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青山下的孩子
来源:北京日报 | 王宏伟  2021年10月14日08:45

寒来暑往,暮鼓晨钟,即使塞北凛冽的冰凌风撕碎村庄宁静的梦,他依然会在走访的路上顶风前行;即使炎炎烈日将大地炙烤得滚烫,他依然会在调研的田间俯身记录。驻村坚守的日日夜夜里,他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情怀书写担当,洋溢在贫困户脸上的笑容,讲述着脑包洼村脱贫致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他叫王宁,一位90后的驻村第一书记。

以梦为马

“新来的驻村书记在哪儿?你给我出来,快出来!”

巍巍大青山曲折绵延、滔滔大黑河浩荡不息,壮美山河书写了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一段沧桑久远的草原文明。卓资,寓意“卓尔不凡,资丰物阜”,然而美誉之下的卓资县近年来却生态脆弱、土地贫瘠,人均耕地面积小,城镇化水平低,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

脑包洼村位于卓资县十八台镇东南部,总面积20多平方公里,村里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137人,村里人口老龄化严重。天空中的白云目送着村里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离乡的山路上渐行渐远,也看着村里的老弱病残,在矮小的房屋里,守着家中的田地、牲畜,靠天吃饭,了无生气。如果说卓资县是乌兰察布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那么隐藏在深山之中,边远偏僻,基础条件差,地上无产业、地下无资源的十八台镇脑包洼村则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出生于1991年的王宁,是土生土长的卓资县人。在他的记忆里,满是家乡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穷苦和无奈。后来,王宁成为乌兰察布电业局卓资供电分局的一名职工,2018年5月,王宁放弃县城里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主动申请到十八台镇脑包洼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一头扎进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对王宁来说,脑包洼村是陌生的,如何融入到陌生的村民之中?如何找准村里致贫的“穷根”?如何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是摆在王宁面前现实而紧迫的任务。然而还没等他主动出击,“麻烦”就已经找上了门。

“新来的驻村书记在哪儿?你给我出来,快出来!”低沉的嗓音急促而猛烈,一个中年男人在工作队门口喊叫着。

“大爷,您有啥事,跟我说。”王宁和几个驻村队员连忙从屋里出来,只见那中年男人皮肤黝黑,佝偻着背。

“好啊,你个小崽子,才刚来几天就想欺负我宋天明,你可真是小瞧我了!村里别人家都好吃好喝的,过得好着哩,你却给人家列了名单说是贫困户还要继续帮,怎么就唯独没我宋天明的名字?共产党不管我这光棍老汉了?”一见到王宁,那男人便用手指着他的头,破口大骂。

“哎,大爷您这是误会了,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外面张贴的那是咱们村今年新脱贫的名单,已经脱贫了!可不是贫困户。”王宁边解释边搀扶宋天明坐下。

“脱贫了?脱贫又怎么了,脱贫就不管我们了?”宋天明借着酒劲扯着嗓子不依不饶,引来了村民们的围观。

“脱贫就不管我们了,要你们扶贫干部干什么?”。

“上面派来这么个毛头小子,能干啥?农村这些事儿,他能懂多少?”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言语中充满了对这个年轻第一书记的质疑和不屑,甚至有人认为这个小伙子扶贫不过是流于形式、沽名钓誉,为了自己的仕途而作秀。

“大伙儿听我说,脱贫是好事,大家过上好日子,我们也开心,但是脱贫不脱政策,国家的惠民政策还要继续贯彻落实,大伙儿有啥困难,我们还会用尽全力帮扶的。”为了稳定村民的情绪,王宁站在台阶上跟乡亲们情真意切地表达着驻村扶贫的决心,这也算是这个90后第一书记初来脑包洼村立下的军令状。

驻村没多久就遇上村里有名的“上访刺头”宋天明,王宁的内心波澜起伏。这天晚上,王宁始终辗转难眠,白天发生的一切都好像是在做梦,让他感觉有些不真实,然而这些事却又实实在在地发生了。王宁强迫自己静下心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选择驻村,又为什么要当这个第一书记?

夜幕低垂,月色凄清,王宁不自觉地想到了童年、想到了家乡、想到了父母,他的眼眶渐渐潮湿了。他的脑海里出现了儿时农村生活的场景,他仿佛看到家乡的大山,看到大山里父老乡亲一张张熟悉而亲切的面孔,还有自己孤独却坚定的身影。他想,自己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的根就在泥土里面,如今来到脑包洼村再去亲近大地、扎根泥土,梦想就一定可以落地开花。

情暖山乡

“宋大爷,我帮您开了两个月的药,每天记得按时吃。”

打消乡亲们的疑虑,走进大伙儿的心坎里,是王宁的第一要务。简单地安顿好住所,王宁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入户走访,询民情、访民意、问民需。他每到一户人家都会和乡亲们拉家常,并向大家讲解党中央对贫困村的扶持政策,讲述电力扶贫的各项惠民措施,向大伙儿描绘脑包洼村未来的美好图景。然而每一次入户,都给这个年轻人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

那是一个下午,肆虐的黄风横扫着疲倦的脑包洼村,王宁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继续走访着。他走进村口的一户人家,只见空旷破败的院子里,零落的砖瓦横七竖八地堆放着,飘零的碎纸片在半空中瑟瑟起舞,只有不远处传来的阵阵犬吠才给这里带来一点点生气,这正是宋天明的家。眼前破败的院落以及窘迫的生活条件让王宁一阵心酸。那一刻,这个90后年轻人对“贫困”这个词有了更为真切的体会。

54岁的宋天明独自一人住在脑包洼村,他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需要常年用药维持。虽然国家大病医疗报销比例很高,看病已经不成问题,但这个独居的男人,早已对贫困无望的生活失去信心,他常常在无人的夜里暗自流泪,也会在热闹的节日里独自借酒消愁。虽然初入脑包洼村就遇到这个“硬钉子”,然而王宁的心里却很清楚,这个外表粗犷的男人,内心却是柔软的,他需要更多的安慰和陪伴。

“宋大爷,我帮您开了两个月的药,每天记得按时吃,家里还有什么地方不妥帖的,您就跟我说,我来了帮您弄。”王宁提着一袋子药和几斤苹果来看望宋天明了。

“孩子进来,快往炕上坐。我就盼着你来呢,这是咱自家的土鸡蛋,有营养!你走的时候带上点回去吃,就当我给你赔不是了。你刚来村里那会儿我不明事理喝了点酒就去找你的麻烦,没想到你还这么帮我,惦记着我。说实话大爷老了、不中用了,可我还想多活几年,我就怕脱贫后没人管我了啊!”说话间,宋天明情难自控、老泪纵横。

“村里的情况比我想象中要糟糕得多!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比例相当高,那些老人们被重担压弯了腰、被疾病毒瞎了眼,被贫穷限制了自由,我们也都是有父母的人……”在村两委的扶贫工作例会上,王宁表态发言,说到动情处他一度哽咽。连日来走访入户的所见所闻,每一桩、每一件都能刺痛王宁的心,他看到太多因疾致贫的村民无法得到救治,太多因贫辍学的孩子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也看到了太多的孤寡老人被困锁在大山之中没有希望、抱憾终老,他深知贫穷就像黑暗一样会吞噬人心。这是一条艰难的扶贫路,但既然已经上路,就没有后退可言。

王宁的足迹踏遍乡间的每一寸土地,他把大家的所思、所想、所盼都一一记录了下来,又忙着帮助大伙儿解决实际困难。他东奔西走争取资金,为村里解决用电、吃水难的问题;他不顾路途遥远往返县城,主动承担贫困户的生活琐事;他积极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又乐此不疲地成了免费运输员。类似这些为村民“包办”的事情,只是王宁驻村生活的冰山一角。驻村的日子里,大到扶贫产业、乡村振兴,小到柴米油盐、邻里纠纷,王宁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前线。

王宁在扶贫工作中付出的点点滴滴,村民们看在眼里、更记在心里。慢慢地,大家都知道了村里来了个真帮实扶、倾情奉献的年轻小伙子,来了个能真正改变他们生活的驻村第一书记。大伙儿私下里议论,“这个年轻人真是个办实事的人,要不他也不会每天拿着个本子在村里东走西看的,帮我们解决了这么多困难,怪辛苦的呢……”年轻的“小干部”渐渐成了村民眼里能干事的贴心人。

水润心田

饭桌上,只有两碗面条和几根大葱,细心的王宁发现自己的碗里多了一个鸡蛋。

中秋假期还没结束,村民冯文秀便看到驻村书记王宁带着粮油挨家挨户地慰问。

“快进里屋来,往炕上坐。我就盼着你来呢,饿了吧,我给你煮碗面吃。”村民冯文秀笑着把王宁迎进了里屋。

“不了,我还要趁天黑前赶回队里,我就是过来看看您,您有啥需要的没有?”一路上早已饥肠辘辘的王宁却不好意思吃乡亲的饭,婉言推辞着。

“吃上点再走。”说话间,冯文秀赶忙揭开自家的水瓮,准备烧水煮面,只是瓮中无水的窘迫,让她一时间手足无措。

“孩子你等我,我马上就回来。”冯文秀挑起扁担就出了门,但她心里清楚这来回五里的路程,并不像说的那样轻松。

王宁看出了端倪,他赶紧追出去抢过扁担。漫长的山路上俩人并排走着有说有笑,但王宁的内心却不是个滋味儿。他想,沉重的担子压弯了大娘的脊柱,压垮了村里产业和大伙儿的生活,缺水成了脱贫路上的绊脚石。

饭桌上,只有两碗面条和几根大葱,细心的王宁发现自己的碗里多了一个鸡蛋,而冯文秀碗里却没有,这是冯文秀特意给王宁煮的。

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自从入驻脑包洼村后,王宁的情感变得越发柔软和细腻了。面对村民们的疾苦、隐痛和感恩,他的眼圈总是红红的。这份感情,既有对贫困户艰难生活的感伤,也有对乡亲们的感动和感激,感动于村民们的真诚相待,感激他们让自己的心灵一次次得到洗礼。

穿行在七登沟村,一眼望去,到处都是旱地,烈日炙烤着大地,干渴的土地像是皲裂的皮肤,露出一道道纵横交错的裂口。七登沟村是脑包洼村所辖的一个自然村,村子生态环境恶劣,长期干旱缺水,对于缺水之苦,七登沟村村民有着切身的感受:“由于村附近没有水源,我们挑水要走到很远的地方,遇到天旱时,大伙还要半夜起来走好几里的山路去挑水,为了用水而发生争执也是常有的事。长期人畜共用水井,水质也不行,村里因水患病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谁能帮助我们走出无水的困境?”村民们发自心底的诘问像是一击重锤敲打着王宁的心,也考验着这位驻村书记为民排忧解难的意志和决心。在村委扶贫工作会上,王宁庄严承诺:“我们必须解决七登沟村饮水安全问题!”

王宁随即向乌兰察布电业局汇报情况,申请专项扶贫资金,并积极协调水利等部门解决安全饮水问题。然而事情的进展并没有他想象中那样顺利,在协调过程中,王宁坐了不少冷板凳、吃了不少闭门羹,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击垮王宁的斗志,在同事面前他乐观自信,鼓励大家努力争取,在村民面前,他不厌其烦、耐心安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承诺。经过王宁和驻村队员们的不懈努力,2018年底,8眼吃水井终于打进七登沟村民的院里,解决了多少年来困扰村民们的吃水问题。

“有水了!有水了!”清泠泠的深井水哗啦啦地涌了出来,浸润着村民们干涸的心田。看到大伙儿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王宁心里的担子终于落了下来。那一刻,他感到身上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安土重迁

“回家,咱不搬了,不搬了!”王宁调转了车头。

“扶贫工作需要有情怀、有耐心,更要和乡亲们建立感情。留守的村民大部分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保守老旧,有些村民的思想很难做通,但他们的家庭状况却又实在艰难,每当这个时候,就需要我怀着感情,把村民当亲人,耐心地去解释沟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谈起驻村以来做村民们思想工作的经验,王宁轻描淡写的几句话真切而温暖。

孤独与疾病让空巢老人高桂花精神萎靡,甚至失去了生活下去的指望。老人常年患病,儿女在外地打工,她独自生活在村里,孤苦无依。自从入驻脑包洼村,王宁就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看病、办残疾证、修灯泡、整理院子、买电视、买眼镜、送生活用品,他出钱又出力,把自己当成高桂花老人的家人。一声声“大娘”让老人倍感亲切、喜笑颜开,而王宁也顺理成章地成了老人最牵挂的孩子。

2018年,住建部门在脑包洼村排查危房,村里老旧的土坯房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绝大部分都是亟待改造的危房。高桂花老人住的房子墙体上布满了裂缝,屋顶摇摇欲坠,老人的住房问题成了王宁最放心不下的事。

王宁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反映,争取村民们的住房问题早日得到解决。与此同时,乌兰察布电业局积极推进生态移民、易地搬迁扶贫系统工程,依据搬迁规划有序推进安置点电网建设,最大程度简化报装接电流程,保证村民能够早日乔迁新居。

“有新房子住了!”得知移民安置点已经具备搬迁条件,王宁第一时间来到高桂花老人家里,详细讲解移民新村的情况,告诉老人安置点的基础配套设施都已经完善,住过去以后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好事,这是好事。”高桂花老人的语气中带出些许疑虑,但看着王宁坚定纯粹的眼神,她还是点头答应搬迁了。

几天后,王宁带着工作队员来帮高桂花老人搬家。临行在即,他搀扶着老人上车,然而眼前这个瘦弱的老人眼里却充满不舍。车子启动了,老人不住地朝车窗外探看,“我想回家!”老人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像个孩子一样嚎啕痛哭。

“回家,咱不搬了,不搬了!”王宁调转了车头。

“有时候,我们扶贫干部会觉得做村民思想工作很难,执行政策有很多阻力,可是当我真正走进村民中间,发现他们更难,他们内心要承受的是远离家园的痛楚!这里是村民们的根,这里有他们熟悉的土地、牲畜,终有一天他们要和自己的根厮守在一起……”谈起易地搬迁工作,王宁的内心五味杂陈。

回到工作队,王宁又马上研究危房改造政策,他排除万难帮助乡亲们登记、入住。如今高桂花老人已经住在了老屋旁边26平方米崭新的安居房中,不需要掏一分钱,费用全部由国家扶贫资金承担。

铮铮誓约

再见到王宁,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后了。

“我也想成为王宁的贫困户,这样他就能时刻注意到我了。”谈起王宁的扶贫工作,未婚妻贺婧言语中透露着无奈。每每听到女友类似的话,王宁心里总是很疼,他暗自下定决心,2020年全面脱贫之时,他要给贺婧一个完美盛大的婚礼。

相恋五年,回望这几年彼此相依的点点滴滴,王宁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然而两人早已定下来的婚约却随着王宁驻村扶贫而一拖再拖。工作地点的变化让两人从朝夕相处变成了电话里的简单问候,这让陷入热恋不久的贺婧一时间难以接受。

“他扶贫之后的第一个情人节,我满怀欣喜地准备了礼物,还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等着与他共赴甜蜜之约。没想到他为了村民异地搬迁的事情,早把过节忘到了九霄云外,临睡前我一次又一次地看着手机,没有电话、没有微信,一切都风轻云淡,这就是我期待已久的情人节吗?”谈起那个孤独落寞的节日,贺婧依然觉得有些委屈。

再见到王宁,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后了。

“哎,我对不住你,这几天忙着帮老乡们卖点农产品,正好来县城了,就过来看看你。”一个多月没有见面,王宁的头压得很低,他竟不敢直视贺婧,他畏畏缩缩地拿出一个盒子,“这是情人节给你准备的礼物,一直没机会给你。”

“节日都过去多久了,你也真是……最近还是很忙?”贺婧哭笑不得。

“易地搬迁,遇到了钉子户,孩子们不争气靠老人的地维持生计,死活不让老人住新房,老两口那个可怜啊!还有彭大爷的残疾证明还没办下来,老人股骨头坏死,路也走不了几步,眼看着没了精气神。”言语间王宁不住地唉声叹气,他的脑子里装的全是村民们的事。

“一件一件来,有你呢,一切都能解决。”贺婧安慰着他。看着眼前的王宁,他将一腔热血浇筑在脱贫攻坚的事业中,将满腔赤诚全部奉献给脑包洼村,贺婧终于明白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是一种情怀,更是一份责任。也就在那一刻,贺婧发自心底地觉得眼前这个满怀赤子之心的男人值得她托付终身。

2018年12月,卓资县脑包洼村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专项核查验收,全村贫困人口发生率低于3%,脑包洼村至此退出贫困村序列。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7649元,远高于一般贫困村人均收入水平。2019年11月,卓资县也顺利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方评估验收,整体脱贫摘帽。与此同时,王宁也先后被授予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先进工作者、乌兰察布电业局扶贫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如今的脑包洼村果树成林,阳光透过绿叶,在新修的水泥路上洒下斑斑光影,枝繁叶茂的果树孕育着甘甜的果实,更孕育着村民美好生活的新愿景。村民们整洁亮堂的新院落、甘甜可口的深井水、圈内肥硕的牲畜……到处都弥漫着勃勃的生机和希望。高桂花老人拉起王宁的手,在阳光下,她的笑容灿烂如花:“好孩子,我赶上了好日子!”

(作者系内蒙古电力职工文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