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编后记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21年12月04日10:53

时光如梭,2021年的最后一期如期奉达。本期的文学史研究栏目,汇集诸多落笔扎实且富有思考的论作,于不同层面呈现了当下文学史研究的史学化倾向与个体化色彩。洪子诚的《秦兆阳在1956》一文,将百花时期作为《人民文学》编者出现的秦兆阳置于问题中心,以史料为基石,通过讲述秦兆阳改革《人民文学》所取得的成绩及其在复杂政治变化中遭遇失败的始末,描绘了个体与时代的碰撞、扭转与驿动。该文在史料梳理、细节呈现与文学史视野上延续了论者一贯的风格,是个案研究的典范之作。吴俊的《批评史:国家文学和制度规范的视阈》一文立足“当代文学批评史”这一宏阔选题,在占有丰厚的一手批评材料的前提下,展开关于“国家文学特征”“当代文学运行机制”“组织制度与结构”等方面的讨论,深入而精准,对了解和研究当代文学批评宏观特征、批评史的生成均大有裨益。张洁宇的文章从刘雪苇的《论〈野草〉》出发,致力于呈现鲁迅精神及研究者“生命诗学”式研究之间的作用关系,对这种关系的考察蕴含着论者对当代文学研究精神气质与知识分子精神传承的思索与指认。

谢冕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卓有建树的批评家、学者,其所历、所见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学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本期“谢冕与中国当代文学”专栏聚焦于此,以谢冕个人回忆之文和张炯、吴思敬、孟繁华等人的文章,对谢冕其人其文进行了有温度和有情感的回顾。

“莫言研究”专辑以张志忠、丛新强、潘耕、谢腾飞四人的文章对莫言过往及当下的作品进行了不同维度、不同主题、不同层次的细部研究与深入解读。张志忠的文章围绕莫言不同时期描写到的“打铁”场景,把握其艺术审美特质。丛新强的文章解读了《四十一炮》中“肉”书写的表层意识与超越性的哲学思考、潘耕的文章着重分析了莫言创作的戏剧化特征,均有自己的个人化思考。

“作家作品研究”栏目中李建军对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田福军这一人物在古今中外对比中展开分析,显示了论者优秀的阅读视野与中正的品鉴能力。张学昕、于恬对阎连科《年月日》充满感性与理解的阅读阐释亦很见功力。

“最新文本”和“刘震云《一日三秋》研究专辑”栏目关注了《一日三秋》《长安》《有生》《珠峰海螺》等几部最新作品。马兵从作品中的笑话入手,析出文本中关于生命的悲喜体悟,以及叙事上对于民间和传统的复归。刘大先对《珠峰海螺》主人公形象的解读在英雄叙事的脉络中进行,使人物获得了清晰的形象史定位。

本期其他文章也都各有可圈可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