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中国精神走进更多孩子的心里 ——新时代的少儿主题出版暨“中国女孩”系列创作研讨会线上召开
来源:文艺报 | 教鹤然  2021年11月17日07:42

儿童文学肩负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责任,新时代的少儿主题出版需要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时代精品,切实关注当下的社会问题,帮助孩子们解决他们在成长中的困惑和难题。新蕾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女孩”系列作品,以盛唐到现代的十二个历史时期为背景,每个时期以一位普通女孩为缩影,分别讲述了关于执著追梦、温情救友、苦学技艺、勇挑重担、抗日救国、守护亲情、坚守文化、扶贫扶智等内容的成长故事,勾勒出自古传承至今的中华传统美德,塑造了中国女性爱国守信、独立自强、敏而好学、勇敢坚毅的立体形象,是新时代少儿主题出版的有益探索与有效尝试。

近日,由新蕾出版社主办的“新时代的少儿主题出版暨‘中国女孩’系列创作研讨会”在线上召开,王泉根、马光复、徐德霞、简平、李学斌、萧萍、徐宝峰、葛竞等专家学者,以及“中国女孩”系列主编李东华、顾问蒙曼,作者秦文君、黄蓓佳、韩静慧、余雷、周晴、李秋沅、王勇英、冯与蓝、吴新星、戴萦袅、慈琪、高源等现场连线,畅谈对儿童文学创作以及主题出版的探索与思考。会议由新蕾出版社副总编辑焦娅楠主持。

新蕾出版社社长马玉秀回顾了“中国女孩”系列图书,经过选题探讨、故事框架、组织创作、编辑出版直至项目落地的过程,她指出,将儿童文学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能够让儿童文学作品具有更加深沉的人文底蕴,富有思想深度和可读性。

时代历史与主题出版相结合

儿童文学应该是及时跟进当下生活的一种叙事性文学作品,而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仍存在文体特质薄弱的问题。王泉根认为,“中国女孩”系列图书是一套有故事、有形象、有思想,尤其适合少儿的文学读物,在主题出版文学表达方面,都做出了有效探索。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报告文学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和较好的舆论效果,在当下的变革时代中,少儿主题出版尤其需要加强报告文学的创作,结合社会生态和城市发展的多元主题,创作出既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又能够培养兴趣能力的叙事性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的主题出版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是教条和命令,而是一个作家对时代的感悟。徐德霞认为,“中国女孩”系列丛书既有迎合主题出版的大格局,也有鲜明的儿童意识、市场意识。作品紧扣中国的大时代,在对中国历史认真梳理的基础上,既观照历史,又立足当下,在纵横两个方向上试图用文学的笔触勾画出中国女孩独有的精神气质。谈及儿童文学主题出版的未来走向,她表示,应该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宏大主题,同时也应该保证作品的儿童特质和艺术性。

李学斌谈到,主题出版是一种社会价值导向,文学创作是审美价值导向,两者需要有机结合。“中国女孩”书系中的《红豆》《何处春江无月明》等作品是属于历史维度当中的城市童年和边界童年的表达,还原历史的儿童文学写作具有较大难度。他特别指出,历史语境下的童年叙事相较于现实立场上的童年表达,其难度主要在于把握四层关系,一是虚拟故事和历史真实的关系,二是个体成长和文化语境的关系,三是童年生活和成人世界的关系,四是历史童年与现实童年的关系。

儿童文学具有引导孩子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有厚度、有深度、有能量的作品会给予孩子们的成长非常重要的滋养。葛竞谈到,“中国女孩”以一种穿越时间、空间矩阵的群体形象,为孩子们呈现出人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能在情感和文化的层面在孩子们的心中刻下印记。黄蓓佳认为,儿童文学作家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向孩子们解释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引领他们去回顾本民族的历史,去想象他们应该拥有的未来,去教他们如何面对自己成长的过程,这是文学的责任。

少女题材与文化传承的启示

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需要从人民生活,特别是从孩子点点滴滴抓起,儿童文学作品是让少年儿童理解中华文化、体会民族精神的重要媒介。马光复指出,“中国女孩”小说系列在怎样用文学来传承中华文化的探索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今后儿童文学的实践提供了经验,开拓了新的创作领域和途径。

中国正在加强文化建设,强调文化自信,呼吁讲好中国故事。徐宝峰提出,“中国女孩”书系真实、立体、具象地展现了中国女孩在不同时代环境下的成长状态,把中国女孩和中国女性的故事讲好,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高源认为,“中国女孩”书系以文学为媒介,以故事为载体,通过展现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等情况,展示国家形象和时代风貌,潜移默化地实现了跨文化传播与交流。

从写作者的角度出发,萧萍谈到“中国女孩”系列丛书精神内核中的“变”与“不变”,“变”的是时光流转中不同代际的女性迥异的成长境遇,始终不变的是女孩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的不懈追寻。这种“变”与“不变”折射出中国女性个体成长的精神史,构筑了女性文化传承的心灵符码。周晴则表示,丛书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化视野和教育背景,需要写作者的结构、语言和情感投入,让现在的孩子看到未来社会的复杂和纯净。

简平认为,书系直接冠以“中国女孩”的标签,立足为中国女孩塑像,也就推动了作家在儿童文学写作上的自觉追求和突破。首先,在题材上,作品讲述的是女孩故事,皆是她们特有的生活背景、生活状态和生活逻辑。其次,作者使用的是女孩视角,通过女孩的眼光来注视世界,传达出她们对过往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第三,使用贴合女孩性别特征的叙述语言,文笔更加柔美、细腻和精致。

在少儿主题图书出版方面,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儿童文学写作者、研究者和出版界从业者需要群策群力、协同并进,让中国精神插上文学的翅膀,飞往每一个角落,走进更多孩子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