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原创军事科普绘本让编辑炼成作者
记者观察:
“中国军事科普绘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自今年4月推出海、陆6卷本后,销售了2.5万套。10月底,为了赶上11月11日的“空军节”,该社又推出3卷空军绘本,集齐9卷的“中国军事科普绘本”销售势头更为迅猛。
做中国军事科普绘本,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市场上根本没有可参考的案例——没有以绘本形式来展现我国新式装备的儿童科普书。在部门主管许苏葵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对读者年龄段分类进行取样,开始了针对读者群体阅读情况做系统调研,特别针对3~6岁的孩子认知程度、6~8岁孩子的知识结构,10~12岁孩子的阅读需求,小学生绘本阅读、国防知识科普、爱国主义教育等课程需求都做了针对性的调研,最后确定用绘本的方式表现军事装备这一主题。
确认画风+“军语”翻译
虽然我自己学过十几年美术,且对军事装备有一定知识,也是个军事题材动漫和游戏的发烧友,但没想到确定样章如此不易。
这是市场上第一套写给孩子的国防科普绘本,大型军事装备一般人很难亲眼见到,如何让孩子身临其境,如何用画笔将其以绘本的语言表述,是很有技巧性又需要创新突破的难点。往往擅长画人的画师对装备知识白纸一张,擅长画武器装备的专业画手画出的人物动作僵硬,不是孩子们喜欢的样子,且不擅长刻画人物的表情和环境细节。我和许老师整个夏天不是在寻找绘者,就是在寻找绘者的路上,甚至自己操刀开始设计画面绘制草图。我们找过游戏设计师、漫画家、插画家、美院专家、知名画手等等。历经艰难,最终找到了合适的画师。绘者确定后,确定作者则是另一个艰巨任务。
首先,许老师发挥科学家的优势,寻找到了两位重要作者。贾超为是研究航母的专家,而李杰则是全国军事战略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很快,我们发现专家作者所提供的相关内容过于专业、信息量大、缺少科普性、趣味性,形成的文字不能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且绘本无论是在呈现形式还是在语言上都与常规的科普图书不同,语言转化为画面的表达形式具有很大难度。于是,我开始尝试对这些”军语”进行翻译,许老师提出疑问后我再翻译,直至改写到能让孩子们看懂的程度,然后送专家审读和修正,此过程起码要重复五六次,方可进行润色。
对于武器装备的展现,我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能接触到得例如汽车、轮船、民用飞机等装备来衬托,并将这些装备放置于战场环境或者演习环境中去,再让孩子体会异同点,重点理解武器装备的特殊作用和性质。而对于数据和生硬的原理知识,我选择用简单的图例作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于原理的讲解,也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进行描述。
加入适度剧情
当画风和文章知识点和主要结构完成后,我以为算是妥当了,但许老师反复翻看样章后,问我:“你小时候看过科普书,你觉得这和你之前看的书有什么区别?我们只是把照片变成了手绘。而且里面画面拼凑很明显,不是整体的,不像科普书,像是情节牵强,不具备连贯性的手绘杂志。”
于是,我们开始对最近10年我国军事新闻和时事进行仔细研究,并开始对上百部军事题材电影、电视剧、游戏、漫画进行情景、情节、人设提炼,进而逐步对绘本章节进行整体改编。
这套绘本经过调整再编后,以人物衬托装备,让孩子先认识操作、建造武器的人物,了解这些人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和这些人成为朋友。然后以场景衬托装备,让孩子们在海底、大洋等特殊场景中认知大型装备的运转和使命,最后以参与任务演习建立对装备、科技、军人、研发者的立体认知和全面理解。同时,将探索解密的情节和人物互动环节贯穿全书,让孩子在参与任务中,认识到装备的原理和军人职责。在图书的科普点和兴趣点设置上进行分类设计,并对这套图书的人物设定、正文剧情、装备原理、画面场景及科普知识点设置等内容进行设计。
大图创意
这套图书的每本书我们都设置了一张全景拉页大图,用更真实的方式表现装备,并用了许多透视处理展现装备的原理和内部结构。在《航母,启程了!》中,我们展示了海军航母的全貌,让孩子们可以一睹海上巨无霸的风采。这是我们在对样章修改中我们偶然发现的效果。航母甲板原来画师分成了3页画,“为什么不把甲板拼在一起呢”?于是我给画师找了准确的参考图和一些细节,让画师以3D建模为基础绘制出一张航母飞行甲板的拉页图。当看到图的那一刻,我们兴奋极了!而后,我们对大图表现形式做了系列尝试:《核潜艇,出击!》的全景解剖式、《直升机,突击!》中的人物群像式、《导弹,发射!》《战舰,出航!》装备列阵式、《坦克,冲呀!》《看,大飞机!》中的装备内外展现式以及《战斗机,起飞!》的全景观测式和《轰炸机,来了!》的图谱叙述式等。
至此,这套书应有的样子终于浮出水面。随着“中国海军科普绘本”(全9册)的顺利出版,我和许老师心头的乌云终于消散,向着一套又一套计划出版的图书发起“进攻”。
王懿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策划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