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福建文学》2021年第11期|陈元武:日常
来源:《福建文学》2021年第11期 | 陈元武  2021年11月25日08:06

朋友A是我的茶友,一年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一起喝茶、泡茶,谈论与茶有关的事情。茶是岩茶,岩茶是乌龙茶中的一种,条索比较简单粗糙,简直有些原始的意味。这与铁观音大不相同,后者通常精心揉捻成颗粒状,像一枚枚精致的墨绿色的符号。岩茶保持着简单揉捻的印记,它像蜷曲的蝌蚪,干成暗褐色的茶叶,随意呈现出一种无意绪的禅的形态,所谓无定相、无定形、无定色。它或许有一定的相,只是相差太过悬殊,不好归之于一类吧。岩茶经过多次烘焙,最后成了入定的老僧般,几乎是玄色的样子,着一些粉白,茶师称之为岩粉。这其实不算是岩粉,是一种茶的凝聚物,像多糖类,遇水即化,化为无限的芳香和韵味,在茶汤表面形成一层类似氤氲的气象。民间的茶依旧在行走着,茶水在各种杯盏里晃动、喧哗、归于寂静,在舌底与唇间回味着,像老枞水仙这一类茶。饕餮客喜欢老枞水仙的理由多样,其中一样就是它沉稳如中老年人,不愠不火,不恣不纵,永远是那种朴实的木质气息——像陈年木板上散发出的气息,说不上是何种香,但总能够让人一直沉浸于这种滋味中。水过七巡,茶汤渐淡,那类似竹叶的味道永远都在,甚至在泡后茶余,再煮水,汤色依旧红酽浓鲜,那就是岩茶最好的一种相。茶人多是沉稳低调,他们在武夷山的丹霞丛间时隐时现,像那些山场,偶尔可见片爪,却总难窥全貌。武夷山的味道就是如此:青灰色的山岩上,偶尔露出一片暗红色的岩质,布满了水渍、尘埃、苔藓和时光印记,偶尔有一些碎石杂竹点缀其间,岩柯互蔽,却总是稀松和艰难。山上很少有积壤,山谷间有一些风化的碎石壤,也算不得是什么肥土,与沙砾无异,茶树却喜欢这样的碎石壤。这或许就是日常生活的样子,像我和A,平常也没有多少奇趣雅癖,偶尔谈茶论道,多是与世间有关的事情。在鼓山间,风云气象,总带着些天上才有的境界,在岩台上烹一壶泉水,也甚是赏心乐事。那山险峻如与天接,危乎险哉,孤岩突兀于陡崖之畔。从一条细长的石磴道上来,已经进入山顶的流云层了。往山下看,福州城历历在目,却是那么的缥缈虚幻,车如蚁、道如线。山下的人看我们,也如微尘芥子般,甚至是不可见不可睹。平台上空无一物,我们就这么坐着,静看泉水在壶中从静到动,从止到沸,那过程,如人生的某些情形。然水沸后,即复归于止境,冲入杯盏中,发出一声沉闷的“噗”,茶叶在杯中旋转,载浮载沉,渐渐散开,从蜷曲到平展舒张,在沸水里复活了般。同时,茶的汤色如夕阳的红光般渐溢出,缕缕不绝,那种茶气在杯里氤氲着,挥之不去。茶的香气渐起,随着茶入喉咙间,各种滋味感觉齐来,肉桂的桂皮辛辣鲜香,茶气冲顶,感觉脑门上一阵热,似乎天关冲窍而开。卢仝说那是仙灵之气,七碗喝不得,翼下生风,几欲飞升,大概形容的就是茶后的迷幻和沉醉感。额头上已经津汗涔涔,有的人后背竟然湿透了。奇兰的香更像是一种非凡间的韵味,这种茶的香气独特,竟然需要在沸水里才会呈现那种沁人心脾的香气,而闻之于杯盏,却并不是那种迷人的香气,只在口舌间传递,是水里的一种香气,不可名、不可说,然过舌不忘。

前些年在邵武工作时,孤独感如影随形。幸好,工厂隔壁就是茅岗茶厂,这是一个国有农场的茶厂,当然,现在属于私人性质。我的茶友老刘和老向是原茶厂职工,当年,在这垦荒种茶,采茶制茶,一年四季里如茶般人生。一转眼就老了,住在工厂背后的排屋里。那是过去的职工宿舍,后来虽然经扩建拼宽,仍总归是排厝的情形:低矮、简陋,各种花草,种在破瓦瓮里,凌乱无序。老刘孤身一人,孩子四散各地,老伴前些年去世了,他只好自己料理生活。屋前屋后都是空地,种着各种菜豆棚架。邻居是一对夫妇,也是原农场职工,在路边种着红薯、菜豆和瓜果,夫妇俩起早贪黑,忙得不亦乐乎。老刘像没事人似的,有时候,也帮他们浇水除草,但他自己从不垦荒种菜。他说,老了就休息休息,这黄土快埋到脖子了,没必要那么折腾,菜豆价贱,卖不了几个钱,还累得没白没黑的,不值当。

老刘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农场的,那时候还是小伙子,人长得帅,个子又高,农场部的师会计女儿就看上他了。小师是从北方大城市里来的姑娘,一朵花似的,老刘是农民出身,字虽然认识几个,比起她来,那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老刘因此狠下心来识字,几年后竟然能够读懂她送过来的情诗。后来,他俩结婚生子,两男三女,现在都天各一方过着日子。师大姐前些年病逝,老刘也仿佛生了一场大病,恩爱夫妻竟然没有白头到老。老刘渐渐想开了,人哪,这跟坐车似的,有先到站和后到站,总归是要下车的。她先下了车,撇下他一个人继续坐下去,终点站在何处?未可知。于是,日子继续过着,他一个人,简单而不草率,过去做饭洗衣服料理家务全是老伴一个人,他跟闲人似的,只出去跟人下棋聊天打牌,到饭点了才回来。现在,按他说的,是套在磨盘上的驴子,不走也得走,沿着一个固定的中心点转悠,将日子一点点走细走匀,他自己活成了闹钟上的时针。早晨,得烧水做饭,吃过早餐了,出去逛一下菜市场,回来就近晌午了,继续准备午饭,午饭过后,小憩片刻,日头就转西了。起来,脑子里一片空白,继续做下午的事情。冬天昼短夜长,一些事情只好留着等天黑了再去做,聊天、甩牌、下棋。冬天晚上冷,没有谁愿意大黑天等他去聊天下棋甩牌,等他到那儿,早空无一人,地上趴着一只狗,正巴巴儿望着他,看他手里是否带来好吃的。老刘只好转回来,继续看他的电视。房间里关着灯,电视屏幕上的闪光忽明忽暗,照着他一脸的茫然。看着看着,就犯困了,于是打水烫脚,洗脸刷牙准备睡觉。我也就黄昏时分能够碰到他。冬天的黄昏,天地苍茫间,一棵老柿树光秃着枝丫,在院子里撑着一片天地。树上挂着几枚柿子,将落未落,鸟儿竟然错失了这样的美味。地上的灯光照在树上,昏暗间,仿佛是一些诗句挂在树上。

走在茅岗村道上,昏黄的天地间,隐约看到远处的山,像起伏的屏障向远处延伸,山上的细节不可尽睹。天空渐渐亮了起来,星星越来越多,在黑成蓝玻璃般的天幕上一闪一闪。北斗的斗柄沿着东西南北转一圈,一年就过去了,冬天的北斗沉到了地底下,看不太清楚它的位置,文昌星像一枚弯弯的发卡,扣在北斗的上方。老刘说,你是那上边的人,一肚子墨水。老向身体微胖,外八字脚,敞开着衣襟,像汉钟离似的走路。老向是本地人,好酒,茶不太喜欢。他跟老刘是原先一个班组的同事,小老刘七岁,看上去,比老刘还显岁数。短髭邋遢,像个不太讲究的人。老刘外向话多,老向话少脾气急,两人性格互补。老刘说,那片山原来是他们班组的,那时候,长着齐人高的茅草,野猪藏在茅草间,上那里种树是危险的活。原先号召种马尾松,班上有三男四女,女的干不了刨坑扛树的活,也就是辅助着浇水劈草,那草长得像灌木,草根盘踞,一片茅草往往是连在一起的一大家族,砍了这边,那边又冒芽长出。根底是长长的鞭条,像竹子,刨干净这些根,是费力气的活。根扎到地底下数尺深,一点点刨干净,再种上马尾松苗,培上土,踩结实。树成林后,茅草渐渐就势弱了,再长出来,也不成气候。老刘、老向和另一个学生娃是主力,刨根刨得精疲力竭。那个学生娃是顺昌人,家庭成分不好,自己要求来农场当工人,干活特别卖力气。老刘老向都觉得这孩子踏实,正准备给他申请先进呢,出事情了。那年夏天,暴雨成灾。有天上山抢收夏豆,山洪来了,他正挑着一担豆荚过溪,水突然涌过来,来不及跑上岸,一转眼就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了。两天后,在溪下游十几里地的河滩上发现了他的遗体,手里紧攥着那担豆荚,胸腹却血淋淋地敞开了,野猪将他的内脏啃吃精光,那情形太惨了。老刘说到他,眼眶就红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抽着鼻翼,唏嘘不已。走到去廖家排的旧道旁,老刘指着一块荒茔说,他就埋在那里了。那些荒茔已经被草掩住,只露着几块残破的水泥墓碑。老刘说,他也姓刘,死的那年才十七岁,要活到现在,比老向还小几岁。

茅岗茶厂是后来建的,生产专供出口的岩茶和红茶。老刘改到茶叶组上班,于是成了茶厂的一员,老向跟着他也来到了茶厂。种茶和制茶是两拨人,老刘他们先是学种茶,后来才跟师傅制茶。那时候没有捻茶机,也没有摇青机和筛青机,更没有烘焙设备,一切全是传统的手工制作:茶青采回来,先晾在仓库外的空地上萎凋,待叶片萎软,收进来,先过筛,筛青、摇青是同步进行,让叶子互相碰撞,同时筛去异物和残叶碎末。摇青后的茶叶,进一步萎凋,到极萎状态,开始揉捻。揉捻是力气活,茶叶团成一团,像揉面似的,先轻后重,双臂左右上下,双掌如天地乾坤,茶叶在掌间挤压摩擦,逐渐呈现软沤状态。经过揉捻,茶叶里的水分和茶多酚、单宁纷纷析出,与空气接触,产生特殊的香气和韵味。揉捻全靠经验,师傅一看茶青的沤软形态,闻闻香气,攥一攥其透汁度,就知道是否揉捻到位。再裹上细纱布,让经过揉捻的茶青冷却并继续发酵,直到叶色转灰转褐红,就要进入烘房烘焙,茶放在竹制的烘斗里,底下是炭火盆,暗火炙,岩茶要九焙九炙。烘焙的当儿,制茶师需要不停地翻茶,让茶青受热均匀,茶青渐渐变成了暗褐色的样子,像蝌蚪状。烘茶是制茶的关键步骤。翻茶不及时不均匀,茶就变质了,烘焦了,茶就报废了。要待茶气渐渐扩散,水分渐渐蒸发,茶青在烘焙过程中不断变化着,香气受热激发,烘房里是迷人的茶香。这只是制茶的第一步骤,后续还需要复焙数次,茶质才会稳定下来,再封装成品。烘焙茶青像熬着一段日子,那日子特别细长难熬。老刘说,那真是看着手表在干活,马虎不得。老刘说,师傅不看手表,点香头看,香烧多长,翻一次茶青,还有,火候靠手摸茶青感觉,烫手到几成,算是好的,各种茶火候都不一样。奇兰,火力稍轻,肉桂中火,老枞水仙要足火。老枞水仙是大叶茶品种,茶青稍老些,韵味就大不一样,需要的火力也不同于其他的茶。老枞水仙烘焙过后,如洗净春色的素颜,老态横陈,枯槁、沉稳如岩石,稍脆硬,叶面有粉霜状物,叶色暗绛紫色到黑褐色。奇兰则是稍经火的少妇,成熟有态、风姿绰约,自然其芳香浓烈,只是不耐泡,三泡即无味了。肉桂是中年妇人,老辣而风韵犹存,性格也放得开,像桂皮似的辛辣鲜香,香气霸道而浓郁,茶汤酽红味永。老刘说的制茶之道,似乎更像是几种不同的生活模式。像奇兰那样的温柔轻婉,是适合多数人喝的,肉桂则是需要一种霸气支撑,给人一种王霸天下的感觉,老枞水仙则是人生灿烂辉煌过后的宁静和从容,看破而心不破,持一颗平常心,持之久,不甚芳香,也不甚浓烈,总是淡淡的,似一杯真水,各人各品,各有不同。老刘说,他喜欢老枞水仙,老向则喜欢肉桂。茶如性格,各人有不同的人生滋味。淡而隽永,是否也是一种极好的人生模式?

茶厂外原先是农场的茶园,现在被各村收回做了耕地。茶厂只收外地来的茶青。青灰色的围墙外,是随意生长的树,酸枣树、枫杨、无患子树、乌桕和青冈栎、山毛榉。沿官家岭村道一直走下去,就是沿溪岸广阔的田地和村庄。5月末的时候,晨昏旷野上响着杜鹃鸟的啼鸣,声音凄怆执着。老刘最怕听杜鹃的叫声,夜里叫得凄惨,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年岁大了,睡眠本来就浅,一醒过来,就再难睡着了。那夜如溪水般漫长,窗外,风吹着树,树响阵阵,如潮水澎湃。竹林里的风声像吹着口哨,他想起那个死于非命的学生娃,似乎,那张因为劳动而涨红的脸特别鲜艳,像树上的果子似的。那些日子,多么难啊。似乎又有了雨声,雨声喧豗着,奔逐着,从一片树林到另一片树林,从一方屋瓦到另一方屋瓦。雨如蚕食桑叶,那是细雨,急雨如箭。有时候,望着白花花的雨砸在地上,天地间混沌一片,茫无际涯。雨声敲着窗扉,像一声声问询。雨打在树叶上,像是无由头的音乐,凌乱却持续。雨从屋瓦间走过,是万千弹跳着的音符,无数的撞击,响成一片,却是实在的音乐,流水无弦,风是妙手。瓦屋里再无宁静,纷乱四起,几欲夺人心魄。春天的炸雷,夏天的豪雨,秋天的缠绵细雨,各有曼妙节奏。春天像交响曲,夏天像奏鸣曲,秋天则是无调性的音乐了,像古琴曲。日常的生活就是这样,说不出哪天有惊喜,也说不出哪天有异常的悲伤。日复一日,像这节气,像这四季,走着走着,我们就老了,鬓已星星也。

我在邵武待了七年,不算长也不算短。宿舍窗户对着老刘住的集体宿舍,那排厝离得不远,只隔着一条马路。他院子里的那棵树,突兀而高耸,在我无意识的望远间成为一道风景。院子外还有几棵苦楝树,到冬天的时候,光秃秃的,只剩下枝丫了,那样子挺好看。寻常日子里,有鸟在树上欢叫,日头从东往西走一趟,一天就过去了,日复一日。冬天到春天,柿子树和苦楝树次第抽出嫩芽来,渐渐舒展,嫩绿一片,新鲜而动人。渐渐地,柿子开花结果了,柿子花并不起眼,隐于枝叶间,白色,四瓣,花落果出。新柿子是青绿色的,细小,依旧隐伏于枝叶间。苦楝树则稍晚些放花,夏天的时候,山上鹧鸪声声,苦楝花开得蓝幽幽的,像悲伤的音符,也不知道为何悲伤,在阳光底下,蓝成梦幻般。那花细碎,香气也细碎。苦楝子像葡萄般,一串串,繁密如星星,秋后依然挂在树梢,渐黄熟,像余甘子。鸟来收这些果实,像辛勤的庄稼人。直到我离开的那天,我才发现,我在这样的轮回里竟然毫无收获,或者,身体里也有像树一样的年轮,只是,这年轮隐匿于肉身的深处,无从名状,无从计较。日常是颓废的,甚至是多余的,日子却不管这些,日头一天天地从东往西走着,一年四季如此,春夏秋冬。我可能不会像老刘那样,成为这片土地的一部分,但我总是日子结出来的一枚废果,无论到哪里,我都是这样的,日子在身上消逝了,岁月再也找不回来。细细数着鬓边的白发,突然发现,脸上的皱纹也渐渐多了,忘性也渐大,有时候说过的一句话,转瞬间就忘了。不知从何开始,也不知从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