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困境突围后的崛起曙光 ——新世纪中国动画的创新与发展 
来源:文艺报 | 蚌非 李萌 星河  2021年11月26日08:50

《大闹天宫》电影海报

《姜子牙》预告海报

近年来,一批优秀的原创动画作品相继问世。随着这些作品在大银幕上大放异彩,同时在网络平台形成多元化、多态势的亚文化圈,真正的动画艺术缓缓走入公众视野,在大众层面上逐渐改变了“动画只是给小孩子看的”这一固有印象。2015年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因其9.56亿元的票房在社会上引发热议,此后几乎每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在票房和口碑等方面皆有不俗表现。与此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兴起的东风,动画网剧中也涌现出不少题材新颖、风格迥异的佳作。

中国原创商业动画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艰难突围之后,目前已逐渐进入一个稳健发展的时期,但在创作与表达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做一番盘点与梳理,在厘清脉络的同时,认真思考中国动画在发展中遭遇的困惑以及未来的努力方向。

回顾与创新实录

1、世纪回眸

中国动画发展已有百年历史。1922年万氏兄弟创作了第一部动画广告《舒振东华文打字机》。1941年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享誉海内外,是真正意义的开山之作,代表了中国动画初期的艺术水准,其影响甚至波及到日本动画之父手冢治虫。1949年后中国动画有了更为全面的发展,196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一度被誉为中国动画艺术的杰作与巅峰。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生产动画剧集,《黑猫警长》《葫芦娃》等故事伴随“70后”“80后”走过童年。但也正是从这时起,随着电视深入千家万户,仅靠中国出品的动画电影和剧集已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国外动画作品开始大量涌入。虽然20世纪90年代末的《宝莲灯》《小倩》(香港)一度填补了国内动画电影的空白,但蜂拥而入的外国动画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观众的欣赏与审美情趣。与此同时,国内动画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暂时都难以适应观众趣味的转变,未能在题材与类型创作上迅速转型,市场经营同样也举步维艰,整个动画业进入一个学习与借鉴国外作品的迷茫期。2006年,题材与技术全面模仿好莱坞的3D动画电影《魔比斯环》上映,上线10天,观众不足7万,票房极为惨淡。

残酷的现实让中国动画人意识到,单纯照搬与模仿好莱坞模式未必能获得中国观众的认可和青睐,必须打造具有独特风格、从形式到内容均属全新的作品,有识之士开始尝试着杀出一条血路。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网络的发展以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动画开始兴起,中国动画也逐步向多元化发展。究竟应该如何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动画作品?中国动画人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反复的探索过程。

2、对传统文化的汲取与重塑

2014年底动画电影《十万个冷笑话》的上映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这部影片改编自网络连载漫画,通过解构经典的国内外文学文本和动画作品,搭建起以各种“篡改”后的经典人物和故事为基础的、奇妙非凡且令人捧腹的所谓“十冷宇宙”。2015年1月,《十万个冷笑话》突破1亿元票房,这是中国首部票房破亿的非低龄向动画电影,动画亚文化“破圈”的态势初现端倪。2015年7月,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映,作品对“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的人性化处理极大地加强了观众的心理认同度,并由此引发全民热议,甚至出现了“奔走相告”“口口相传”式的广告效应。自此之后,改编经典神话传说的动画电影井喷式涌现,如《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等。中国动画业似乎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色,通过改编和重构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题材和经典文本,同时融入当下的价值观与美学精神,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内容。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三部电影皆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人们对孙悟空、白蛇、哪吒的形象十分熟悉,但三部作品对故事背景、情节、人物都进行了重大改编。它们都包含有热血、幻想、战斗的元素,但又各具特色——《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摒弃了孙悟空的经典“战神”形象,让他更像一个失意的中年人,不停地否定自己与世界;《白蛇:缘起》让经典爱情元素退居二线,着力打造白蛇勇敢坚韧的现代女性形象;《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改变了《封神演义》原本的核心矛盾,将外化矛盾转向内在,最终归结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嘶声呐喊。这些作品并没有简单机械地拘泥于传统文化,而是让每一名观众都能看到自己真实生活的影子。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故事文本的核心,主要集中于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某些现实的强烈关怀与对伦理诉求的善意表达,其主题往往侧重于歌颂真善美、批评假恶丑、讽刺贪吝愚蠢、嘲笑自私怠惰,并最后展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轮回以及美好的大团圆结局。但2017年上映的电影《大护法》却抛开了传统文本的惯性,大刀阔斧地对一个更为现实的人间予以直面描摹,在揭露人性中冷漠与丑恶的同时也掺入了抽象理性的哲学思考。《大护法》包含了热血、战斗、幻想、悬疑等元素,却未囿于其中,而是充分展示出创作者的个性,让个人思考在作品中处处浸透,所昭显出的独立性弥足珍贵。

与上述作品相比,2020年面世的《姜子牙》更像一个野心过于庞大的巨兽,它搭建起一个宏大的神话世界,却因为人物的单薄几近塌陷。该片同样包含了热血、战斗、幻想、悬疑等元素,却或多或少地被这些要素所捆绑,以至于有些束手束脚。制作者让姜子牙等人去寻求真相,但真相却没有突破“悬念”本身的层级;制作者让姜子牙展现“神性”,却没有给他回归“人性”的机会。不过《姜子牙》的意义也许不在于此,对观众来说它可能是一个稍显空泛的故事,但就构建“封神宇宙”而言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开端——所谓“封神宇宙”对标漫威的系列电影,意即要改编制作出一系列具有《封神演义》角色和题材的相关电影。也就是说,《姜子牙》为后续故事留下了巨大的叙事空间,为无数神话人物的粉墨登场提供了充分的舞台。

当然,在上述动画作品中,也蕴含有梦想、冒险、成长、亲情、友情、爱情等其他元素。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对江流儿出于道义的相助,自己又在江流儿的帮助下完成了自我救赎;《白蛇:缘起》中有可歌可泣的爱情,也有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坚守;《姜子牙》中姜子牙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以救助天下苍生为己任;《罗小黑战记》中人与妖能否和谐共处的话题被一再提及,引发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思索。影片中的人物扶危济困、有侠义风范,心怀苍生、有仁义胸怀,既体现出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哲学思考,也充分表达出整个人类普适共通的文化理念。与此同时,某些动画作品也直指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2016年的电影《小门神》指出了当下人们的信仰缺失问题,《年兽大作战》展示了留守儿童的极端困境,《哪吒之魔童降世》体现出当下家庭生活中诸如孩子缺少陪伴、两代人之间缺乏沟通、孩子犯错家长只会责备与体罚等一系列问题,《大护法》更是尖锐地隐喻了当下某些人缺乏思考、冷漠自私和人云亦云的精神状态。在上述动画作品中,创作者通过融入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讲述了这些故事。

3、精雕细琢的细节

如果说20世纪的中国动画大量取材于水墨、剪纸、皮影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那么新世纪的中国动画则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将目光投向更深层次的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

除去前述的概括型分析,这些动画作品在传达精神内核时,还通过大量符号细节来展现中国元素。中国元素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包括自然符号、一般文化符号以及其中相对比较特别的非物质文化符号等等,它们在作品中恰到好处地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特色,展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独特韵味。

一般来说,这些动画作品在特定设计之外鲜少出现极具标识性的自然符号,但在“文化符号”与“非物质文化符号”上却都不遗余力,这一特征无论在院线电影还是网剧中都有充分体现。《白蛇:缘起》中的西湖、《大理寺日志》中近乎还原的古代洛阳城、《大鱼海棠》中的客家古楼和风雨桥、《一人之下》中的龙虎山、《全职高手》远景画面中的雷峰塔造型建筑全都特色鲜明,颇具中国特色的江南园林、琉璃瓦木结构宫廷建筑同样俯拾皆是,至于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紫禁城、东方明珠电视塔、维多利亚港夜景等地标性场景更是被频繁使用。在人物造型和器具方面,《大理寺日志》对细节的考究堪称典范,大量还原了唐代官员的袍衫、各具民族特色的服饰以及各种头巾、盘鬓、妆容乃至茶器、乐器、武器等日常用具。中国的非物质文化符号也频繁出现于动画作品当中,诸如各地传统的风俗节日、戏曲、古琴等,此外还出现了一些使用地方方言的作品,比如《一人之下》中大量穿插各地方言,连片头片尾曲都用地方小调演唱,而《伍六七》则大量使用粤语,《金光御九界》系列布袋戏则全部使用闽南语演出。

上述极具东方美感的文化符号是中国动画作品的重要元素,也是区别于国外动画作品的重要标识。在美国、日本的一些经典动画作品中,不乏对中国文化符号的撷取和采纳,但由于只停留于形式化的表面,最终还是难以准确地诠释其真正的精神内核。

新时代动画艺术的多元呈现

1、动画网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如今的观众已养成随时打开电脑或手机收看剧集的新型观赏习惯。网速大幅提升和时间相对自由为动画网剧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相比之下,原来的职业动画人面临资金压力、紧迫的工业化制作周期以及复兴中国动画的重任,这些都让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带有些许沉重而悲壮的色彩。而在网络平台上,相对独立的动画人有着更加轻松自由的创作条件和创作环境,使得网络网剧在题材和形式上也展现出更多的可能性。

相较于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其他题材的作品在大银幕上并不多见,但在动画网剧中却十分丰富。既有具有强烈都市生活气息的《非人哉》《汉化日记》,也有反映校园题材的《我为歌狂》《快把我哥带走》,还有武侠题材的《风雨廊桥》《少年歌行》《少年锦衣卫》等,更有历史题材的《秦时明月》《如果历史是一群喵》,以及喜剧题材的《十万个冷笑话》、恋爱题材的《狐妖小红娘》、悬疑题材的《大理寺日志》等。当然,这些作品的题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交融,内容与形式也都十分灵活。比如《汉化日记》中虽有不少神话人物,但反映的却是当代青年的都市日常,让观众极具代入感;《狐妖小红娘》取材于中国古典神话,却又融入了幻想、喜剧、恋爱、打斗等元素,剧情饱满,跌宕起伏;《秦时明月》虽系历史题材,却融合进诸多幻想性的艺术加工;《十万个冷笑话》系列更是集各种题材于一体的大杂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理寺日志》。原作者对唐代文化颇感兴趣,其网络连载同名漫画虽然以画风略显潦草的条漫形式出现,但精彩的悬疑剧情、角色清晰的人物性格和颇为严谨的唐代考据令这部作品圈粉无数。2020年《大理寺日志》由行业内颇具经验的“好传动画”公司制作为动画网剧,大理寺少卿李饼的形象终于在粉丝的期待下活动了起来。

由上述例证中可以看出,动画网剧在题材选取方面显然更为灵活。网剧毕竟与院线电影不同,在选题与制作方面拥有更大的自由度,环境也相对宽松,同时相对于动画电影而言成本极低,无需成百上千人的制作团队。而没有票房压力这一点,又让很多动画网剧从问世之初就呈现出一种先锋状态,这种先锋既是题材上的,也是形式上的,甚至是文化内涵上的。

无论是早期《泡芙小姐》中表现的白领女性的心理活动,还是看不惯各种社会恶习的《禽兽超人》,这些动画网剧在比比皆是的传统神话中显得标新立异,独辟蹊径。《禽兽超人》中的主人公否否,本着负负得正、以暴制暴、终将会为社会争得公平与正义的美好愿景,在小镇上演绎出一个又一个貌似搞笑实则对社会现实充满讽刺的故事。而《刺客伍六七》则借平凡的刺客阿柒所执行的一个个任务,引领观众品味人生百态。不可否认的是,某些主题之所以不曾出现在影院动画当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作方不愿以高成本进行票房试错。但这种担忧在动画网剧中却不存在,因而这些主题在类似于《刺客伍六七》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充分展现。

尽管题材多变,但不少动画网剧在主题的基础层面还是选择了依托或部分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反映的大多为寻根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或者借此引申后探讨当下社会的人文关怀。当然相对于院线电影,网剧的改编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包括对经典人物和故事的全面颠覆,并在故事内核上选取能唤起观众共鸣的表达形式,体现出当代社会的价值理念。

2、短视频动画

当传统动画人刚刚把关注的眼光投向动画网剧时,有些作者已携带着他们的新艺术形式走得更远。相比于网剧的制作与传播,短视频平台更是一个全新的战场。平均时长90秒、以智能手机为主要载体、以各种短视频平台为主流播放平台,短视频动画近年来正逐渐受到动画业内的强烈关注。

不妨类比一下短视频动画与早年的flash,二者有所相似但又有很大不同。当年人们在电脑屏幕前尚可为flash短片驻留3分钟,但如今在手机上就只有30秒的碎片时间了。残酷地说,20秒还无法吸引人的短视频就会被人抛弃。因而在吸引人碎片化注意力的思路上短视频已与传统的flash全然不同,此外flash也不可能做到随时更新。

习惯于传统动画电影和剧集的创作者,往往会对短视频的低质量不屑一顾,也难以适应短视频迅捷的节奏和全新的创作方法。然而,在似乎没有任何门槛、人人皆为创作者的短视频领域,诸如《一禅小和尚》《我是不白吃》这类短视频动画IP大号,还是凭借着其快速转型与适应能力在短时间内收获了千万量级的粉丝,成功地在这一全新领域立足圈粉。

《一禅小和尚》以原有的剧集和公众号为基础,在转向短视频平台时将剧集片段重新剪辑,再配以为平台定制的文案,对标当代青年成长中的情感以及遭遇到的无数问题,给他们以短暂的、哪怕仅有90秒的休憩和治愈,大大满足了这部分群体的需求。《我是不白吃》则是“重力聿画”公司的原创短视频动画IP,在开发了原创美食动画网剧《食神魂》后,“重力聿画”于2019年进入短视频领域,将美食以动画的形式天马行空而又轻松自如地科普出来。目前,《我是不白吃》的全网粉丝高达4000万,已迅速在短视频平台站稳脚跟。在发布了第一条视频后3个月,《我是不白吃》制作了与品牌合作的带货视频,成功实现了快速的商业变现。

与动画电影和网剧相比,短视频动画看似缺乏艺术性,但毕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商业动画是十分残酷的战场,而传统的电影和网剧转化率低、投入大、风险高。从这个意义上讲,短视频动画已经为创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商业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各短视频平台的不同算法,同样的短视频在不同的平台获得的排名与收益不尽相同。所以很多短视频制作者甚至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使得平台的算法规则开始反作用于人们的创作与欣赏习惯,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热潮中的冷静反思

在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冷静而清醒地看到不足,尤其要辩证地看待近年来在动画领域稍显密集的基于形式的民族化现象。

1、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取得商业和社会认可之后曾被引进到美国,但在非华裔群体中却反响平平,甚至有观众对基本剧情有所质疑,表示难以理解。这或许是因为他们不像中国观众那样对《西游记》的知识背景有所了解,也不了解孙悟空等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事实上在不具备相关文化背景的美国观众眼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更像一个背景模糊、剧情散乱、依靠包袱笑点和情感烘托支撑起来的故事,前因后果与人物关系并不十分明确。这一反馈信息让人不禁深思——《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究竟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还是万众期待“原创成功”下的“成功”?换言之,这种成功是否是以对观众文化积淀的默认为前提的呢?

有人曾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20世纪60年代的《大闹天宫》相比,同样改编自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同样以天生具有反抗精神的孙悟空为主角,同样是口碑上乘的动画电影。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作为“中国学派”的代表作品之一,《大闹天宫》体现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代动画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当年美影厂厂长特伟发誓要做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这才有了《小蝌蚪找妈妈》《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于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成为“中国学派”的有力宣言,自此中国的民族化旗帜飘扬于世界动画之林。

然而不要忘记,这一宣言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当时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文化艺术创作以模仿苏联的形式风格为主,“没有属于中国自己艺术特色的动画片”虽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但还是成为压在美影厂动画人心头的一块巨石。但同样是在那个年代,动画导演阿达也有过另外一种阐述:“好的美术电影应该是世界的,中国人能看,外国人也能看”。重读此言,发人深思。

由此说来,这恐怕意味着《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并不算是国产动画特别合格的一份答卷。文化输出应该以作品的剧情合理、逻辑紧凑、制作精良为基准,优秀的文艺作品自然会带有民族创作者的烙印,但更应该为整个世界范畴的受众所接受,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代言,才能充分体现出我们的文化自信。

2、锐意拓展形式与题材

近年来,中国动画人应向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老一辈艺术家学习的呼声不绝于耳。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学习?每当大家提到中国学派时,由于其对动画民族化的刻意强调,且民族化往往又与传统文化相挂钩,所以对中国学派的回望被简化成对民族化和传统文化的学习。仅止于此的话,无疑是一种肤浅而机械的形式上的学习。

当年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什么会在中国动画一蹶不振的情况下锐意进取并创作出令全世界称道的优秀作品?提倡民族化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学习国外最先进动画制作技法并将中国故事和角色融入其中的做法,也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而且在当年那些动画作品中,除《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之外,也不乏《超级肥皂》《新装的门铃》这类表现当代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深刻作品,并非所有作品全都浸润于民族化与传统文化当中。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动画市场情况又有了很大不同,观众口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一代观众在视听文化背景中长大,早已习惯了快节奏的叙事和视听方式。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昔日经典固然具备十足的艺术性,但其形式似已不再适合于现代观众,所以民族文化虽是动画选题的无尽宝库,中国学派风格也是高山仰止的典范,但立足现实的当下故事和人物或许才是真正打动观众的关键所在。事实上前述所列某些成功的神话题材作品,很多也是借传统文化之“皮”演绎当代社会之“实”,同样有力地阐明了这一道理。

3、警惕同质化危机

由于民族化导致的相似题材泛滥与跟风创作,也是值得我们警醒的问题,需要认真研讨其中的优劣利弊。“优”与“利”之处在于,与经常被拿来进行比对的“漫威宇宙”相似,这种高密集度的群体式轰炸将有助于中国动画在国际上以“封神宇宙”的姿态集体亮相。但其“劣”与“弊”也极其明显,同质化题材肆意泛滥。近几年来哪吒的形象频繁出现在大银幕上(直追昔日文学艺术中的孙悟空形象),观众已对这种密集程度产生了轻微反感,这自然是对创作者应该及时寻觅多元化新题材的提醒与警示。

事实上,自《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算起,每年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都以神话传说为题材,这一题材的膨胀显然挤压了校园、历史、武侠、喜剧、恋爱、日常生活等题材作品的存在空间。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直到2021年我们依然只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哪吒等形象,而不是更加新鲜与更富想象力的人物。

尽管每上映一部引发热议的动画电影,就会有人高呼“国创崛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观众为一两部作品贡献票房与话题,并不意味着一个行业的欣欣向荣,甚至可能会遮掩其他作品的光芒,夺走其他作品本应受到的关注。真正的春天从来就不是一枝独秀,而应该是百花争艳、春色满园。

值得庆幸的是,动画网剧为原创动画提供了更多的故事样本。虽然改编作品依然远多于原创,但制作公司已在不停地探索与尝试,寻求更为多元的表达,其中不乏令人惊艳的佳作,只是目前尚未产生足够的影响。

尽管征途中有着这样那样的曲折与坎坷,中国动画依旧拥有一段值得自豪的恢弘历史,“中国学派”的荣光至今被人景仰,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水墨画为主的中国动画风格依然广受赞誉。如今,在经过20年的低迷期后,中国动画已逐步探索出自己的创作道路。

毋庸置疑,今天的中国动画仍在路上。不论是作品本身、制作团队还是整个产业链甚至市场大环境,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远未达到至臻成熟的地步。中国动画离真正的崛起也许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这绝不会消磨和折损我们的坚强信心。市场永远有耐心等待优秀作品,而在当下传播媒介极为便利的情况下,真正的佳作也不会默默无闻、深闺难识。我们坚信,中国动画不会也不应缺少优秀的题材、优秀的内容以及优秀的制作人员,更不会缺少愿为优秀作品买单和摇旗呐喊的观众。每个人都在期待中国动画出现更多值得称道的作品,有跌宕起伏的内容,有流畅炫目的画面,有立体多变的人物,有精致灵活的运镜和剪辑,自然还有我们熟谙的中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