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吹响强军兴军的号角 ——五年来军事文学巡礼
来源:文艺报 | 刘笑伟  2021年12月08日08:48

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学家、艺术家不仅有这样的雄心,而且有这样的能力,一定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五年来,军事文学创作在改革中前行,在重塑中坚守,在挑战中突破,高举精神旗帜,聚焦备战打仗,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生动记录了强军兴军的伟大历史进程,讴歌了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的精神风貌。

坚守精神高地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五年来的军事文学创作概况,最贴切的莫过于“坚守”二字了。五年来,军旅作家们面对着种种困难与挑战,依然坚守在军事文学的精神高地之上。军事文学,历来是我国文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队的作家、艺术家,历来是我国文艺主力军的重要一翼。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阶段,高扬时代主旋律的军事文学作品,始终伴随着人民军队的前进步伐,鼓舞着一代代官兵在党的旗帜下前进。同时,优秀军事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也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更加亲近、更加信赖人民军队。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伟大的党领导人民军队的历史,决定了军事文学是天然的主旋律,军事文学作品中洋溢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精神,一直以来就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精神滋养,对中国社会产生着巨大影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持续努力,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实现了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在这样的历史关头,更加需要军事文学为强军兴军记录历史进程,吹响前进号角,提供精神动力。

作家徐怀中的《牵风记》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开拓了中国战争书写新高度”,是军事文学在国家级评奖中的一个重要收获。它通过战争中“三个人和一匹马”的故事,打造出属于历史也属于作家本人的战争史。五年来,一批优秀的军事文学作品赢得好评。在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评选中,《试飞英雄》《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刀尖上的舞者》等作品获奖。在第五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中,解放军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家·国:人民楷模王继才》《林俊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张超: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等3部报告文学获得“优秀教材奖”。国家有关部门推出的农家书屋推荐书目、中国好书等,《迟到的勋章》《跨过鸭绿江》《红船启航》等军事文学作品也屡屡榜上有名。

五年来,军旅小说取得了不少重要收获。彭荆风的遗作《太阳升起》通过云南佤族窝朗牛一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遭遇,描写了佤族人从原始部落进入新社会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党和人民军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部长篇小说以清新明快的描写,在故事讲述中有机融入佤族的独特风俗、佤山的美丽风物,让读者见证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

徐贵祥的长篇小说《英雄山》《对阵》等以独特的结构方式,不着痕迹的跳跃、穿插叙事,在战争背景中探寻生存与信仰、成长与蜕变等诸多哲学问题,丰富了战争历史题材小说的叙事,塑造出更加多元立体的英雄人物。朱秀海的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是对“不忘初心”的英雄颂歌,小说以空灵的笔调、从容的节奏、充满张力的叙述,塑造出赵秀英这个具有强烈传奇色彩的女性人物。她是舍生取义的“大爱”的代表,是革命战争年代女性的典型人物。《远去的白马》是一名军人对前辈英雄的敬礼。远去的是白马,革命前辈创立的功业却永远不会远去。王凯的长篇小说《导弹和向日葵》以独特的日常生活视角观照当代军人的精神生活,并将笔触延伸向当代军人的内心世界,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放弃与坚守的抉择中,讲述普通军人个体的悲欢离合,折射出的正是作家对生命本质和军队使命的深刻思考。王筠的《交响乐》则再现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细腻的描写与从容的叙述,塑造了一批有信仰、有血性的志愿军官兵形象,热情讴歌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陆颖墨多年把创作目光盯在大海和礁盘上。战士和军犬在岛礁上艰苦异常的坚守,让他的长篇小说《蓝海金钢》情节跌宕起伏,也让小说的英雄情结呼之欲出。此外,石钟山的《五湖四海》、陶纯的《浪漫沧桑》、余之言的《生死叠加》、曾剑的《向阳生长》、王昆的《天边的莫云》等小说,或精微刻画出当代军人的人物形象,或对战争历史进行深入挖掘,建构出独具新质的现实感,描摹出党史军史中的典型人物群像。

五年来,军事文学的坚守者中,不乏女性的身影。裘山山、张子影、文清丽、周鸣、董夏青青等军旅女作家们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创作出一批小说、报告文学、散文和诗歌作品,为军事文学百花园增添了柔情与亮色。“新生代”军旅作家群体的崛起与日渐成熟,使军事文学的坚守更加坚实。王凯、西元、王龙、曾皓、丰杰、高满航等一批青年作家,聚焦部队实战化军事训练,创作了一批兵味战味浓郁的作品,在创作观念和题材选择等诸多方面,丰富了军事文学的多样化表达。

五年来,军旅散文和诗歌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直面“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的主题,创作更加贴近现实,生动反映了强军兴军伟大实践和官兵奋勇担当、备战打仗的精神风貌。王久辛、曹宇翔、刘立云等军旅诗人分别推出了自己的新时代军旅诗作。

在军事文学理论批评领域,2019年,《中国军旅文学经典大系》出版,收录了军旅文学的代表性作品70卷。《中国军旅文学史(1949-2019)》是一部集学术性和资料价值的当代中国军旅文学大全,也堪称“70年来军旅文学砥砺前行一步步铸就的一座历史丰碑”。《“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是文学界第一部系统性研究、评论、推荐“新生代军旅作家”群体的专著,为广大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阅读参考与学术资料。

抵近强军现场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深入生活的创作姿态,一直是军事文学的光荣传统。军队作家一直坚守人民立场,使“抵近”成为观察五年来军事文学创作的第二个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军新时代为军旅作家们提供了更加丰厚的土壤和更加宽广的舞台。五年来,军事文学呈现出向现实主义回归的强劲态势。聚焦练兵备战和“能打仗、打胜仗”,成为军事文学创作的主责主业;深入生活、抵近强军现场的文学轻骑兵,成为创作的常态。在专业创作队伍精简的同时,业余创作队伍稳步成长,作为创造强军兴军伟大业绩的基层官兵,有些正在同时成为军事文学创作的新生力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2019年年底,解放军出版社推出了六卷本的“强军进行时”报告文学丛书,作家们深入到各军兵种的部队基层一线,经过了几年的采访与写作,继承和发扬了军旅报告文学轻骑兵的光荣传统,为抵近强军现场做了生动的注解。《中国蓝军》《风动中国》《大国行动》《导弹兵王》等报告文学作品,生动记录了强军兴军的壮阔历程和辉煌足迹,热情抒写了当代军人的动人故事,生动展现了全军官兵在新时代的强军实践和精神风貌。

徐剑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重器》全景再现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视角宏大,语言充满激情与张力,生动刻画了火箭军部队的发展壮大,是作者深入生活、扎实采访的重要收获。黄传会的报告文学集《站在辽宁舰的甲板上》聚焦新装备,塑造新形象,书写新经验,反映新生活,彰显了军旅报告文学作家的自觉追求,敏锐及时地抒写强军新时代的种种变化。

与军旅报告文学相似,军旅小说也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与书写着强军新时代。王凯的中篇小说《星光》,虽然书写的是和平时期的军营生活,人物也同样是来自基层连队,但在层层推进的叙述中,小说渐渐有了新时代的光泽,指涉到“初心”的宏大主题。他的短篇小说《洞中》则直接聚焦实战化军事训练,对强军新时代军事演习全过程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作家对于新时代精神的感悟与认知,以及透析部队新情况新变化的思辨与写实能力。周鸣的中篇小说《航母故事》以女性视角,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航母上几位女军人的生存状态及心理变化,背后折射与思考的是“高科技武器装备与军人的结合”等重大主题问题。武器装备的发展,呼唤着新型高素质军人的形象,这也为军事文学如何更好地抵近强军现场,提出了一道深刻而尖锐的思考题。

孙彤的小说《移防》、丰杰的小说《沙场》等,也直面部队移防和实战化军事演习等现实主题,在典型环境中展开叙事,惟妙惟肖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些更年轻的作者,也通过创作的军事文学作品,或记录抢险救灾,或书写护航维和,或展现跨国军演等多样化军事任务,切中了强军兴军的现实脉动。

彰显英雄叙事

五年来,军事文学肩负彰显英雄叙事的重要使命,给中国文学留下一道道闪光的印迹。“英雄”成为解读五年来军事文学的另一个关键词。多少年来,高扬着革命英雄主义旗帜的军事文学作品,不仅在军内有着广泛读者,而且在全社会都受到普遍关注。那些流淌着英雄旋律、闪烁着金属光泽、呈现出阳刚气象的军事文学作品,不仅为中国文学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也参与构建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培养着全社会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影响着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

克劳塞维茨说,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的利刃。人民军队是英雄辈出的群体,最需要革命英雄主义的滋养和传承。进入新时代,军旅作家始终高扬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旗帜,努力发现、宣传新时代英模人物,大力宣扬在强军兴军伟大时代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不怕牺牲的血性胆魄、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勇于争先的进取精神。

在记述英雄故事、书写重大主题、完成重大创作任务方面,军旅报告文学作家从来没有缺席。2021年,军旅作家出版了三部军队支援地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长篇报告文学,形成了一次英雄叙事的“集团冲锋”。《武汉抗疫:解放军来了》直击抗疫现场,直面描述了人民军医这一英雄群体,兼具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决战江城——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抗疫纪实》全景展示全军部队听从号令,积极支援地方疫情防控,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突出贡献的生动实践。《“红区”日志——火神山的日与夜》聚焦火神山这一特殊战场,塑造了无私奉献、英勇奋战、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英雄人民军医形象,把真实的抗疫现场书写得惊心动魄、感人肺腑。

长篇纪实文学《迟到的勋章》讲述了抗美援朝著名战斗英雄柴云振的战斗经历,以及隐功埋名、不改初心的人生传奇。军旅作家王龙向历史深处开掘,破译柴云振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密码,塑造了一位志愿军老兵的英雄形象,充满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丁晓平的长篇报告文学《红船启航》塑造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群像。它从一个独特视角,向读者展现了尘封已久却充满温度的历史。让读者从历史的细节中了解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创立的、中共一大是怎样召开的、红船精神是怎样提出和弘扬的、南湖革命纪念馆是怎样建立的,浓墨重彩勾勒出史实的原貌,也为新时代文学的英雄叙事增添了光彩。《家·国:人民楷模王继才》记述了王继才守卫孤岛32年、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人生华章的故事,全书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却通过“一个岛、两个人、一面旗”这些动人细节,真实再现了王继才的英雄形象。作者在深入采访中打捞诸多鲜活细节,于细微处见真情,探寻到王继才“守岛就是报国”的精神密码,为立体书写新时代英雄形象提供了范例。

壮大创作队伍

五年来,军事文学的沃野一直洋溢着生机,萌动着新绿。所以,考察五年来的军事文学创作,“壮大”成为又一个关键词。军事文学的优良传统就是最大的推动力。在强军新时代,官兵们时刻被日新月异的军营生活所震撼,被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所召唤,努力探寻着军事文学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生长点。

五年来,军事文学在题材、文体、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有新的拓展,彰显了军旅文学强大的发展动力和不竭的创造活力。军旅作家们以丰硕的创作成果,为当代军旅文学增添了光彩,为新时代的主旋律文学注入了活力。新时代的军事文学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审美新质,对人类精神空间和英雄叙事的探索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文学的肌理更加细腻生动、丰富立体。

必须指出的是,尽管五年来军事文学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也屡有佳作问世,产生了一批文学新人,但是,军事文学创作与我们所处的伟大强军新时代的要求,与部队广大官兵对军事文学的期望,还相距较大。军旅作家对强军兴军给部队带来的变化、对高科技装备和部队的新体制新编成还缺乏了解,对塑造新时代的英雄形象还嫌乏力。我们的军事文学精品力作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每一位担当使命责任的军旅作家,都应该更加深入地植根于军营的沃土,与强军新时代同频共振,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高峰之作。同时,军事文学的理论批评一直是一个弱项。如何帮助军旅作家在强军兴军的新时代获得对文艺创作现实的总体性认识,推动军事文学创作繁荣发展,还缺乏催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机制和人才。振兴军事文学,必须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拿出管用可靠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