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哥布:我在脱贫攻坚的现场 记录时代脉动
来源:文艺报 | 哥布  2021年12月13日07:34

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我再一次收到了来自北京暖暖的邀请。从1996年出席第五次作代会以来,这是我第四次出席这个盛会。当年参加第五次作代会的时候,我还在一个乡里担任乡长助理,从田间地头来到北京,内心充满一个基层作家和边疆少数民族作家的光荣,也同时感觉在作家云集的森林里,自己渺小得如一棵野草。

25年时间一晃而过,我也从青春少年变成了满脸沧桑的中年人,虽然岁月残酷,我也并未虚度时光。在历次作代会精神的鼓舞下,我积极深入生活、努力探索、勤奋创作,虽然不能说著作等身,却也出版了十余部文学作品,获得一些奖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用哈尼文创作的诗集《母语》成为第一部哈尼语的书面文学作品,激励了很多年轻人对本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热爱。《母语》荣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其中的作品至今仍在各种场合被朗诵,有的被制作成有声读物在哈尼族的微信朋友圈和抖音短视频上流传。以哈尼文创作的叙事长诗《神圣的村庄》获得了第九届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学奖,长卷散文《大地雕塑——哈尼梯田文化解读》在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节选自该书的散文《歌声的梯田》入选全国民族类高等教育统编教材《大学语文》。2019年,我完成了中国作协和云南省作协扶持的3000多行的叙事长诗《醒来的西隆山》,并于同年出版。诗人于坚评论认为“这部史诗完整地记录了苦聪人民从一个原始民族成为一个现代民族的过程”。

2018年3月至2020年7月,我在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边境村寨驻村扶贫,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在脱贫攻坚战的一线工作。那里的西隆山上居住着云南直过民族拉祜族的一支——苦聪人。新中国成立以前,苦聪人还处在原始社会,靠狩猎、采野果生活,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用兽皮和药材偷偷躲在路边与山上的其他民族换取一点食盐和衣物。就是这样一个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特别是脱贫攻坚战以来,他们的生活水平达到甚至超过了当地平均生活水平,这件事深深震撼了我。所以,在扶贫工作之余,我深入采访,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和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我发现,70年来我们的各级党委和政府没有遗忘他们,一直特别关心、关注、帮助、扶持他们。在帮助苦聪人发展的问题上,党和政府从来就不惜人力物力。这件事深深震撼了我!

由点及面,在全国,有多少“苦聪人”被关心和帮助?有多少贫困地区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我有一百个理由旗帜鲜明地歌颂党的民族政策、歌颂改革开放、歌颂脱贫攻坚、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70多年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的辉煌成就。

回顾过去,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我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中国作协的帮助,我也见证了各民族作家队伍的迅速成长和各民族文学作品的百花盛开。我期待在十代会的现场遇见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共同探讨文学创作,为文学的繁荣发展建言献策。更重要的是,我将认真聆听党中央的声音,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文学组织工作中切实贯彻会议精神,以这次会议为新起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做好基层文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