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艺术家手作书”:热潮之下,那些该警惕的
来源:澎湃新闻 | 小松,灿兮  2021年11月04日14:40

10月上海两场艺术书展的举办将“艺术家手作书”再次集中带入公共话题讨论中,年轻的艺术创作者以书本的形式记录创作的当下,书展也成为了创作者与阅读者(观看者)直面、对话的平台。然而,艺术书展热潮之下,也看到同质化等不少问题。

在艺术书展之前,“迷宫——艺术家手作书收藏展”从一个艺术与欣赏的角色,当书籍成为艺术品,似乎需要警惕,图像时代文本的创作者退居次位,书籍制作者反而成主导的倾向?

abC 艺术书展&上海艺术书展(UNFOLD 2021)

地点:上海艺仓美术馆&M50创意园

时间:2021年10月21日—24日&2021年10月28日—31日

点评:两个周末两场书展,虽然角度稍异,但受众相同。参展单位带来的作品难免重合,在艺术书展热潮下,是否需要给创作者留出更多的创作时间。

评星:三星

10月的最后两个周末, abC 艺术书展(下简称abC )和第四届上海艺术书展(下简称UNFOLD )先后在上海艺仓美术馆和M50创意园开幕,原以为两场艺术书展仅相隔一周,且参展单位和目标参观人群均有重叠之处,不免顾此失彼,但现在看来还算尽如人意,密集的两周,也无意分流了观众,提供了相对好的体验。

UNFOLD书展上,“一又二分之一”带来艺术创作者小龙花的作品。

UNFOLD书展上,“一又二分之一”带来艺术创作者小龙花的作品。

“艺术家手工书”可以追溯到美国纽约的Printed Matter,这家成立于1976年的书店,目前已经成为致力于传播、理解和欣赏艺术家的书籍和相关出版物的非营利组织代表机构,并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收藏互动,以博物馆构建“艺术家书”系统。

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家书”源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艺术家开始用纸质读本的媒介承载自己的作品,并以书“翻折”的概念体现艺术理念,他们或借助书本本身的视觉阅读形式呈现作品,或把书本页面作为展览空间。而后,一些小众音乐的乐谱、诗集等会被制作成小册子,供特定的受众留念和收藏。这原本属于“亚文化”的范畴,而这几年,每每办艺术书展,打扮考究的文艺青年们总将现场挤得满满当当,价格不菲的“艺术家书”何以被年轻人持续追捧?

人气满满的abC书展

人气满满的abC书展

笔者认为,首先源自艺术展览已经融入生活,成为年轻人周末休闲的去处之一,在艺术展的持续浸润下,年轻人接受并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与流派,也渴望以艺术的标签定义自己,此时同样年轻的艺术家所做的插画、文创等价格相对轻量级(相比画廊作品)而且彰显个性的艺术书自然而然进入了视野。

而且参展单位(摊主)几乎就是作品的创作者或参与者,而参观者(顾客)可以与作品的创作者面对面的接触,了解创作过程的初衷、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甚至有可能相谈甚欢成为朋友,这也成为艺术书展又一个吸引人的地方,这种平等的交流也是一般展览无法企及的。

abC书展,“51摊”创作人与参与者交流

abC书展,“51摊”创作人与参与者交流

加之,成长于读图和数字时代的年轻人,对于文字阅读的耐心不足,这些艺术书正好为阅读提供了新的视野,源自不同领域的年轻人也依据自己的社会调查,呈现特别视角的在地文化研究,吸引了志同道合的读者。

上海外滩美术馆将“客堂间”搬到abC书展

上海外滩美术馆将“客堂间”搬到abC书展

分别看10月两场艺术书展,abC今年偏向展览性,两层的空间中有一层为主展区主打社区文化,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客堂间”,广东时代美术馆的社区项目、“51摊”“桂林公园”等长期立足在地文化研究的机构和研究者的社区读本,以摆摊的方式“布展”和陈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

UNFOLD在三个画廊空间举行,并联动M50艺术周调动起园区艺术生态,相比之下,UNFOLD更注重书本身,艺术家的手工书和艺术类出版物也更为专业。但无奈两场书展时间过近,不少两场参与的参展单位带来的作品难免重合。

周末,UNFOLD书展为M50带来高流量的人群。

周末,UNFOLD书展为M50带来高流量的人群。

再看近年来主打艺术类型的品牌集市备受关注,上海几乎每个月都有类似活动,除了上海外,各地均在办艺术书展,在abC书展上,听闻到不少参展单位下了大理、阿那亚的书展,又马上在上海设摊,其中不免有同质化的倾向。

培养读者(消费)群体需要时间,从目前艺术书展的高人气看,培养已经达成,但消费群体的口味提高很快,而诞生真正好的创作者和作品更需要时间,几次尝鲜后,如果依旧是原来的调味,也许读者热情也就转向他处了。(文/小松)

 

迷宫——艺术家手作书收藏展

地点:上海金桥碧云美术馆

展期:2021年8月14日—10月10日

点评: 纸质书籍曾经是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今逐渐被电子阅读消解。书籍也延伸出一种新的门类——艺术家手作书。这类书不主要关注内容,转而在材质、印刷制作工艺等方面与版画、书法、雕塑等艺术方式进行结合。这使得“书”不再被阅读,成为一种可以观看或者凝视的艺术品。

评星:四星

今天人们大量阅读都是在电子屏幕上完成,传统纸质书存在的空间越来越小吗?现代出版印刷的大生产背景下,书籍是否变得不那么神圣?

在此次展览中艺术家们尝试将图书还原到古代手工印刷制作的状态,甚至对书本身进行嘲讽也成为一种艺术。比如序厅的第一本书《砖》,这是来自法布里西奥·布拉吉利(Fabrixio Braghieri),外观是平平无奇红色硬壳封面,里面是一块实打实的砖头。想来今天随处可见的网红书墙或台阶,充其量就是砖头的功能,大量书籍只是有一个实体书的样式,沦为摆设。当书籍丧失日常主要功能后会怎么样呢?

法布里西奥·布拉吉利,《砖》

法布里西奥·布拉吉利,《砖》

如果作为艺术品的书不再被人日常翻阅,成为一种收藏,或者如同博物馆中的孤本,放入展柜中供人欣赏。书的所谓“读者”,成为欣赏它工艺和艺术价值的观众或者收藏家。

安琪拉·欧其宾迪,《版(板)》

安琪拉·欧其宾迪,《版(板)》

在《版(板)》中艺术家安琪拉·欧其宾迪(Angela Occhipinti)使用木箱作为雕刻母版,印刷过程中墨迹颜色变化和渗透到纸张的过程,被诠释成时间的流逝。这种对于时间的解读是传统雕版印刷中看不见的,毕竟无论是雕版匠人制作,还是古人阅读时首先考虑的字迹是否清晰而不是什么颜色从无到有。当传统印刷工艺得到新的使用,书中文字内容需要传递的内容已被完全消解,作为艺术品的书旨在证明平面手工印刷可以呈现深浅不一的立体效果。

常玉的《陶渊明集》

常玉的《陶渊明集》

日常物品在成为艺术品的过程中,功能和价值都在发生转变,要凸显收藏价值。在如今收藏价值约等于拍卖价格的时代,手作书因其纸制品的形式无法避免被拆解的命运。出于商业利益考量,一些书画册页或装订成书的作品会被裁切成单张参加拍卖会,以获得更高于整体的价格。日本书法家井上有一的手作书在展览过程中以长廊中的大尺幅画布表现书法就暗含了化整为单的过程。

展览现场,日本书法家井上有一的书法在长廊以大尺幅画布展示。

展览现场,日本书法家井上有一的书法在长廊以大尺幅画布展示。

今年全国各地的艺术书展遍地开花,“书籍”的概念慢慢泛化成纸质印刷品,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小众消费市场。这眼下成为流行开的一种与图像艺术紧密结合的表达方式。在一个图像时代,文本的创作者退居次位,书籍制作者反而成主导。艺术书因其独一无二的工艺性,让读者变成了观众欣赏纸上创作的多种形式。

不知这是幸事,抑或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