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四川作家该如何更好书写乡村振兴?
来源:封面新闻 | 张杰 李心月  2021年12月09日15:43
关键词:乡村振兴

原标题:四川作家该如何更好书写乡村振兴?省作协党组书记侯志明:走出都市小圈子,迈向广袤四川大地

12月9日上午,四川省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总结大会暨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创作活动启动仪式在成都举行。大会盘点工作,表彰先进,部署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创作工作,为文学川军续写重大现实题材加油鼓劲。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做了题为“聚焦中心聚焦时代 讲好现代化新征程四川故事”的致辞演讲。

成绩喜人

“四川文学扶贫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过去四年,四川省作协在文学扶贫领域内取得了可喜成绩和宝贵经验。尤其是四川省作协创新推进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与原省扶贫开发局在全国率先开展为期四年的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即:每年向基层捐赠万册文学书籍,推动智力扶贫;每年组织千名作家深入脱贫攻坚一线,记录四川脱贫攻坚精彩故事;每年推出百篇(首)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用文学形象鼓舞人民斗志;活动结束推出十部(篇)以上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文学精品。

2017年4月19日,活动在汶川正式启动,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在会上向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发出号召:“脱贫攻坚战役中,文学不能缺席,作家更不能缺席!”全省各市州作协和扶贫开发部门积极响应,迅速推进工作,成果喜人。得到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的好评:“四川文学扶贫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侯志明在演讲中详细回顾总结了四川省作协在文学扶贫工作方面采用的有效方法和可喜成绩。在“完善机制持续推进”方面,他提到,四川省作协先后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形成了三大机制。其中包括作家培训机制、作品评审推荐机制、作品签约扶持机制。在“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方面,四川省作协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广大作家的优势,推动脱贫攻坚和文学创作互相促进其中包括开展重点题材攻关、组织作家上挂下派、加大文学公益服务营造环境。比如丰富“红色文学轻骑兵”内容,组织开展文学公益大讲堂、《星星》诗刊进校园公益讲座、四川文学大讲堂讲座、青少年作家“文学照亮青春”公益讲座等活动,先后开展主题讲座40余场次,营造良好的文学氛围。

在工作成绩方面,成效显著影响广泛。四年多来,活动成效显著,广受好评。侯志明说,四年共投入400余万元用于文学扶贫工作,组织作家捐赠书籍66500余册,开展主题创作采风活动200余次,举办专项培训班和主题文学创作讲座100余场次,发表主题作品1000余篇(首、部),征集主题作品335部,签约扶持107部,出版(发表)56部,评选表扬活动先进集体200个和先进个人340名。精品佳作不断。编辑出版《厚土繁花》《光的风雅颂》《云上的光芒》“大国扶贫·美丽的四川篇章”系列丛书。组织出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品集《希望的田野》等。一批书写四川脱贫攻坚的精品力作脱颖而出,四川脱贫攻坚故事在全国乃至世界广为传播。小说《高腔》《山盟》《几世花红》《一湖丘壑》《北京到马边有多远》,报告文学《通江水暖》《大国扶贫》《向往》《天边的学校》等主题文学作品先后在北京、成都召开研讨会,广受好评。一批优秀作品先后在《人民文学》《小说选刊》等重要期刊发表。罗伟章长篇报告文学《凉山叙事》入选《向人民报告——中国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丛书》和“中国作协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长篇报告文学《悬崖村》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多个奖项。长篇小说《迎风山上的告别》获省“五个一工程奖”。长篇报告文学《大国扶贫》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央视大型纪录片《为了更美好的中国》拍摄素材。中篇小说《高腔》获2019“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改编的同名话剧在全省巡演。《凉山热土》等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文、俄文、阿拉伯文、韩文20余种语言出版发行。

牢记“国之大者”,融铸时代大我

学习经典,讲好四川故事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我们的文学该如何表达伟大的乡村振兴?侯志明还提到对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创作活动的几点建议。在“牢记‘国之大者’,融铸时代大我”方面,侯志明说,“深入生活并不是去深入别人的生活,而是一种重塑自我的深刻体验过程,是向社会、向人民学习的过程,是摆脱小我、融铸大我的过程。书写乡村振兴,就需要广大作家走出都市小圈子、摆脱个人小情绪,强脚力、放眼力、开脑力、强笔力,迈向广袤的四川大地,融入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建设现场,与农民交朋友、与群众同呼吸、与时代共脉动,亲历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壮举,记录当代中国巨大变化,书写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时代新篇,做人民的代言人,做时代的书记员。”

在“学习经典,讲好‘四川故事’”方面,侯志明说:“主题越是重大,其可供挖掘的底蕴就越深厚,作品扎根生长的土壤越肥沃。重大主题创作更应出经典,也更易出经典。广大作家必须深刻认识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的目标和意义,了解中国社会各方面在这场战役中的职责和使命,以传世文学经典为标杆,遵循艺术规律,书写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更为深层的人性思考与文化底蕴,努力答好新时代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