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从无迹到永恒:观“迹——雷波油画展”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艳敏  2021年11月12日08:56
关键词:雷波

打渔的,理发的,练摊的,卖肉的,旁观的,无事闲聊的……繁华的世间,他为何选择了如此的角度呢?面对升任画院院长的良机,他为何坚辞而去,跑到家乡广西隐居三年,在这些无名小卒面前驻足流连呢?看惯了雅致流利,雷波的油画给人“跳出来”的“不一样”的感觉。

他画中的人物面目模糊,不好辨认,如身边的芸芸众生,在经历了岁月的冲刷之后,即将遁入时间的深处,用不了多久,即被时间永久地覆盖而不留痕迹,消融在无声的混沌之中……

画中的人物背靠着我们,我们看不清他们的面目、表情,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看什么,围观什么,议论什么,等待什么,盼望什么,不知道他们是喜,是怒,是哀,是乐,是幸福还是忧愁,然而站在画前,我们的内心却有隐隐的感动,隐隐的触动。这些人物中仿若有你,有我,有我们的父母兄弟、街坊邻居,熟悉至极,平凡至极,却又透着深挚的情感,悲悯的情愫,亲切温暖之中,似又有着隐隐的辛酸与沧桑。他们身着布衣,不修边幅,站着,蹲着,或席地抱膝而坐,他们守着自己的小摊,干着自己的活计,彼此问候、寒暄,或静默、观望、抱团取暖,他们抱有希冀,或心怀绝望,尽在影影绰绰、斑斑驳驳的笔触之中。

漫漫的时空中他们没有名字,没有丰功伟业,也未留下特别的记忆,没有被人刻意地记录、记载或记住,他们来了,去了,形同路人甲、路人乙,他们或沉默,或忍耐,伴着时间,一点点地捱过属于他们的人生。而当我们走近他们,加入他们,分明又被勾起了一丝的震颤,莫名地被吸引着,牵挂着,貌似与已无关,却又难以放下,给我们留下咀嚼、回味和深远的联想空间,不由自主地和画中的人物一起沉思,默想,共情。

雷波画作,陈艳敏拍摄

雷波将中国传统的艺术元素融入西画的创作中,借助源自石窟和壁画的语言和灵感,去表现身边可触、可感,粗粝但却真实的生活,以深沉、诚挚的情感关照,同情,抑或难以言说。他的展品中也有石窟、壁画和经卷的描摹,有历史、文化内涵,但他的心并不在此,他说:“如果说对石窟和壁画的描绘是我艺术探索上的一种实验或者过程,那么画身边的人和事,才是我内心真正的艺术诉求与表达。画中的人是同我一起长大,或者看着我长大的同辈、长辈。我从不认为艺术是象牙塔尖上的事,艺术来自生活,而生活就是你身边每一段鲜活的印迹。”他将真情注入现实,让艺术扎根普罗大众之中。

他回望传统,却与传统保持着距离;他珍视遗存,却未辜负开创的使命;他致敬先贤,却跟随了内心的指引;他忠于时代,却又避开了喧哗、聒噪,毅然走向了自己的道路……那是艺术家的寂寞之途,也是艺术家的殊胜之旅。正如雷波毅然辞去北京画院院长的职位之请,顺遂本性专心去做画家,跟随心灵的指引记录生活,成就自己,将画笔伸向更为广博、自由的精神空间,更为隐秘、丰富的人性空间,舒展灵魂,成就艺术。那是他的价值取向和自觉选择。

人海茫茫。人事茫茫。命运的舞台上演绎着各色的人生。而那些打渔的,理发的,练摊的,卖肉的,旁观的,无事闲聊的,最终去向了哪里?那些盼望的,等待的,观察的,静默的,最终盼来了什么,等来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出了什么呢?

人生百年,转瞬即逝。一切微不足道。

唯有艺术家,敏锐敏感,在细小琐碎乃至平庸卑微之中,看到了深远悠长和亘古永恒。

雷波的画是一种对抗。对抗时间,对抗命运,对抗现实,对抗……,透过深沉的笔触,我们仿佛看到,他努力地在抵挡一些什么,留下一些什么,记住一些什么,抑或在挽留一些什么,在无迹可寻的时间长河中,在碌碌无为的平凡琐碎中,在周而复始的生生灭灭中,他尽力地想要留下一点痕迹,一点记忆,他用画笔和深情,默然地探询庸常的价值和意义,给画前的我们留下深思、静默的空间。

他的绘画全部以“迹”命名,那是对你,对我,对身边父老乡亲和芸芸众生的记录和纪念,是对鲜活个体的体恤与关照,对无别生命的尊重和礼赞,也是艺术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真诚的心灵印迹。“迹”——“无迹”,他以“迹”对抗“无迹”,作品自然地呈现出人性、命运的主题,而我相信,这个主题,将带领他和他的作品走向永恒和深远。

2021年10月26日、27日,陈艳敏于北京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