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诗刊》2021年9月号上半月刊|敬文东:缥缈
来源:《诗刊》2021年9月号上半月刊 | 敬文东  2021年11月04日08:03

代表作

缥缈

我无法深入这首缥缈的诗

有评者说三千里哀愁是此阕

可我的手指触不到这哀愁

滋生的土地。三千里远程上

草在哪里,伊人傍水而居

水在哪里,午间仍在锄禾

禾在哪里,农夫在哪里呢

这诗缥缈得像嫦娥的纱巾

少男少女们都热泪满面了

五千年前我哭过,五千年后

胡须似冰雪染过的白茅

有鸟在这里孵雏,有蚂蚱

在预示冬快近雪快下了

这首缥缈的诗我无法深入

我只会站在田里任诗滑过

用手除草,提水灌苗

伊人立在井旁用眼睛

梳理我的胡须,梳理我的脸

如同梳理龟裂的黑地

 

新作

必然性

重读舍斯托夫,我再一次惊讶于

他对必然性和雅典的仇恨。没错,

 

雅典和必然性是一伙的。它们坚信

二加二等于四,从不额外要求“别的东西”。①

 

这不免让我联想到

中国的道理:

 

理乃必然,道却多变。

道存乎于我们的践行之中。

 

当凯风自南,当日上三竿

我在书房静坐、喝茶,无所用心地

 

瞭望窗外。我看见零零散散的同类

在忙于干禄,或者为止住鼻血

驻足路旁,仰面望天。

 

舍斯托夫笃信的上帝解释不了

这些琐碎的行为;它们为汉语所造就

唯汉语的教诲是从

不知上帝为何物

 

我端茶,我依窗而立,

我看见一个沿街奔跑的

小姑娘,刘海在摇晃。我暗自

为她点头、喝彩,多么希望她

不要摔跤,但也不要停顿。

 

面对那片老人般慢悠悠落下的树叶

我吐出了一口长气,活像树叶

飘落时画出的弧线

暗合于朴素的道理,为汉语(而非雅典)

所宠幸。

注: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的主人公对着“二加二等于四”大声喊“不!”并要求“别的东西”。这一人物的这一行为受到了舍斯托夫的激赏(参阅米沃什:《站在人这边:米沃什五十年文选》,黄灿然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9年,第286页)。

 

草,燕子

即使是最卑微的草,也在试图挣脱

地心引力,向虚无主义的夜空生长。

它确实有值得赞扬的

意志。何况它从不嫉妒展翅就能飞翔的

燕子;何况它甘于从命运中

汲取糖分、多巴胺和蛋白质。

 

即使是最卑微的草,也暗自羡慕

燕子将飞而未翔的

那一瞬。那是多么优雅的一瞬!

那是连叹息都配不上的一瞬!

那是一瞬后再也没有的一瞬!

 

即使是最卑微的草,也能率先觉察到

风的秘密、风的运势和风的善恶。

即使是最卑微的草

也有资格祈祷:

 

唯愿燕子滑翔时得到风的赞助

唯愿燕子将节余的力气,

用于倾听万物在夜间

发出的拔节声。

 

凋零

君子居易以俟命。

——《礼记·中庸》

这是深秋的上午,阳光明澈,

照进了我幽闭多时的书房。

 

在所有形式的心境中,我选择

宁静。我有沧桑的口吻。

它不悲伤,只浸润

飘忽的心事——

 

比如:我正在默念的亲人;

比如:我琢磨很久,却未得其门而入的

山楂;

比如:一件隔夜的往事,拒绝向我

敞开小小的入口,让我无法

和曾经的场景再度聚首。

这都出自它微不足道的

善意。

 

现在,我干脆

站起身来。深秋的光线多么

清澈。它有醇厚的回甘

它从来不是二手的。它让

万物和我获得了一年中

最好的姿势和心态:

不急,不躁,安于凋零

安于被遗忘。

 

一年将尽

洗去砧板上最后一点污渍,又是

一年将尽之时。那污渍

是给上学晚归的女儿做菜时

留下的瑕疵。

 

它不是污点,它不过是

生活的叹息,倾向于转瞬即逝

我在心中暗自唱了个肥喏,郑重地

为它送行。

 

它刚走,女儿的短信即来:

“我已到紫竹桥,你可以开始炒菜。”

无用的书生旋即分蘖为有用的厨师,

油盐酱醋、姜蒜葱花

 

爆炒、生煎和提色。

盛盘完毕,钥匙入孔的声音

响起,女儿像一阵轻风

吹散了她脸上冻僵的红晕。

 

一年将尽之时,餐桌上

有热气腾腾的回锅肉,还有

西红柿鸡蛋汤,像是唱给新年的

肥喏。

 

邻居

当我收到你的信,秋雨下落了

在地球另一面我同样的位置

收到信的是位金发姑娘还是棕面小伙?

他们是在痛哭呢还是高兴得揪头发?

其实我们都是邻居,告诉我

你的屋离他的屋要近些

要不现在就打开你的门

让他进来吧,你们好生长谈

反正秋雨已经在下了

在另一间屋子里

我听得见你们的窃窃私语

 

房间

最好的房间只需要明亮:

在狭窄的空间里,堆满书

新鲜的思想被照耀得像串葡萄

头垂向大地。一场酣笑后

一场痛哭后,弯腰拾起的

那诗句啊暖烘烘恰如晨雾中

一枚枚秋枫,含蓄凝练恰如

这狭窄的小屋。记住,房间

倘若主人带着伤痕归来

伸出你的手吧一一抚平

倘若主人荷锄出去,房间

用你的门盼他,永远不要关上

恰似一张巨口声声呼唤让禾苗长高

倘若主人坐在桌前天天写诗

房间,请安静,只允许灵感光临

只允许把你地上的土斟在灵感里

倘若主人疲倦了呢

房间啊,伸开你古老的温柔

让这最厚实的床,供他们酣眠

当鼾声雷起,那天又快亮了。

 

诗札记

敬文东/文

只要是用文字写出来的东西,不管它叫诗歌,或者叫小说,实际上和现实已经有了相当大的间离。事境一旦进入语言空间,本身就是一种虚构。在这个意义上,我不大相信这个世上存在一种叫现实主义的东西。这样说,并不是不承认写作和现实有关系,而是说,现实内容通过怎样的变形进入到写作当中,写作通过自身如何对现实做出呼应。任何写在纸面的“现实”,其实都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前一个打引号的现实只是后一个实存的现实的某种征候。

但这不是一般的征候,而是一种“意见的征候”。我赞成臧棣对“向最高的虚构致敬”这句话或这个观念所做出的表彰。所谓现实和诗歌的关系,其实就是诗歌如何通过虚构从而表达对现实的看法。不存在必然真实的现实,只存在真实的看法。这种看法,说成是价值虚构也好,说成是对生活的意见的某种征候也罢,总之是对现实的评价。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对、或者只对做出这种评价的人来说才是真实的。这种堪称唯一的“现实”(即打引号的现实),能够给我们提供对所谓真实的现实足够多的参考作用和警示作用。

一个诗人进入现实有许多途径,就中国当代诗人来说,孙文波有孙文波的途径,那就是他所宣扬的“经历过什么就说出什么”;臧棣有臧棣的途径,那就是对“生活表面”的着力陈述,带有某种虚幻的色彩、“思辨”的色彩;西渡有西渡的途径,那就是骨子当中对幻美事物和幻美本身的接近;朱朱有朱朱的途径,迈着一种轻的、擦着事物身边晃过的步子。所以我相信博尔赫斯的一句话:我没有任何必要向任何人证明我是一个阿根廷人(因为他是阿根廷人)。仿照这个口气,我在这里似乎也可以说:既然我们的诗人生活在现实之中,也就没有必要向任何人强调他写的诗是现实的或者是有关现实的。

诗人介入现实,是为了理清现实,把杂乱无章的现实条理化,为它们编码,为它们取名字,以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现实通过诗人的书写,才能成为一种可被人们把握、可被人们认识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