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徐锦庚:融入生活深处 把握时代脉搏
来源:文艺报 | 徐锦庚  2021年12月13日07:31

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是全国文学工作者的一次盛会。五年来,在第九次作代会精神激励下,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引下,广大作家深入抗疫防疫、脱贫攻坚、经济建设等一线生活,创作了大量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优秀作品,既是新时代的亲历者、参与者,也是新时代的记录者、传播者。

深入体悟生活,才能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文艺工作者:“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业余从事报告文学创作。我的创作素材,正是来源于生活深处。

有一次,朋友告诉我,某人利用蟑螂处理餐厨垃圾。我心里哂笑:异想天开!两年后,朋友又说,那人了不得,已养上百吨蟑螂,一天能吃掉十多吨垃圾!我大吃一惊,急急赶去,果然是!蟑螂能将餐厨垃圾吃干榨尽,蟑螂烘干磨粉拌入饲料后,还能完全替代抗生素。持续跟踪半年后,我坐不住了:这项发明若能推广,无论是在生态治理领域,还是在食品安全领域,都将带来重大变化!为慎重起见,我请山东科技部门协调一位院士和几位专家鉴定这项成果,结论是:填补国际空白。我有了底气,创作了报告文学《驯虫记》,在《人民日报》副刊整版刊发。中外媒体纷至沓来,发明者李延荣成了公众人物。

有人定义,百分之九十的人不知道、不理解、不认可、不接受的事物,才是新生事物。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尚有无数未知等待人类探讨。人人都有生活,生活是缤纷又复杂的,目光冷漠,看到的是灰霾;目光热切,才能见彩虹。无论是记者,还是作家,都要善于发现,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灵敏,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保持清醒,方有“蓦然回首”的惊喜。

因职业关系,我接触了不少精英人物,他们很多成为我的新闻报道对象。但在文学创作上,我更关注普通劳动者,发掘他们的人性光辉,进而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风貌。在我看来,小人物的人性光辉,丝毫不逊于英雄伟人。

济南有位老厨师,做得一手好鲁菜,不在乎挣钱多少,独独钟情于酱猪蹄。为守护熬猪蹄的老汤,他22年没出过济南城,这锅汤28年没走味。这两个数字,让我心里一动。什么是工匠精神?在我看来,不好高骛远,不急功近利,认准一个目标,把事情做到极致,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于是我慕名而访,创作了报告文学《老汤》,在《人民日报》副刊整版刊发。

我曾十上泰山。泰山有一个特殊群体:挑山工。在世人眼里,他们卖苦力、住窝棚,是弱势群体。为体验生活,我接过挑山工的担子,蹒跚而上,登不足百级,两腿筛糠,胸似鹿撞,牙呲眼突,腰塌力竭,气如牛喘,身子晃荡,脸上淌汗,心里羞愧。以前,我也对挑山工报以怜悯,当我走进这个群体时,感受渐渐变了:从老挑山工陈广武身上,我看到了劳动者的勇敢智慧;从女挑山工“五朵金花”身上,我看到了劳动者的坚韧乐观;从“独臂侠”梁京申身上,我看到了劳动者的自强不息;从“现任”挑山工王荣泉和夏玉国身上,我看到了劳动者的积极人生。挑山工这份职业是原始的劳动形态,工具简陋,技术简单,方式直接。然而,当挑山工甩着满头汗珠,在崎岖山路健步、在陡峭盘道登攀时,他们的行为已升华为“勇挑重担、永不懈怠”的精神力量,给人激励,催人奋进。

我在沉思中顿悟,为原先的“怜悯”羞愧。关怀弱者,固然是美好德行,但是,我们对挑山工的怜悯,貌似关怀弱者,实则是以优越者的姿态,居高临下俯视劳动者。对挑山工来说,他们希望得到的,不是同情和怜悯,而是理解和尊重。我挥笔写下报告文学《行走的脊梁——泰山挑山工纪事》,在《人民日报》副刊整版刊发,后来荣获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身为作家,我们既要记录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又要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既要像挑山工那样登高望远,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又要沉下心来,力戒浮躁,匍匐大地,贴近生活,感悟生活,发现真善美,以热切目光深入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发掘平凡者的非凡,讴歌人性光辉。人活在世,固然需要警醒,需要戒惧,但更需要希望,需要寄托。鲁迅先生说,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所以我们要切实扎根生活深处,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树立时代风气,引领时代风尚,传播崇高、正义、公理、奉献、友爱、善良,让读者感受温暖、看到光亮、汲取力量、树立信仰、明确方向。

期待从第十次作代会上汲取更多营养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