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家》2021年第5期|黄立新:高山流水 心印了然
来源:《大家》2021年第5期 | 黄立新  2021年10月28日08:19

黄立新,笔名犁心,中国作协会员。四十年前开始当汽车司机,后转行从事别样职业。曾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出版有散文集《日暮乡关》《大漠无痕》《天涯何处》《遥远的向日葵》《长路当歌》;诗集《犁心集》《沉香》《行者》《心印》《云门》,草书自咏诗《梵音集》等11部。诗集《沉香》,散文集《日暮乡关》曾获云南省第四届、第五届文艺创作基金奖。

高山流水 心印了然

黄立新

人生苦乐皆短,倏忽一逝,便到耳顺古稀之年。回想自己笔耕不辍四十余载,写过的文章不计其数。所写涉及山水草木、禅意道心,人物评说的种种;或景语心语、出深入浅,皆成文章,少有难言之词,亦无惶恐之心。但要提笔写这篇文章时,却生出几丝惶惑来。之所以惶惑,一则来自为华兄颇具影响的缘故,要写这样一位蜚声中外的大收藏家,收藏界之集大成者,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被誉为收藏界的“风向标”,名家书画的保护神,中央电视台曾以他的收藏故事拍摄了《不朽的传承——记收藏大家高为华》,后又牵头拍摄了大型人文纪录片《高山流水》,这部以他收藏传奇为主线的纪录片,在第十六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纪录片奖,他被授予“国际文化大使”称号;这些年,为华兄受聘或担任的头衔之多、藏品之多、朋友之多,人脉之广、影响力之大,再加上人格魅力、鉴赏力,以及清高低调的为人行事多元复合集于一身的特质,很难一言以蔽之。二则是多年来写为华兄的各种文章颇多,具有红墙刊物之称的《中华英才》就破天荒的以十个整版全面报道了他的收藏故事,再写恐有锦上添花或拾人牙慧之嫌。是重提中国十大收藏家之一的话题,还是再说一个守着清贫又富可敌国的收藏家的故事?是叙述年少时因为偶得名画便萌生收藏的回忆,还是钦佩终其一生对收藏的坚守与执着?是惊讶被誉为收藏界风向标的独具慧眼,还是罗列他的各种荣誉、头衔,获奖的种种?这些角度都只是一个侧面,是单一视觉的发散,似乎不足以涵盖为华兄的立体性和多重性。三则是为华兄一直视我为知己的缘故。人海茫茫,过客匆匆。盲龟浮木之缘相遇极难,历久如初亦难,要成为知己则更难。我与为华兄相识甚早,一见如故。从此十多年任时光流逝,岁月不凋,见与不见如在。如此一种既兄长且知己的缘分,时间验证,愈久愈真。因此,既是知己,所写当是直言。写什么都觉实难下笔。

这是辛丑年端午节,为了却一帮朋友的夙愿,就相约去大理看望为华兄和他的苍海艺术馆,去作艺术时空的穿越。我又一次体会为华兄人与藏品两两合一的状态。为华兄是主角时,旁征博引,藏品的出处来路、渊源脉络;其流派形成、风格特征、画风流变、技法师承,娓娓道来。鉴赏力和来龙去脉的熟知,以及独到的诠释,深入浅出、游刃有余。众人一时间会忘记藏品的存在,被他的磁场吸引。为华兄讲着自己与藏品的奇遇故事,为了名画变卖老宅也在所不惜,宁肯卖血也要志在必得的决绝时,完全进入了自我沉浸状态。而藏品是主角时,为华兄默默立于一旁, 静听藏品与观者之间的无声对话。让藏品以自己的方式与观者感应。此时的观者与藏品,藏品与为华兄,便形成一种景中境,极具象征意味。我忽然想,为华兄更多时独自与藏品独处是什么样的情景?这当是另外对应状态的合一。与别人不可诉说的种种情愫,隐痛、遗憾、心酸,欣慰在上心?!藏品在,人在;人在,藏品亦不在?藏品藏到深处人孤独,还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从为华兄以“高山流水”作微信名,并又作为央视拍摄关于他与收藏的纪录片片名的用心,此中有真意,不言但深知。

晚餐时,我在与为华兄举杯对饮的刹那,早已想写为华兄的心愿,一下就被几杯老酒点燃。

借着酒兴,我心有感慨:有的人将收藏当作一种爱好,此者之多,芸芸众生,莫之能数,乐趣、把玩。有的人将收藏当作聚富生财的门道。此者亦多,趋之若鹜、集萃聚宝,增值为要。有的人将收藏当作一种境界,因寄所托、自有所附,精神居重,此者少有。有的人将收藏视作生命,毕生倾其所有,呕心沥血、在所不惜,此者罕矣,为华兄如是。

收藏价值与生命意义,这是大命题。不是简单的一篇文章可以论说清楚。

众人离席时,苍山洱海,云舒云卷,一束慈光斜照。苍山峰色,洱海波光皆在把酒临风的当下入情化境。我独自凭栏,面朝洱海侧耳倾听。但洱海无波且太远,想谛听波涛声有无激荡起几层灵感也无奈;我转身回望苍山想极目探问,苍山通体肃寂,十九峰玄静沉隐,如一幅水墨大画,欲问却无语。也许是眼前的山水过于寂远阔大,思绪被大象无形虚化,无法感通关于收藏之轻与生命之重的命题。为华兄将收藏融入生命意义,这当是由逐渐而有的意识到自觉的过程。收藏一旦上升到这样的层次,便是超越了精神寄托。藏品也便不是简单的藏品,已经附了生命的符号,具有特殊的价值和重要意义。为华兄是如何完成这种由收藏之轻到生命之重的转化呢?这样的一种轻重的嬗变和承载的岁月,其间的初心坚守,曲折艰难,心血付出、悲欢离合,家国情怀、行藏之道、人品风骨,气格境界的交叠支撑,融汇注入,才使得为华兄半个多世纪的收藏,精、尖、稀、真、妙的藏品,如在如如在,如不在,只有融入生命才真正存在。

追溯为华兄的收藏之路,便会惊叹于一份可遇不可求的宿缘。年少时节那幅将被付之一炬而悄藏于牛棚的名画,不过是触碰隐于潜意识最深处的那根心弦罢了。但这起于偶然的一藏,随后一发不可收。从无到有,萌生初心,一生坚执。但这似乎更像缘分所致,冥冥之中的命运注定。此后便一生悲欣交集,终未解脱。

人生原来就有许多偶然。只是有人错过,有人接缘,区别只在一念。可贵之处是在于为华兄能够将这灵光闪现的一念变做入后的百念千念,念念即来终于成“家”。

收藏的水很深,一般人不敢轻易趟入。如果随便收之藏之,或好坏兼在或真假难辨,但得有心理准备,损益得失皆无碍。收藏有的停留在了把玩的层次,小藏即安,得一份存在感。有的是停留在了积累变现的层次,在不断地满足自己的心理价值感。这样的收藏,虽然有区别,但都人是人、收藏是收藏。停留在形神分离的状态。一般人,要么出于爱好,寻找一下感觉。也许浅尝辄止地淡出,也许由此及彼转换。要么财力雄厚,集宝以聚富。无所谓得失。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能成为收藏爱好者已经很好。而要真正成为收藏家的当是凤毛麟角。为华兄从“爱好者”到“收藏家”的蝶变,是经历了一种日积月累的脱度和化出。不仅仅是量的积累,而且是质的提升。不是自封而是公认。不仅仅是真的、精的、独绝的藏品集萃,蔚为大观,更是精神品质境界的蕴涵升华。不仅仅是不断积淀广博知识和丰富经验之后的独具慧眼,一旦锁定目标就志在必得,甚至可以将祖上留下的老宅变卖凑钱,可以表明即使卖血也在所不惜的决绝,对于收藏的“慧眼”和痴心可见一斑。

许多收藏家都“以画养画”,形成所谓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在转手或拍卖中扩大影响,打通人脉。另一方面以此“增资扩股”,聚集财气。在收藏界,此为有收有散的法则,本属常道,但为华兄不屑。不少道中之人或界外人士甚至好朋友,曾在各种场合,多次善意相劝,但为华兄不为所动,我行我素,置许多的误会、质疑而不顾,对藏品用一种非常道的方式加持呵护。精收大藏,以为藏,爱不释手。他宁愿住着不到一百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的简居陋室,宁愿享受一种粗茶淡饭的清淡,也绝不转手升值变现。如此的坚执,世人多难理喻。为华兄内心深处是怎样的玄思,是珍视,是不舍,还是另有所寄所托,只有他自己最清楚。真“如人饮冰,冷暖自知”。或许在他说过的一句话里略可找到点答案:“藏品一旦在手,就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就像自己身上的骨肉,怎么忍心割舍?”

这一将藏品视若“骨肉”,也就将藏品注入了生命元素。藏品与人的难舍难分,幻化合一之后所赋予两者的一种特质,便具有超乎寻常的意义。于藏品是复活,为华兄是“命根”。因而,他也就藏之愈多,责任愈大,负担愈重,唯恐闪失。这无疑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困惑。这是各种因素交织出的困局,如一张有形无形的网,不断消磨他性格中的清高和矜持,以及他从来以诚相待的善良之心。这张大网,网得他有点心力交瘁又无可奈何。这一矛盾纠结,不是因为有人说的“富可敌国”的藏品越来越多的负累,不是因为随着声名远播,使得国内外收藏者以及各种朋友慕名而来的应接不暇,也不是其“风向标”的影响力被频繁邀请去各地参加收藏活动的疲惫,更不是这些藏品如何有一个合适安身的归宿的焦虑。为华兄的矛盾纠结,或许是在于他终其一生都割舍不掉的家乡情结。他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山水,对于为华兄来讲太重要。衣胞之地,收藏梦缘起之地,生活工作之地,有朝一日的宿归之地。不一而足的种种,实在有多重的挂碍。又加之这方山水的历史文化的厚重悠久对为华兄的养育滋润之恩,总想回报的夙愿使然。一缕剪不断的乡愁永远萦绕在他的心头,牵绊日久,勒得心疼。这样一种乡愁,舍不得离不掉的坚执,体现了为华兄的一颗不被世俗浸染的文心安放,也保持了一个收藏家的风骨精神的矜持。但也使得他眼中只有故乡的山水。这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被这方山水所困。这是情怀之困、乡愁之困,只是有可承受之轻还是可承受之重的区别,并不存在什么对错之分。

这多年,面对诸多的诱惑和诚邀,承诺可以赠豪宅,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的大企业为他建博物馆,承诺可以支付巨额资金以养藏品,承诺可以由他提出任何条件,但他都一笑置之,终不为所动,就想留在这方山水之间。就盼望能够在家乡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哪怕是方寸上,一个不大的博物馆。可这一简单而小的愿望,一等就是好多年。原来信誓旦旦的承诺成一言空许,良好的愿望至今也没有变为现实。但他的性格里的坚韧、执着,不事权贵,与生俱来的傲骨,再加上后来的文学滋养和阅世的磨砺变作的清高,低调而不低眉,清高而不视高。不愿绕弯兜圈,总是仗义执言,帮朋友热心真诚,不计得失的优点,一直帮助他在曲折坎坷中不断前行。他不同寻常的思维,说局限也好,说执着也好,说独立独行也好,说不谙世事也罢。反正不管世人如何理解,他都安之若素。

由此看来,所谓的世间法,不仅是一法。有良好的愿望,有一颗善心,有独特的资源就行得通。所谓的世间法,当是因缘和合之法。天时地利人和大聚合,缺一不可。为华兄不是独孤之求。其路漫漫,途穷机缘现。这无疑是可拭目以待的。

其实,不论经历什么风雨磨砺,经历多少荣耀辉煌,还是视藏品如骨肉如生命的合一,或者是十年前为华兄的这些艺术珍品属于我们的民族,属于我们的国家,不属于我个人,我现在只是个临时保管员角色。最后都将还原为一种大自在,藏品的自在,人的自在。这当是由独上高楼的望尽,到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蓦然回首、九九归一的自在。这样的自在,是大情怀,使命感与大爱之心兼在的自在。

这不是所有收藏家都可以达到的领悟。一定得具有超越与复归的智慧,才能到达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