魂”的使命。培人民之根,铸民族之魂,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和责任。要坚持塑造生动的、经典的人物形象,去感染和影响更多的人。始终秉持道德操守,以德艺双馨为标准,不断向优秀作家学习,以优秀作品服务并报答人民。(本报记者集体采写,黄尚恩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