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时代诗歌应该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中国作协十代会代表热议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二)
来源:诗刊社(微信公众号) |   2021年12月15日16:56

王山(中国作家协会机关代表团)

12月14日上午我有幸聆听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心情非常激动,感到很温暖,很振奋。下午讨论过程中我又仔细认真地学习了习总书记的讲话,感觉通篇都是名副其实的金句,金光闪闪,照亮了新时代文艺前进的方向,温暖了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是我们党新时代关于文艺工作的里程碑式的纲领性光辉文献。这个讲话高度肯定了文艺工作的重要性,也充分表达了对文艺工作者的信任与殷切希望,凝聚了我们党百年经验智慧,也体现了习总书记作为我们党的领袖、民族的领袖的智慧、视野、胸怀与担当,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大开大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讲话充盈着浩然正气与中华民族的美学旨趣,非常接地气。中国诗歌学会要不断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我们要真正树立起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把中国诗歌学会的工作落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实处,盛世仗剑行,诗响新时代!

梁平(四川代表团)

我是第四次参加全国作代会,一晃二十年了。这二十年从新世纪开端,尤其是新时代的到来,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遇上了前所未有大好时机,倍感欣慰和自豪。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逢两个百年的交汇节点,这既有光荣与骄傲,又有新的责任和担当。这次作代会是国家复兴路上文学的新集结,也是永远跟党走,跟随祖国迈向新的、伟大征程的新起点。12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习总书记在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一字一句,掷地有声。总书记高屋建瓴,从上一个百年我们党高度文化自信的百年奋斗凝结的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出发,充分肯定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文艺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以前每一次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每学一次都有新的收获。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重点很多,亮点很多,给我震动特别大的,一是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殷切希望作家、艺术家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话音虽落,却久久在耳边回响,几个关键词“全方位”、“全景式”、“新时代的精神气象”,这是总书记提出的希望,更是党对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新要求,也是新的百年赋予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二是总书记再次提到了文艺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总书记提到了一个深刻而全新的概念,就是“人民是文艺之母”,这对于我们上一个百年党的文艺思想和方向里的“为人民服务”,作了更精准的定义。作家艺术家是不是真的心系人民,是不是真的为人民书写,这事关立场、方向和情感的大判断,大选择。“人民是文艺之母”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刘向东(河北代表团)

再次有机会在作代会上当面聆听总书记的讲话,我感动于总书记深切的家国情怀和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悉心体认、高度自觉、高度重视,以及他对文艺、文学工作者的贴心贴肺的关怀、嘱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对文化有许多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包括文艺、文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本来是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2016年7月1日,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自信,显然是深思熟虑的,因为在这之前,也就是2014年10月15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的首要问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事。为此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像我这样的作家,身处社会的历史性大变局之中,变化太快、太猛烈了,我们从乡土农业社会,经过半机械化、信息化,嗖地一下到了数字化、城市化,几十年经历了数千年没有过的多种社会形态,恍惚一日千年,似乎来不及观察,凝视,来不及思索。

记得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诗刊》上读到我们河北诗人前辈张学梦的一首《中国世纪》,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宿命和逻辑/也属于我们;/这个世纪是中国世纪,/新世纪的曙光/也哗哗倾泻在中国大地上……新世纪的光环也选择了中国,/新世纪的机遇也选择了中国,/中国精神/蓓蕾初放,/灿灿金黄,/郁郁芬芳。/亿万人民的意愿和精英们的选择/决定了中国的复兴,中国的富强。”诗人张学梦这种感应时代风云的能力、表达力和命名能力,真是了不起,这才是作家式的文化自信,是我们河北作家的骄傲,值得我们敬仰,也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文化传统一直都是活的传统,在当下,面向新时代,争得文化大发展,依托文化自觉,确立文化自信,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应该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应该不忘初心、创新性发展。我觉得尽管世界变化快,中国作家一直普遍拥有的两个主要情结还是要有的,一是土地情结,一是历史情结。只是需要我们面对新的事实,在当今后工业化、数字化和城市化的大趋势中,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生存与天道人伦的协调程度,以及文化传承与文化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作家作为这个时代的居住者、见证者和讲述者,实际上非常不容易,正如总书记讲的,创作是艰辛的创造,创作要靠心血。面对这个大时代的大事件大发展,文学所关注的根本命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生存与发展,灵魂与肉体,传承与创新,物质与精神,所有永恒的主题和时代命题,都有可能被一种新的力量激活,被写作者重新发现,重新整合,重新命名,重新诠释。

我已经退休了,但在这富有历史性的一刻,忽然又觉得责任感、使命感更大了。文学的存在,正如总书记强调的,恰恰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证据。文学,除了见证时代,讲述时代,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保存这个世界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它告诉我们,除了我们所看见的,这世界还有很多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关乎理想、意义,关乎人心的秘密和精神的出路。

看来还得努力,努力,再努力!

林雪(辽宁代表团)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北方的大地色,是我2018年春至2021年秋驻村工作三年半中,天地间呈现面积最广大、最厚重、最沧桑、最古老的颜色,也是乡村孕育希望的原生态色彩。这种色彩常令我流连忘返,不是贪恋景色,而是对文学传统与现实责任的思考。大地色就是习总书记号召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现实版底色,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祖国大地上绵延象征的稿纸,检验着作家良知、立场、思想深度、艺术能力、精神关照和价值的方向。我在村道、田间和地头时虽然远离都市风光,但内心最安稳最平静,仿佛是命运眷顾,给我一次重温、回答、研修自《诗经》《离骚》以来,无数现实主义经典文学之所以经典的魅力、拷问和秘密。而“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正成为广大作家的精神追求和创作实践,厚重的大地色必然提炼出宝石一样璀璨、霞光一样夺目、心血一样温热的时代精神之光。

张鲜明(河南代表团)

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作为一个诗人,我深切地感到,总书记的讲话不仅高屋建瓴,思想深刻,高瞻远瞩,而且深谙文艺之道,对于文艺创作规律有着十分精准而深刻的洞见,所以我感到特别的暖心、贴心和动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五点希望,从根本上解决了文艺家必须面对、必须解决好的几个根本性问题。就文学而言,也就是写什么,怎么写,以及为谁而写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因此,总书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大师的光明大道。

习总书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并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这是一个可以并且必然出现伟大史诗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诗人,是无比幸福的。这个时代,诗人被天然地赋予了写出具有史诗品质的作品的使命。只有写出了这样的作品,我们才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辜负总书记和人民对我们的重托。

习总书记希望广大文艺家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只有坚守为人民而写作的立场,作家的写作才是有分量的,才能够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这样的作品才能够成为经典。这是写作之道。

习总书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守正创新是文艺家必须坚守的一个原则。守正,就是守正气、走正道;创新,就是要不断的探索新的写法、新的艺术形式,创造新的技巧、新的传播手段,这是文艺创作必须遵守的规律,也是成为大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习总书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文艺家肩头的重担,也是我们的光荣使命。一个中国的文艺家,我们天然地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的使命,这也是总书记对我们的重托,我们责无旁贷。

习总书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艺家必须站在道德的高地,弘扬正道,追求德艺双馨,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这是成就一个真正的文艺大师的必然修炼,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从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谆谆教诲。我们要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开拓奋进,守正创新,积极作为,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谁做到了这些,谁就踏上了一条通向大师之境的大路。

姚辉(贵州代表团)

12月14日上午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倍受鼓舞,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精神指引力量。

总书记在讲话中,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寄予了殷切希望。在谈到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时,他明确“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并强调指出:“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

文学创作不能回避“人民立场”,必须具备“人民性”,这是一种最为根本的要求。但要如何处理好个人创作与人民性的关系,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对每一个创作者而言,常常会构成某种困境,或者挑战。我主要从事诗歌创作,对诗歌关注更多些,也了解要在诗歌创作中真正灌注人民性的难度。一些诗歌作品或过多关注“小我”世界,忽视“大我”情怀;或偏重个人体验,回避大众诉求,与人民的精神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应当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努力让自己的创作从“小我”桎梏中挣脱出来,真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切实做到“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林秀美(福建代表团)

12月14日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五年前一样,心潮澎湃。习总书记的讲话既有理论纵览的高度,又有审省思辨的力度;也有包罗万千的广度;感情真挚饱满,诗性鲜活丰盈,一如既往地闪耀着卓绝的文采。我来自福建的有福之州——福州。福建是习总书记曾经工作17年半的地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的蕴育地和实践地。1990年,习总书记时任福州市委书记,曾经创作了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其中“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令人感慨,整首词以严谨的平仄韵律,清新的词风还原了一位心中有党、心中有民的好干部形象;2002年在《〈福州古厝〉序》一文中,习总书记深入浅出地向人们诉说到“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是一座天然环境优越、十分美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真是字字饱含深情。

2016年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总书记,满怀诗意地强调“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桠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

这次习总书记又殷殷寄托“要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取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一如既往,一脉相承。

文采斐然,凭的是日积月累;举重若轻,借的是活学活用;鞭辟入里,靠的是深邃思考。在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并重温这些经典篇章,更让我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政治家的高屋建瓴,哲学家的缜密逻辑,思想家的博大精深,再次深刻感受到他在文学上的深厚造诣,真是文采卓绝,诗意飞扬。

作为一名诗人,我应该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担当起诗人的责任,用诗歌的方式来书写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光、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感受时代的脉搏和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用诗歌的魅力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作为一名福建省作协的一名组织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发挥作协作为人民团体的专业优势,紧扣“做人的工作”的任务,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建篇章的伟大实践,倾情服务人民,倾心创作精品,奏响一曲曲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努力推动福建省文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赵克红(行业系统代表团)

总书记的讲话站在时代的高度,为当前我国的文艺事业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有理论纵览的高度,又有感人肺腑的温度,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作家和艺术家的深情,让我们一次次沉浸在顿悟与共鸣的情境之中。讲话感情真诚饱满,内容十分丰富,令人振奋和鼓舞,同时我也感到了肩上责任的重大,我一定要学懂弄通做实。尤其是总书记的提出的五点希望,寄托着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和遵循,总书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我们一定铭记心中,要牢记“国之大者”,进而准确把握和书写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要把人民作为文学表现的主题和审美的鉴赏者与评判者。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如果文学脱离时代和人民,就失去了存在的社会根基。中国铁路正在改变中国,也在改变世界,作为铁路代表我要用手中的笔,讲好当代中国的铁路最美故事,聚焦铁路多姿多彩的工作和生活。以总书记讲话精神为引领,走进火热的铁路现场之中,抒写铁路职工的喜怒哀乐和真情实感,为时代立言和放歌,"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只有人民喜欢的作品,才是最接地气,最有生命力的。

许敏(行业系统代表团)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秀的诗歌,一定是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我的感受是如桃李沐春风,总书记的讲话思想深邃,是指导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又一篇纲领性的文献。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新时代为我们诗人、作家、文艺家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投身新时代文学创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一定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点希望,铸魂立心,守正创新。“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牢记“人民是文艺之母”,热切的回应时代的召唤和人民的需求,以文学之光、诗歌之光铸时代之魂。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亲的中国形象。作为新时代的诗人,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将自己融入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大潮之中,以拥抱光明的渴望,以强烈的生命书写,彰显新时代诗人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的情怀与担当。扎根生活,舍浮躁之气,舍骛远之心,追求文学之真之善之美,沉潜创作,“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把自己生活里的可歌可泣的中国故事转化为一首首感人的诗歌,让这冬日里的融融暖意成为催开下一个春天的信使。

慕白(浙江代表团)

我是诗人慕白,又是文成县文联主席王国侧。我是浙江的代表,来自刘伯温故里——文成。12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特别激动,也将终身难忘,深切体会到习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殷殷之情,总书记高屋建瓴地为文艺界指明道路和方向,满怀深情地对我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寄于厚望,我们既备受鼓舞,又深感自己使命光荣和久远。

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当中,需要文艺家全力以赴投身于如火如荼的创作实践。我们文艺工作者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大有作为,更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时代大潮,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创造出文化艺术更大的繁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登高临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文成在浙江省属于经济和文化都需要加速发展的县,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我们更要急起直追。脚踏实地,深入生活,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次会议回去之后我会第一时间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原原本本的宣传好,传达好,并在今后的文艺活动和创作中一以贯之,坚守艺术理想,写中国的,人民的,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诗歌,以实际行动创新守正,弘扬真善美,真正拿出好的作品反映伟大时代,表现我们的民族。坚持二为方向,和二百方针,积极投身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写人民喜欢读的诗歌,在创作中完成并提升自我人生价值。

李樯(江苏代表团)

我作为一个基层文学工作者,主要负责《青春》杂志的办刊工作,所以更关注总书记讲话中关于文学载体建设,管理和创新的相关指示精神。

在讲话一开始,总书记便强调我党从创立之初就一直坚持民族、科学、大众的文艺路线,这三个词,同样精准地赋予了文学期刊在新时代文艺建设进程中的使命和担当。在我看来,科学就是指文学与时代的统一,就是文学与人民的统一,就是艺术与创新的统一。而大众化,正是文学刊物以及刊发作品内容的基本遵循。

就育新人而言,更是《青春》办刊四十二年来从未改变的初心。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青春文学奖、青春好书榜和正在创建的青春文学网等,都在努力呼应和践行着总书记讲话中要加强青年文艺人才培养,实现“让当代中国文学家、艺术家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的指示精神和美好期许。

在今后的工作中,《青春》将进一步落实总书记“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作灵感的要求,努力刊发人民性、时代性、艺术性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向广大读者传播优质文学内容,力避庸俗、低俗、媚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作品导向,向人民传递正能量,传播真善美,真正起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现实担当和历史使命。

冯娜(广东代表团)

作为一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少数民族青年作家代表,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又亲切的讲话,感受到关怀也备受鼓舞。在疫情时期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大会更加体会到文化的凝聚力以及文学精神的可贵。同时,我们也深深体会到过去的言说方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正是人类的生存实践和生命经验必须实现更新和超越的时刻。文学见证和记录过诸多这样的时刻,并将以其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和意志力深入时代、铭刻历史、塑造民族精神。生逢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有众多中国故事等待着我们去书写、多民族交相辉映的中国精神需要我们去阐释。在世界文学的大格局中,如何向世界发出更加自信、深远的中国声音,是一代代作家的使命和担当。

与广大同行一起交流也是一种激励,能够感受到这样一种代代相承的文学力量和“气场”,也感受到每一位作家和诗人都在为文学事业奉献他们的才华、智识、情怀和心力。这使我更加深信文学不仅仅是个体的精神生产,它更是通往更广大时空的一种事业。作为一个写作者应该专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为功,怀抱自己的文学自觉、文化信念来面对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丰盛机遇和深刻挑战。

孔令剑(山西代表团)

亲耳聆听习总书记的讲话深受鼓舞,催人奋进。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对文艺及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新论断,提出新要求,必将激励全国广大文学工作者奋力书写新征程,展现新担当。对总书记提出的五点希望,我想用五个“度”来理解概括,并和广大文学同仁分享。一是要站在民族复兴伟业的“高度”来思量和实践我们的文学创作,“以文宏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为民族复兴之路写史,为人民奋斗立传;二是要以感知、了解和分析人民生活的深度,来“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书写深沉而隽永的优秀作品;三是要有追求精益求精、勇于创造的“新度”,融合中华文化价值和中华美学精神,结合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进行高质量、强生命力的文学书写;四是要着眼“世界”“人类”的广度,创作“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五是要坚持走正途、弘正道、存正气的“正度”,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同时,这五个“度”五位一体,重点突出,相互联系,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的创造和阐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引领和历史意义,必将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新征程中新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林珊(江西代表团)

作为来自赣南革命老区的代表,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的心情久久难于平静,我受到了很深的鼓舞和启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的几点希望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坚定人民立场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结合、参照我这些年来的写作经历与经验,我认为我在今后的创作中应结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从“个体”走向“人民”,从“小我”走向“大我”。我们的写作不仅仅只是自我生活、成长、经验的观照、书写,更应该走出去,走向人民,面向社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有使命、有担当的作家。

赣南是一片浸染着革命先烈鲜血的红土地,身为一名作家,应该在写作中不断自省: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应该在写作中重温历史,接受红色精神洗礼,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用文学创作来感恩、回馈这片红土地。

刘大伟(青海代表团)

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深感亲切,倍感振奋。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艺工作,正如总书记所言,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展现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回顾这一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革命文学”开始兴起,三十年代“左翼文学”逐渐高扬,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文艺“三贴近”原则,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倡导“解放区文艺经验与人民大众相结合”,五十年代“双百”方针提出,六十年代“三次会议”举行,改革开放后“二为”方向确立,及至“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4年中央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明确了“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为我国文艺发展把舵定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艺事业的关心与重视,也体现出党和人民对文艺工作者的信任与期望。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弘扬正道,讲好中国故事,用高质量的文艺作品鼓舞人心、凝聚众力。就“人民立场”这一理念而言,我们只有深入群众,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写出的作品才会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总书记说,“生活就是人民”,说明生活的主体部分和作品的主要角色就是人民,文艺作品要从生活出发,发现人,表现人,塑造人;而“人民就是生活”,则意味着人民的生活样貌、思想精神和审美追求是丰富多样的,也是实实在在的,更是值得书写的。我们要把人民身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内涵体现出来,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扎实有力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