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读书会|《沙丘》何以为科幻文学神作?
域外中国医学史研究新方向:食物与药物的历史
海外学者中国医学史研究系列讲座第一讲。此次演讲主要是介绍近年在西方学术界渐受重视的“食物与健康”的课题及研究成果。在西方的中国研究领域,食物史有较长的传统,而药物研究在近年的医史领域中也渐抬头。演讲主要介绍近年的食/药物史的研究著作与旨趣,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疾病史、身体史、宗教史、知识建构史、物料交流史等方面——探讨中国文化里食/药物的重要历史角色。
中国、联合国与保护的责任
本次对话将基于Rosemary Foot教授于2020年出版的新书China, the UN, and Human Protection: Beliefs, Power, Image展开。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愈发重要,且对于本国主权与安全有着明确的立场。中国的态度与行为对于人类保护规范的表述、解读和实践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是塑造国际秩序的重要参与者,也将影响未来全球秩序的核心规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样的中国?
王充哲学的分析哲学重构初探
若要为东汉哲学家王充的《论衡》勾勒出一幅融贯的理论图景,似乎并不容易。在此书的一些章节中,王充高举反叛大旗,贬斥儒家等传统哲学流派,并批判民间神话以及奠基于民间神话的社会建制;然而,在该书的另一些章节中,王充又对那些有关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建制(特别是那些与丧葬和祭祀有关的社会实践模式)流露出了明显的同情态度。由于重视逻辑分析是英美哲学界的治学特点,《论衡》文本中的这一不融贯性,特别引发了一些受过分析哲学训练的西方解读者的注意。要重新发掘《论衡》文本中的微言大义,我们就要勾勒出王充的宇宙论或形上学立场影响其知识论立场的具体渠道。在这一重构过程中,对于《论衡》 文本中出现的相关类比推理的解读将扮演某种枢纽性角色。至于不同的类比推理所具有的不同强度,也将为消除《论衡》文本中表面上的不融贯性提供更深层次的解释资源。
美国史溯源:重建宪法修正案——《第二次建国》
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学名家方纳最新之作《第二次建国:内战与重建如何重铸了美国宪法》,讲述美国内战和重建时期宪法修正案的故事,是了解美国不容错过的一本小书。周五晚,我们邀请胡晓进、于留振、邵声、杨钊四位嘉宾,就这本新书做线上交流。
记忆媒介的操作:女性叙述者
家庭是一个以基因和记忆连接的系统,通过基因检测我们可以得到一段科学语言组成的数据叙事,然而记忆却无法遗传。沿着时间线往前推进,记忆的媒介成为了唯一的线索,逐渐消失,直至尽头的谜团。本次讲座将展示这条与嘉宾个人的创作表面截然不同的背面路径,并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一段简单的录像、图片与故事分享,通过胶片之灵重新回到1930年代,沿着上海、香港、重庆与贵州,化身为一位女性的镜头,在延展的生命以及对记忆媒介的操作中审视个体的命运,以及在观看与叙述中的权力。我们也可以以此讨论家庭史作为工作方法在主体性构建中的可能性。
家庭的含义:历史、田野与理论
本次论坛将分为“家庭的经验”、“家庭的理论与历史”两个部分进行,发言人就“家长社群的连结与公共意识的建构”、“家庭政策变迁研究”、“乡土性与家”等主题做论文阐释,并与评议人进行对话。
传承与嬗变——2021年亚洲古代文明研讨会
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法国启蒙思想家、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近期,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由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罗芃老师主编的“狄德罗作品集”前四卷,包括他的哲学代表作《哲学思想录》(卷一),小说代表作《拉摩的侄儿》(卷二)、《修女》(卷三)和《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卷四)。本次活动,我们邀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祁涛老师,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法文系副教授、法国文学博士陈杰老师,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编辑、狄德罗作品集的策划和责任编辑李月敏老师,和大家一起聊聊狄德罗的作品,探讨这位生活于十八世纪的思想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对现代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剖析。
每一个村庄都值得铭记——王棵长篇小说《桑田日暖》发布会
《桑田日暖》,一部沉浸式书写南方乡村生活的精品之作,以醒兰一家的遭遇为主要线索,以何家园的人事纠纷为牵引,讲述了农村家庭受伤和自愈的过程中所掩藏的不为人知的疼痛。10月24日晚,作家张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以及本书作者王棵,将线上做客单向空间,一起聊一聊那些值得铭记的村庄。
天人之际:山水之为媒介
巫鸿教授的“考古美术中的山水——一个艺术传统的形成”系列讲座第三讲。本讲检阅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美术材料中对自然的表现,聚焦于山水图像被赋予的“中介”意义:这些图像开始承载把天、地、人等不同领域连接起来的结构性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山水也和人类主体建立了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成为士人、僧侣和道流用以领会天地之间的奥秘,表达自我的思想和感情的渠道和工具。
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白晋研究
张西平教授长期以现代西方文化、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汉学史和中国基督教史为主要研究领域,目前正在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早期汉学研究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本次光启讲堂,我们邀请张西平教授给我们主讲白晋研究。
宋诗的魅力
附:线下活动预告
北京|当电影遇见书——《肥梦》新书分享会
周五晚,我们邀请导演、编剧李睿珺,文化评论人韩浩月,《看电影》主编、影评人阿郎来到SKP-S,分享阿郎新书《肥梦》中五个精彩的故事,看一个影评人是怎样缔造自己的文学世界。一个极具魔幻色彩的城市富拉尔基,一群不自觉在燃烧生活的小人物,阿郎笔下的东北让人熟悉又陌生,在这里感受导演、编剧与作家之间的碰撞。
北京|不被定义的40岁——《自由 由我》北京新书分享会
今天的女性,越来越渴望在种种社会身份之外,探究自身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精神内核和成长空间。有研究者认为,中年期转折会发生在40岁出头的时候。在这一时期,女性努力解决个人问题,她们意识到自己有能力打破过去,并创造崭新的生活。如果顺利度过这个人生阶段,她的富有智慧、有见识,富于同情心,视野开阔等品质将会出现。周五晚,我们邀请《三联生活周刊》的两位资深主笔、《自由 由我:不被定义的40岁》其中两位作者:徐菁菁、杨璐,在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与大家分享女性如何度过40岁这个中年转折期与自我重启的时刻。
北京|想为食物写一部史记——蒋韵《北方厨房》新书分享会
在新书《北方厨房》,蒋韵用非虚构的方式,不仅延续了对母亲的致敬,还往前再探了一步,她的奶奶进入了蒋韵的笔下。它是一个家庭的烹饪史,也是一部百年女性简史。周六下午,我们邀请蒋韵和笛安两位女性作家,一起做客单向空间,聊聊这部《北方厨房》。
北京|《烨烨人生》新书分享见面会
周宏翔的《烨烨人生:名丽场Ⅲ》是一本女性职场励志小说。周六下午,周宏翔将与文化节目主持人宏业一起,展开关于职场的真诚的对谈,分享探讨最实用的职场生存法则。
北京|“关公战秦琼”,改革的路径和方法,从王莽改制说起
本周六下午,《经济学人·商论》总编辑吴晨将与新书《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的作者张向荣一起做客建投书局北京店,开启一场“关公战秦琼”的对话。这次对话,希望从三个维度——中外碰撞的维度、古今碰撞的维度、经济与历史碰撞的维度——展开跨界思考。
北京|考古是什么——《我在考古现场》新书分享会
考古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最大魅力就在于发现。而真正践行着这种生活方式的考古学家又是怎样一批人呢?他们是如何进行工作和探索的呢?周六下午,我们将跟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老师一起探寻考古是什么以及考古背后的故事。
北京|秦汉与隋唐之间——《六朝文明》新书分享会
丁爱博的《六朝文明》一书,可谓是海外汉学对六朝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丁爱博是美国资深汉学家、 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他曾师从薛爱华(Edward H.Schafer)、陈世骧、赵元任等学术大师学习中国中古历史、语言与文化,也是《剑桥中国史》魏晋南北朝卷的主编。《六朝文明》出版之际,晓岛联合甲骨文、硬核读书会,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孙家洲,《六朝文明》译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梅田和资深媒体人宋晨希,带来主题为“秦汉与隋唐之间”的沙龙。
北京|在北京的雨天找钥匙,或翻花绳——文珍作品《找钥匙》《气味之城》分享会
从首部小说集《气味之城》到最新小说集《找钥匙》,作家文珍始终关注着那些城市缝隙中的普通人,她细腻的书写总能引发都市人的共鸣。本次活动,文珍将与作家张天翼展开对谈,分享新书背后的故事。
北京|弗里德里希·席勒:诗人、哲人、当代人——《德意志理想主义的诞生:席勒传》新书沙龙
魏玛古典文学的十年,是德意志文学的黄金十年。弗里德里希·席勒如同一颗彗星,划过德意志的天际。他是诗人,是哲人,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阅读席勒在今天还有任何意义与价值吗?10月23日晚上,建投书局将联合社科文献索·恩邀请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黄燎宇,本书译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助理教授、德国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毛明超,以及作家、书评人高林,围绕以上问题作探讨。
北京|重新凝视婚姻生活——莫拉维亚《鄙视》新书分享会
德国当今文坛最受瞩目的作家之一——萨沙·斯坦尼西奇(Saša Stanišić)的获奖小说《我从哪里来》(2019年德国图书奖得主)中文版,获得歌德学院全额翻译资助,于2021年由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故乡”和“异乡”对于一个作家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如何处理“归属感”这一主题?值《我从哪里来》小说出版之际,10月24日,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邀请中国作家郑执,远程连线萨沙·斯坦尼希奇,就“我从哪里来”和“故乡”这一主题展开对话。我们也邀请《我从哪里来》的译者韩瑞祥来到活动现场谈谈他翻译本书的经验。
北京|通往权力之路——雍正帝继位之真相
雍正继位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帝位继承之一,究竟雍正得位是否名正言顺?近代以来因为受到文学、影视作品的格外关注及改编,更增加了传奇色彩,由此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说法,人们对其的合法性亦产生不同的解读。10月24日,我们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董建中、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郑小悠、社科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编辑陈肖寒共同做客SKP-S,与大家一同解读吴秀良《通往权力之路:康熙和他的继承人》一书。
北京|冒险与真心——《月球》新书首发沙龙
继《正午时光踏进火焰》《我愿意学习发抖》之后,这一次,郭爽为我们带来了六个新的短篇故事。新书首发沙龙,我们特别邀请她和她的朋友,另一位青年小说家班宇一同分享创作中的冒险与真心。为什么选择小说,又如何写下这些故事?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真正的对话可能吗?在疾病和疼痛中苦苦挣扎的人、真的可以拥有正常的人生吗?女儿和父亲,儿子和母亲之间,那无法跨越的,是什么?10月25日晚,让作家郭爽、班宇带着他们笔下的人物,与我们相聚。
上海|鲁迅在上海的居住与饮食
如今乡村民俗的美学价值被人们重新进行认识,结合上海郊区的古镇建设,将古镇的人文之美发现出来,才会有长久的价值,才能够打动人,让人们记住这个地方。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今天已有很多学者关注过小校场年画,但其中极为丰富的民俗主题依旧能让我们窥见上海历史的真实一角,为我们了解上海和江南的过去提供难得的帮助,而且也能让我们从中找到年画对月份牌、连环画等其他民间美术、文学形式的启发。本期的“江南文化讲堂”,两位学者将分别以“乡村民俗美学与江南古镇建设”、“上海清末年画中的民俗与历史”为题,为大家主讲江南的民俗与社会生活。
上海|现代东南亚的微笑面具:《季风吹拂的土地》新书分享会
很多人对东南亚的第一印象是:温暖闲适的热带风光与异国风味的水果美食。然而,随着了解加深,现代东南亚的表里不一便会逐步显现:一种面貌投射出惊人的社会与物质发展;另一种内向的面貌则是冷酷无情的集权主义,以及因争权夺利的乱局而被舍弃的人民。微笑面具背后,现代东南亚究竟暗藏了怎样的矛盾与风险?周五晚,我们邀请到澎湃新闻国际部记者许振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贺嘉洁和媒体人曹柠,围绕《季风吹拂的土地》展开,聊一聊现代东南亚微笑面具背后隐藏的真相。
上海|难过的时候,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虽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遭遇种种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但你可以如书中所说“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然后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10月22日晚,两位图书编辑阴牧云、周喆将在思南书局带领读者走进心理治疗师的日常,感受心理治疗带给人们的温暖力量。
上海|茶杯里的风波——企鹅布纹经典奥斯丁作品分享会
近期,企鹅兰登携手译文出版社带来简·奥斯丁的六部中文译本,让读者享受到妙文美图的双重盛宴。10月23日下午,学者、作家包慧怡、张怡微,作家许佳,将在朵云书院·戏剧店里和读者一起走进简·奥斯丁的文学天地。在精读名家译本、欣赏维多利亚时代插画、赏玩微景观和制作丝网画中,沉浸式读懂简·奥斯丁。
上海|唐诗的立体观照——《诗唱大唐》出版随感
关注自我、直抒性灵的晚明公安派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股清流,它在后世,尤其在20世纪初的现代激起了怎样的回响?10月23日,我们邀请到复旦大学中文系青年副研究员康凌、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来与我们探讨,关注自我、直抒性灵的晚明小品文在后世、尤其是20世纪初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意义?
上海|今天,我们如何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个问题:《阿Q正传》是否也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一篇名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本次讲座将以对这个问题和这篇名文的讨论开始,展开对鲁迅思想的若干重要部分的——当然是相当粗略的——介绍,进而探讨鲁迅式写作与“中国人的自信力”的共生关系,以迎候听者的深入讨论。
上海|读懂中国经济奇迹内在的政治逻辑
10月23日下午,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道根将做客朵云书院·旗舰店,聚焦经济制度演进与发展的历史和经验,为读者全方位解读中国经济制度。
上海|鲁迅与左翼美术运动的点滴
“鲁迅在上海”系列活动第二讲。本场讲座,罗岗、乔丽华两位嘉宾将与大家分享鲁迅与左翼美术运动的点滴。
上海|静水流深的小说美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是怎么炼成的
石黑一雄是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什么他的作品能得到广大读者和同行的认可?本周六晚,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编审、《长日将尽》中文译者冯涛,将做客陆家嘴读书会,跟读者们一起聊一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是怎么炼成的?
上海|我与上海书城——那些年,我们写过的书
作为上海有史以来第一家超大型的零售书店,沪上重要文化地标建筑之一,陪伴了我们23年的上海书城福州路店将在年底进行升级改造。为此,上海书城将举办特别版“上海·故事”读书会:我与上海书城系列活动,将邀请各界代表来分享那些年,我们写过的书、我们出过的书、我们卖过的书、和我们看过的书。本期活动将邀请写书人的代表马尚龙、朱旭东亲临上海书城福州路店。
上海|这些经典专辑背后,有故事——上海文艺出版社“大声”书系分享会
《雷雨》的原著是有序幕和尾声的,里面只出现了一对孩童兄妹议论住在这所阴森大房子的两个老人,但众多的演出中几乎都删去了序幕和尾声。而正是“序幕”和“尾声”让万方产生了续写《雷雨》的想法:“既然有序幕和尾声,那为什么不能有‘雷雨后’呢?”本场讲座,阅读推广人丁薇对话万方,与大家一同了解《雷雨·后》的创作历程与作品解读,一起在长篇非虚构作品《你和我》中,追忆万方眼中的父亲曹禺。
上海|《瓷器中国》新书分享会
《瓷器中国》用权威、通俗的语言,根据中国瓷器的釉色、工艺、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分章讲述了中国瓷器三千年的发展历程,并配以上百张高清彩图,再现历代名窑名瓷,展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怀。10月24日下午,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陈克伦,收藏家赵月汀,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研究员、瓷器研究鉴定专家周丽丽,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林明杰、艺术传播研究者乐梦融,将来到朵云书院·旗舰店,通过这部中国瓷器简史揭示中国瓷器背后的文化密码,带领读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上海|《沙丘》——何以为科幻文学神作?
作为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作品,《红色弄堂》精选了35条弄堂,串起沪上革命历史脉络,将红色文化与海派建筑两条线索交织融合展开解读。10月27日下午,本书编辑黄诗韵将诚邀作者张晓栋,共话“红色弄堂”,一起回望初心之地,解读上海的红色文化基因,探寻初心之源、奋斗之魂。
天津|邂逅:津沽文化的那些事儿——《津沽诗集六种》读书分享会
《津沽诗集六种》读书分享会,畅谈清朝及民国时期的津沽文化——地方风物、地理地貌、风俗传说、市井生活、社会风尚以及文人之间的交游史料。
南京|都市动物万象——庞羽都市动物寓言集《白猫一闪》新书发布
青年作家庞羽最新出版的小说集《白猫一闪》,收录了12篇以动物意象串联创作的短篇小说。通过对动物形象的剖析,作家展现了当代年轻人的所经所见所想,探讨了都市青年人的孤独感,以及家庭、生活、情感等层面的问题。10月22日晚,作家庞羽将携新书《白猫一闪》做客南京先锋书店,和作家朱婧、青年评论家王迪一起聊聊新书和当代青年人的所见所想。
南京|一个修行的人在林中缓缓前行——何向阳诗集《刹那》分享与签售会
《刹那》是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得主,诗人、评论家何向阳的最新诗集。这些诗歌写于2016年,真实记录了作者生命中最艰难与晦暗的一段时光,也见证了某种寻找与重生。10月23日下午,在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店,著名作家毕飞宇,翻译家、学者黄荭,评论家、学者何平将与诗人何向阳一起,出席其诗集《刹那》的分享会,围绕何向阳创作这部诗集的缘起,这些作为刹那与重生的隐喻、作为见证与寻找的诗句展开对谈。
杭州|小职员的日常——《沈大成》迷路员杭州分享会
10月23日,沈大成和作家赵松将来到杭州单向空间,聊一聊“小职员的日常”,以及在她最新作品中那15个失去导航的“迷路员”。
杭州|梦、杭州、诗歌中的小说家——《两日晴,郁达夫》分享会
当绝句遇上现代汉语,当诗歌遇上小说,会衍生出怎样有趣的体裁?《两日晴,郁达夫》是肖水创作的“绝句小说诗”,他从微茫处、日常处汲取诗意,又融入辽远意象,勾连今古,刻印都市与乡土的私人记忆,以诗歌为普通人立传。10月24 日下午,肖水和记者曹柠将来到杭州单向空间,和我们聊聊《两日晴,郁达夫》的创作,让我们借一段当代绝句一起腾跃到故事中去。
成都|城市更新——过程与结果:可继承和发展的烟火气
作为一名设计师,关于城市空间的营造,罗燚提出“慢城”的理念。这一理念是对于刻板而公式化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观的一次强化或升级。城市空间和老街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脉,城市文脉作为一定环境条件下,人、建筑、城市及社会文化背景相互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其传承对于城市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说的语言、唱的歌曲、吃的食物;节日、信仰和文化习俗……这些都是城市中最珍贵也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它们恰恰就隐藏在“老城一隅”!10月24日下午,文轩BOOKS招商店,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浓郁的城市烟火气如何散发魅力?
成都|从流淌的江河博物馆认识生态启蒙
1945年,那既是日本战败之年,也是其重生之年。企业家创业,知识人启蒙,科学家探索,政治家抉择,民主人士呐喊,环保主义者抗争,普通人为生活而拼搏……仅仅经过20多年,日本就成为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家。日本为何能疯狂地自我毁灭,又迅猛地绝地重生?资深媒体人马国川所著“日本三部曲”详解日本上世纪惊涛骇浪的现代化大转型,全面呈现日本走上战争歧路的反思与悔恨,重建现代化国家的历程。10月26日晚,马国川将做客松社,带来他的新作“日本三部曲”第三部——《国家的重生》。
秦皇岛|白日梦与夜航船——第七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
10月22日至10月24日,第七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将于阿那亚举行。通过艺术展览、纪录片放映、对话沙龙、播客live,还有小酒馆中充满文学气息的after party,我们将追逐文学的浪漫与包罗万象,开启一场不受限的夜航。
南宁|从凤凰到南宁:文学冲动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