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佟金亮:凝眸鲁院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佟金亮  2021年10月26日14:32
关键词:鲁迅文学院

北京的秋清凉明亮。当我背着一路风尘赶到这座古老而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头脑里蹦出两个词:“繁华”和“繁忙”。身在京城,我觉得脚下的这片土地坚实而厚重。终于来到我梦寐以求的文学殿堂,这是梦里也不敢有过的奢望。

我顾不得放下背包,久久地伫立在这神圣的大殿门前,眼望院门上方“鲁迅文学院”五个古典又朴素的大字,心情像极了院内春天绽放的玉兰花。我像虔诚的朝拜者,恭敬地注视院内依然葳蕤的草木,圆圆的银杏、叫不出名字的飞鸟,还有那窗子下追逐玩耍的猫……这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可爱的,别有一番世外桃源的味道。

从爱上文学,爱上写作的那一天起,鲁迅文学院的名字就进入我心中,她是神圣的,如天山雪莲那样圣洁,是作家们向往的精神家园。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无论农活儿怎样劳累,父亲都要坐在昏黄的油灯下,读从村部借来的报刊。每次吃饭,饭桌就成了我们的课堂,父亲会把看到的世界奇闻、全国大事、身边的新闻津津有味地讲给我们听。身为下乡知青的母亲,更是常常给我们绘声绘色地讲民间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是父母,为我们认识世界、心向美好打开了智慧人生求知的第一扇窗口。等我学会读书写字,便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文学。读书、写作是我成长的最大乐趣。

我的创作从散文起步,逐渐涉猎小说、书评和报告文学等多种体裁。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家乡的这方沃土滋养着我,我的笔下多是有血有肉的乡亲、是日新月异的村庄……我越写越发现,文字是有生命的,我们用心写、用情述,它就有了温度,有了情感。

总听爱人说“术业有专攻”,他建议我侧重一种体裁,散文和儿童文学让我二选一。我发现自己还是喜欢《背影》流淌的亲情,《荷塘月色》的含蓄与婉约……我决定不放弃散文。这一写就是二十年整,每次写完文章,全家人就是我忠实的第一读者。爱人给我的散文集取名《朝露》,意为我就是清晨的一颗渴望阳光的露珠,唯有不断努力,才能得到太阳的眷顾,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说句心里话,这些年虽然陆续发表了一些作品,也出版了散文集,但是文笔有些稚嫩。我觉得自己就像是文学百花园一株最不起眼的小幼苗儿,渴望阳光,渴望雨露,也梦想着茁壮成长,早点成才。

早听说,鲁院是个内涵大于形式的地方。身在其中,在这个巴掌大的“菜地”中,一个长方形的小院对立着一高一矮两栋小楼:供我们学习住宿使用的是五层高的小楼,矮的两层内置餐厅、办公室和挨着餐厅的图书馆。这里的一切都是朴实的,一进主楼一楼大厅,迎面是一尊紫铜塑像。在一面向上卷扬的紫褐色旗帜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写尽鲁迅先生的一生。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站在他的铜像前,只见先生高耸的眉骨之下,是犀利地注视着前方的目光,那一股摄人心魄的气息瞬间在空气里弥漫。当年先生用笔墨打磨出的思想之光,照亮了旧中国的黑暗;如今,当我怀揣梦想走近先生,与先生目光对视的一刹那,灵魂竟震颤了。

二层楼前,两棵玉兰树依阶而立,椭圆形的叶片泛着诱人的秋黄。我第一次见到玉兰树——那橙黄与墨绿交错,在秋风中舞蹈,让你觉得这是一幅画,一幅气韵十足的会舞蹈的画。

走进书吧,门楣上挂着一块由著名诗人吉狄马加题字的门斗——《百草书屋》。让人不由得想起了鲁迅先生当年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经年岁月书卷香气在心底油然而升。在这里,我认识了老师口中的《朗读者》《包法利夫人》……

从学院大门到主楼是一条宽阔的大理石铺就的路,两旁有高大的泡桐、梓树……银杏的叶子偶有飘落,我兴奋地拾起一枚,它像古代女子手中的折扇,娇小玲珑。我仰头望着这一树金黄,对面房檐上的花喜鹊正和伙伴们有节奏地应和欢叫,感知着这妙趣的清秋,总是让人心生欢喜。

走在曲径通幽的甬路,荡起木制的秋千,人生的满足即在此,放弃功利,逐去浮华,珍惜眼前。真的很荣幸能够参加第37期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感谢中国作家协会和鲁迅文学院领导对我们的关怀,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们从四面八方有幸来到祖国的首都进一步文学深造;感谢这些天来所有台前幕后的老师们对我们从衣食到住行无微不至的关照,让我们有了家的温暖;更是打心眼里感谢我们的班主任杨碧薇老师,从入学前到入学后每一天,她都为我们辛苦操劳……

在这里,专家的讲座就是指路明灯,使我在探索的黑暗中看到了真正的文学光明。每一堂听讲座就是一次点燃心灵火焰的朝拜。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一段学习我终身受益,我深深懂得,作家只有生活在人民当中,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我们少数民族作家,更要坚定文化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创作出无愧于社会的优秀作品。

文学世界如梦如幻,在光与影儿的流转中,我们灿烂相逢又将不舍离散重上征程。感恩遇见,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无论我们走在哪里,身为鲁院人永远是我们最大的骄傲。谢谢您——鲁迅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