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功勋》:一组新中国的赞美诗 一道新时代的思考题
来源:光明日报 |   2021年10月27日08:22
关键词:《功勋》

编者按

翻开功勋人物的人生履历,如同踏入宽广的河流。日前,“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播活动剧目《功勋》收官。该剧是由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组织推进的重大现实题材作品,取材于首批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以《能文能武李延年》《无名英雄于敏》《默默无闻张富清》《黄旭华的深潜》《申纪兰的提案》《孙家栋的天路》《屠呦呦的礼物》《袁隆平的梦》8个单元剧的形式将他们的人生华彩篇章与共和国命运串联起来,用“国家叙事、时代表达”的艺术手法,诠释了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人生品格和献身祖国人民的崇高境界。该剧播出后,豆瓣评分达9.1,“热血”“致敬”“有质感”“节奏快”等弹幕刷屏。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该剧有16集每集平均综合收视率超过1%,回看用户规模蝉联三周黄金时段电视剧第一。

10月25日,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重大题材电视剧《功勋》创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座谈会上,国家广电总局领导、主创团队代表、播出平台代表、专家学者及青年观众代表就《功勋》的创作、播出情况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报现刊发部分与会嘉宾观点和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努力打造新时代精品力作

聂辰席(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电视剧《功勋》是新时代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又一力作,启示我们,党和国家历程中的重大决策、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是电视剧的重要创作之源。《功勋》以文艺之光,镌刻历史风貌、激荡家国情怀,再现英雄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高光时刻,让更多观众尤其是青年人感受到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崇高品格。许多观众直言看剧时“泪奔”“破防”,深切体会“共和国勋章”的含金量之高、分量之重,向功勋们以身许国、无私奉献的精神致敬,也为他们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而动容。英雄人物是真正的“顶流”,主旋律正能量是时代的强音。

“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是做好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基本方法。《功勋》以宏大叙事构筑的精神和信仰为筋骨,用微观镜头捕捉的情感和生活为血肉,采用平视视角,让功勋们可信、可亲又可爱,让平凡和伟大两种特质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感染了观众,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为共和国辉煌历史画像

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

《功勋》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历史上立下“功勋”:一是在党的领导下,依靠艺术家,遵循艺术规律,实现题材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创作生产力编、导、演、摄、音、美诸因素的优化组合,用心、用情、用功地在屏幕上为“共和国勋章”8位获得者立传、为共和国辉煌历史画像、为新时代明德;二是以有思想的艺术与有艺术的思想的和谐统一,努力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令作品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三是以成功的艺术实践为濒临消亡的中国中篇电视剧创作在新时代再现独特的审美优势,重放言简意赅、凝练节制的中华美学精神光彩,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生路。因此,《功勋》功不可没。

世代出英雄 英雄有世代

赵彤(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

《功勋》所书写的功勋人物,是具有鲜明时代标志的英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勋杰。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行和中华优秀儿女为什么好。

《功勋》弘扬的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穷且益坚的精神底蕴。穷且益坚不易,达而益坚更难。今天,在新中国经过70多年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之时,在国家实力和物质条件强大充裕的条件下,我们如何保持坚毅的进取精神,如何创造新的功勋,这或许是《功勋》带领我们在缅怀英雄前贤功绩之后,留下的思考。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无上光荣,这是前贤心胸,更应是后来者的襟怀。

丹青难写是精神

袁新文(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

在我们的文化视野中,“英模”是常见的艺术形象。心怀国之大者,肩负时代重任,挺起民族脊梁,英雄模范代表着时代的风貌,具有独特的精神魅力。书写英模、礼赞英模、致敬英模,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使命和恒久主题。多年来,一批英模题材影视作品被打造成精品力作,一批英模人物被塑造成鲜活的艺术形象。当下,观众对于同类题材影视创作,有了更加多元的需求和更高的期待。英模题材影视作品,怎样创新艺术理念和审美表达,才能带给观众别样的惊喜、产生不同凡响?

讲述首批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运用“国家叙事、时代表达”的艺术手法,诠释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人生品格,讴歌他们献身祖国人民的崇高境界。电视剧《功勋》近期热播,引人瞩目。同样把镜头对准英模,赢得良好口碑的同时,自然也引发观众的热议和思考。本剧在构建艺术时空、塑造英模形象、探索审美表达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是在故事讲述中礼赞“闪亮坐标”的精神高度。英雄模范被誉为“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正是英雄模范的杰出代表。他们或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或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攀登跋涉、百折不挠;他们或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隐姓埋名数十载,或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奋斗拼搏大半生……电视剧《功勋》动情讲述的,正是8位功勋人物的感人故事;着力呈现的,正是中华民族“闪亮坐标”的精神高度。

英雄的故事永不落幕。七十多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许多故事,至今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346.6高地的血与火、生与死,考验着七连的每一个人。作为连指导员的李延年,在处理小安东逃跑、带领小分队锄奸、与战友们誓死坚守高地等故事中,不仅表现出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形象特征,更彰显其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故事是戏剧的审美载体。在《功勋》各个单元中,精彩的故事俯拾即是,不仅增强了剧集的观赏效果,而且对“闪亮坐标”的崇高品格进行了深情礼赞。

二是在时代背景下探寻功勋人物的精神支点。为英模立传,为英雄画像,《功勋》采取了多种叙事方式,细致入微地描绘功勋人物的人生华章。但剧集并未停留在故事层面,而是将每个人置于时代背景下,通过精彩的情节建构,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心灵世界,去探寻英雄模范的心路历程和精神支点。

每一位功勋人物都有其时代背景,都肩负时代责任和使命,都与时代相向而行。在时代大潮中,他们看似是一朵朵浪花,但都在时代的辉映下,发出夺目光彩。《功勋》多个单元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将人物置于时代环境中,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国家前途紧紧相连。

于敏服从组织安排、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氢弹的研制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国家深沉的爱。“氢弹就是底气,国家存亡的事,必须干。”一句看似平常的话,表达的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和一诺无悔的誓言。袁隆平毕生研究杂交水稻,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职业选择,而是源于一种责任和使命:“我感觉到一种使命,如孤筏重洋,像电光石火。”有人问,梦能变成真的吗?他回答:“能,只要你想。为了它,我用尽一生的勇气和力气追寻。”同样,黄旭华、孙家栋、屠呦呦献身科技、矢志不移,也都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更不是为了名利、荣誉、地位,而是源自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通过这些令人难忘的情节和台词,《功勋》以独特的艺术匠心,探寻了英模的思想原点和精神支点。

三是在人间烟火里雕琢可敬可爱的艺术形象。真正的现实主义剧作,必然会把戏剧舞台搭建在真切的现实生活里,搭建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一部优秀电视剧,必然会在烟火气和接地气方面下足功夫,在交织的人物关系中增加戏剧冲突、增强艺术张力。这也是本剧引起观众共情和共鸣的艺术之道。

年轻的申纪兰之所以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缘于她嫁到西沟村以后的火热生活。她结婚当天就送丈夫上战场,手把手地教西沟村的妇女们纺棉花,带领姐妹们开展劳动竞赛,在充满烟火气的生活里提高妇女地位,倡导男女平等……这些,都为塑造真实可感的英模形象夯实了地基。

不论是投身科研、献身国家的科学家,还是公而忘私、默默奉献的老战士,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都有着丰富的情感,有对亲人的愧疚,有忠孝不能两全的喟叹。在妻子玉芹生孩子的时候,于敏不在身边。玉芹只得先安排好女儿,独自一人拿着行李去医院待产。这或许是妻子的无奈,更是丈夫于敏的遗憾。自从来到偏远的湖北来凤县工作,张富清就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直到耄耋之年,他躺在病床上,还念念不忘在梦里和母亲相见。屠呦呦在生活中丢三落四,一次次忘记带家门钥匙,忘记接幼儿园的女儿,却从丈夫的生活经验里获得科研的灵感……这些富有人情味、充满烟火气的情节,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立体饱满。从个人情感,到家国情怀,审美视角向深处注目,戏剧表现向宽处延展,从而形成本剧独特的艺术风格。

值得称道的是,《功勋》还通过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融合,通过大量可触可感的细节,把现实中的英模人物塑造成可亲可近的艺术形象,对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进行生动诠释和深情颂扬。同时,作为一部单元剧,每六集一个单元,每单元讲述一位功勋人物。通过高度艺术浓缩,每一个单元、每一个人物,既相当于一部电影的体量,也确实具有电影的质感和美感。这也是一部电视剧艺术匠心的突出体现。

作品成功归于功勋人物自带的光芒

郑晓龙(电视剧《功勋》总导演)

两年前第一次面对这个题材,我完全不自信。因为这种以真人真事为蓝本的题材,能施展的艺术创作空间没那么大。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一般老百姓也不了解,核物理、核潜艇、航天、医药、农业育种科技,让观众看懂都不容易,又遑论感兴趣。但我翻看8位功勋人物的相关资料后,逐渐与他们的事迹产生共情,甚至一些人物形象开始在脑海里鲜活起来。

作品的成功要归功于功勋们自带的光芒。他们的精神境界、人格魅力,他们在平凡人生中创造出的不凡功绩,为这部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有了这些感动中国的功勋人物,才有我们感动观众的故事。

我们要做的是解题和破题。我们首先回到源头,努力理解党和政府颁发“共和国功勋”勋章背后的深意——表彰功勋,为大众树榜样,为国家立精神。理解这一点,我们就找到了破题的切入点,即要写功勋人物的“高光时刻”。有些功勋人物的高光时刻容易辨识,比如屠呦呦、袁隆平、于敏、黄旭华、孙家栋,他们的不凡成就举世瞩目。但也有些功勋人物的高光时刻不那么好辨识,比如申纪兰。大家都知道她当了十三届人大代表,但鲜为人知的是,她是新中国倡导和践行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人,为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做出了重大贡献。再比如李延年,参加过解放战争、湘西剿匪等大小战斗20多次,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带领部队坚守住346.6高地,是李延年经历的最惨烈的一次战斗,也是为停战谈判赢得的决定性的一仗,这就是他的高光时刻。还有张富清获得过很多军功,却60多年深藏功名,从来不因战功向组织伸手提条件、要待遇,这是他真正的高光时刻。我们还要找到每个功勋人物的职业特点、性格特征和所处时代的不同,这样才能创作出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将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人生品格和献身祖国人民的崇高境界作为基调,我们的创作就有了取舍素材的依据。

我们在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核心要求就两个字:真实。除了我一向强调的细节真实,比如服装、道具、场景这些都要尽力还原外,还要有时代的真实感,人物的说话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都要努力还原当时的历史年代,虚构的情节也必须符合功勋人物的主要精神,是以人物自身特点为依据有可能发生的剧情。努力抓住每个功勋人物的精神内核,写好人物的成长,让观众觉得功勋人物也是有血肉之躯的平凡人,但他们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作为在《功勋》这个主题项目下的单元剧,我们希望这部作品的呈现既要有整体性,又要有各自的风格。所谓整体性,就是现实主义创作内容以及统一的片头设计。所谓不同的风格样式,就是发挥各组主创的积极性,注意给他们留下足够独立的创作空间。参加《功勋》拍摄的各分组导演和编剧都是电视剧的行业翘楚,都能独当一面。每个创作人员都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就能呈现出不同功勋分组故事的新鲜感。各组去深入采访、调研、构思故事时,会有自己的感受和创作冲动,而这样拍出来的作品也会提高观众的收视兴趣。我从事导演职业这么多年,用这样的方式创作还是第一次,是挑战,也是有益的尝试,收获颇丰。

总之,这部作品的成功是共同努力的结果。整个拍摄过程中,大家不辞辛苦,不计较得失,精益求精,即使在完成初剪之后发现的不合理之处,小到一句台词,大到部分情节,都反复修改,甚至重拍。回想这两年创作的日日夜夜,参加拍摄的演职人员,多达2600多人,团结一致,坚持不懈。现在可以说大家的心血没有白付出。

激励我前行的动力

张一硕(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

看了《功勋》,我对这些功勋人物为祖国燃烧自己全部热情与生命的故事有了更真切的了解。于敏是一位让我感触良多的人物,他在得知新中国需要氢弹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留学机会,从一名小卒做起开始研究氢弹,这样的意志和魄力令我深深叹服。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这些英雄精神成为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

人物可亲可敬可感

吉韵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生)

起初我选择观看《功勋》,是被片头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从年轻走向年老的短视频吸引的。主演都是我熟悉的演员,但当他们慢慢走近时,又变成了另一个和善坚定的“功勋”模样,短短几步历经了风雨沧桑,我对这样的模拟成像技术感到惊异,便开始“追剧”。《功勋》是我们年轻观众喜爱看,可以反复回味画面镜头、人物情节的电视剧,是能让我感受到祖国强大、功勋可亲可爱,激励我们牢记历史、奋斗向前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