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探寻中国科幻文学创评新可能”学术研讨会召开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尹超  2021年11月10日16:59

11月6日,由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文艺批评研究院承办的“探寻中国科幻文学创评新可能”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以线上会议方式举行,来自美国韦尔斯利学院、蒙大拿州立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协、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相聚云端,围绕科幻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中国性、理论性、自我反思性、发展可能性等话题,展开富有启发性的研讨。

开幕式由杭州师范大学教授詹玲主持。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洪治纲在致辞中表示,在科幻文学的显示度日益凸显的今天,研讨中国科幻创作与评论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教授宋明炜在发言中谈到,科幻不应该只作为一种孤立文学类型,更应该作为一种理解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方法。科幻小说距离现实最远,实际却通过构造迥异于日常生活的世界,揭示了许多生活表象之下更为深层的“真实”,当下我们理解科幻既要着眼未来,又要有历史观照。清华大学副教授贾立元(笔名飞氘)、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王瑶(笔名夏笳)从创作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对科幻文学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贾立元结合疫情以来的切身体验,探讨了现实与文学的关系,他提出疫情之后在科幻性与生活融合越来越紧密的现实变化中,科幻文学如何在更为驳杂的世界中,探索出新的创作可能,承担起促进文明对话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而王瑶从“后刘慈欣时代”说起,结合当下科幻创作,指出了青年科幻作家创作当下面临的崇高感场景的构建、超媒介问题等问题,希望能有更为丰富多元的表达。

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文理学院教授李桦与中国科普研究所创作研究室副研究员姚利芬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探究作品内容背后的精神意义。李桦指出陈楸帆的《荒潮》和《巴鳞》两篇小说,反映了作家对当前科技文化环境下人文危机的思考,她系统分析了小说中的形象,以及其中作家的反思,谈到科技如何影响了人性的变异,以及后人类时代到来后人文主义观念如何在经过反思后进入文本;姚利芬从《新人类四部曲:类人》中的豹人与癌人形象与尼采笔下的超人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王晋康作品中此类形象所具有的矛盾而复杂的进化观念。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吕超、杭州师范大学教授詹玲、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付昌义等专家的发言,从理论思考出发上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吕超梳理了科幻小说中的四大人工智能伦理范式——神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后人类主义,他在大量中外科幻文学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抛出了在当下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人工智能伦理,在科幻中如何处理人与科技之间伦理关系的思考。詹玲结合科幻小说的具体文本,讨论科幻写作中“人学观”问题。她指出科幻小说从具身性的维度确立了人类的自我特性,分析了科幻小说想象人的不同方式,以及这种想象方式对于我们理解非科幻作品的重要意义,而科幻与非科幻作品在“人学”的维度是可以对话的。付昌义从“人类世”的角度,提出科技发展之后人类掌握科技而改变了世界,形成的“人类世”如何进入文学批评之中,并借以观照中国的科幻发展。点评人钓鱼城科幻学院院长张凡认为“人类世”的视角对科幻原有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必要的反思,拓展了科幻创作和评论的视域。

四川大学博士后姜振宇、北京师范大学教师肖汉对科幻的中国性提出了若干引人深思的问题。姜振宇从20世纪末的讨论入手,指出当时科幻的“中国性”问题还没有大量作品可以参照,而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明确看出中国科幻所立足的社会现实。作家的文本中,已经具有了鲜明的“中国性”,这一命题已经可以成立,并有待于深入研究。肖汉则从创作、接受、批评三个角度,提出如何拓展“中国性”,比如创作中不再依赖几个特定的大都市与相关文化符号,在科幻的社会接受中头部效应、由今到古等方式。

与会学者还拓展了理解科幻的维度,跳出科幻来看科幻在文学中的意义。重庆大学副教授李广益以“工业文学”定义,发展和研究为例,结合文学文本以及相关的研究著作、论文,提出工业文学理论与创作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实际上与科幻文学的创作,接受所面临的问题是异质同构的,可以为科幻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杨琼从网络科幻游戏、剧本杀的兴起,结合具体事例,对于科幻如何跨媒介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科幻在这一时代受ACG亚文化【“ACG”是 Animations(动画)、Comics(漫画)、Game(游戏)的简称,ACG文化发源自日本】等影响,出现了边界模糊的现象。点评人张凡指出科幻文学的跨媒介联动是科幻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而且科幻与游戏、影视等媒介的联动对科幻文学的创作也产生了正向的促进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幻编辑部负责人王卫英从编辑的角度,分析了创作者如何在创作过程中,拓展中国科幻创评的边界与方向。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刘健以详细的数据图表、报告,展示了2015年至2020年间中外科幻发展情况。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江晖,以扎实的数据,以媒介传播方式和效果作为切入口,呈现出《三体》在日本的传播路径与层次性。

圆桌对话的主题是“当下科幻创作的新可能”,钓鱼城科幻学院首席作家阿缺、业余写作者张健、王瑶、贾立元、王姝作为引言人,抛出了科幻文学的生产机制、文学性、作家培养机制、写作核心意义以及主流文学与科幻文学的关系等话题,詹玲、李广益、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张峰等围绕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指出科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回应国家文化建设的关切,同时也需要得到更多的政策性支持。

在闭幕式上,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王姝从四个关键词——创作与评论融合、理论思考的哲学性、科幻文学的中国性、科幻文学的反思性出发进行学术总结。与会者表示,经过研讨交流,对中国科幻文学理论、创作、批评和接受传播等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希望能有机会就相关议题展开进一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