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吉林作家积极书写东北工业发展新变
来源:文艺报 | 邓沫南  2021年12月06日08:10

近年来,吉林文学持续繁荣发展。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话剧、儿童文学、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各类文体都不断涌现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东北是老工业基地,书写工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新变,是东北文学特别是吉林文学的一大传统。如何继承传统,基于现实语境进行新的创造,是摆在吉林作家面前的课题。2021年,吉林省作协选派的景凤鸣、鲍盛华、江北三位作家,在参加中国作协联合各团体会员单位开展的“2021中国一日·工业兴国——中国作家在行动”全国作家联动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之后,用自己的文学创作绘制了画卷。

景凤鸣深入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开往春天的列车》多角度、全方位地讲述中车长客的发展史,呈现凝炼在时代大背景下的“中国一日”。鲍盛华则来到一汽集团解放公司整装车间和红旗工厂,近距离接触解放卡车生产一线、红旗质量流程标准和规范体系,聆听大国工匠们回顾新中国汽车工业一次次激动人心的时刻,写就《来到“点火”那瞬间》。江北走访了吉林石化建修公司和吉化化肥厂,深刻感悟吉化人代代传承的奋斗观,在《闪光的金子,奋斗的甘甜》中记下那些电光火花闪动之处的身影,铭刻那缕林立于错综管线之上的金光。诚如作家们所言,“轰轰烈烈的卷轴画面,许许多多的精彩瞬间,只能取其一块、展示一面,但就是小角落、小侧面,同样略窥出国之大器之精良,展示了理想工业的画卷”。

工业题材历史厚重,系统庞杂,事迹众多,如何艺术地表现?这成为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工业题材要求作家具有将典型个例进行“时空化处理”的能力,即在置身物理空间的同时,亦回溯其历史时间。沿历史脉络梳理,是文学进入工业的一个重要角度。在江北笔下,从新中国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炉电石的诞生,到吉化埋头苦干的“背山精神”、从我做起的“麻袋毛精神”、大胆实践的“矛盾乐精神”、合力攻坚的“登天精神”,以及这四种精神产生的铁人文化……这些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财富既贯穿了吉化人的奋斗史、见证了新一代中国工人向技术型工人的转化,也造就了一项项令人骄傲的技术创新,成为一排排荣誉背后的精神底色。景凤鸣在了解了长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七八十年代提产扩能、九十年代市场洗礼、新世纪以来走向世界、新时代以来世界领先的发展史后总结道:“……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走出去的坚实路径。这个路径原来是钢轨铺就的,它不左顾右盼,一直向前。”这一总结让历史的时间线交叉上了物理的空间线。

在采访过程中,作家们“眼耳口手,全面感知”,抓住每一个生动的细节。工业采风中,企业往往会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介绍企业的发展情况。在景凤鸣看来,这些参观是他山之石、他人之眼,值得细细赏味。这一帧一画、一言一行,“不知不觉、主动自觉地和企业联系在一起,和国家联系在一起。彼时东北平原会成为我的平原,企业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社会与发展,城市与建设,成绩与突破,一切均进入个人的自豪图谱。”江北则深情地记录了吉化人的心声:“‘金’和‘甘’合起来是我们钳工的‘钳’字,但这个字代表着,做闪光的金子,品奋斗的甘甜。”这是钳工班一位“90后”对“钳”字的解读。这个大大的“钳”字贴在走廊的墙上,像一束跳跃的阳光,映照出一张张笑脸里解决问题的喜悦、攻克难关的自豪。

在工业题材写作中,必然会涉及诸多的专业知识、专业术语。作家必须熟悉它们,并将之转化为文学的话语。鲍盛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辆解放卡车“出生”的精彩瞬间:“火花塞跳出高压火花,点燃喷油嘴吐出的混合气体,一个用钢与铁组合而成的现代工业文明产物,完成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震颤……这样的神奇,平均每天在这个总装车间要重复580次。就单个的生产线而言,平均每4分钟之后,将有下一辆汽车开始第一次呼吸。”再如“铁红”“环口焊”“凸模”“裂化”,这样的词汇不仅是走进大国工匠生活的钥匙,更是文学中不可缺少的意象。要在文本中最恰当地穿插意象,需要作家先在背景知识的密林中纵横捭阖,否则,如何将“400公里/小时的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这样的专业描述,转化为“列车在行进中变换轨距,在国际铁路间适应不同气候条件、不同轨距、不同供电制式标准”这样的理解性表达?

正是有这样的艺术手法,有“深入工人群体,才知道什么是中国制造”的文学自觉,作家们方能讲好长客、一汽、吉化的故事,讲好铁路、汽车、石油的故事,讲好千万个这样的“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国计民生的故事”“我们国家的故事”。近年来,伴随中国制造、大国工业崛起,《工业霸主》《熬鹰航空业》等一大批工业题材网络小说不断涌现。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书写民族工业,到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工人作家描绘出筚路蓝缕的英雄史诗,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被纸笔和镜头塑造,再到网络文学、科幻文学对新工业的崭新展示……中国从不缺少对工业发展的关注和表现,中国文学也不应丢弃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

这样的活动、这样的书写,与其说是传统文学对工业发展的关注、是吉林作家对东北工业题材叙事的一种“恢复”或“重建”,不如说是“升级”更为恰切。此番升级,既应是题材要素等硬件方面的升级,将文学关注的焦点,由曾经的创业艰难、奋斗甘苦,扩展至重大战略、国家安全、民族复兴、百年变局等更深广的现实背景,也应是主题思想等软件方面的升级,将工业精神的表现,由曾经的无私奉献、坚韧拼搏,扩展至爱国主义、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更高远的思想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实现技术自立自强,做强做大民族品牌。当今世界制造业竞争激烈,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弯道超车。希望大家发愤图强、不负韶华,在推动东北振兴中奉献聪明才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书写壮丽的青春华章。”这些掷地有声的字句,正召唤着吉林文学不断锤炼实力,为民族复兴中的东北叙事发出时代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