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四川文学》2021年第10期 | 斯俊:百岁老人抗美援朝回忆录(节选)
来源:《四川文学》2021年第10期 | 斯俊  2021年10月12日08:28

☆ 跨过鸭绿江 ☆

1951年3月初,我们接到铁道兵团机械筑路总队紧急通知:命令各工程队派遣优秀技术人员和优良机械设备(附人员名单和机械设备台件)去执行紧急任务,执行这次任务的有关人员家属由总队派员到宝鸡、郑州(当时我们驻地)负责遣送返乡。

朝鲜战事爆发,我们纷纷报名,要求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园”这一神圣使命,临行前,我们还写了血书。由于任务紧急,又怕有的家属不理解不支持而延误时机,所以总队没有宣布我们到什么地方去,具体执行什么任务,但是我们心里都清楚,我们将跨过鸭绿江。

第二天我们的家属快速起程,火车一到,我们就把家属的行李装上了车。同时,同志们也把大型机械、小型机具装上了车起程。我们日夜不休,来到鸭绿江边的安东(今丹东)。9点多,火车停下不久就遭敌机袭击,有几颗炸弹落到北岸,鸭绿江大桥遭到严重破坏。由于鸭绿江大桥不能通过,我们的车皮立刻被拉回凤凰城,转向宽甸过鸭绿江,再从云山南下。这里比从延吉过图们江的东线,和从安东过鸭绿江的西线铁路要隐蔽,但是一路上隧道很多。为了隐蔽,我们傍晚五点开始行车,早晨七八点钟就停止行军,在树林或者隧道里隐蔽。进入朝鲜,过了云山后不久,沿途我们看到不少被打坏的汽车和坦克,所看到的城镇、村庄,也只有残垣断壁、瓦砾,偶尔在山间有些新修的草屋屋基,但是看不到大小家禽家畜。山上多数是枯枝秃树,一片惨不忍睹的战争惨况。这更令我们认识到我们参加援朝抗美的伟大意义。

☆ 大轰炸大空战 ☆

我们到达朝鲜平安南道,主要任务是建机场,以尽快增加我们志愿军的制空权。由于离前方战场较近,我们机场建设工地边建边遭到敌机的狂轰滥炸。当时志愿军的制空权几乎是零,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建成机场,起降我们的战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6月中旬我们奉命北撤,至平安北道的泰川里。这里离战场较远,而且在全国人民捐献和苏联支持下,我们有了部分飞机大炮后,特别是苏联的战机米格,不时出现在我们的上空,志愿军逐渐有了制空权,也为我们全力推进机场建设创造了条件。

我们日夜努力,施工进度很快,到1951年的10月上旬,机场已初具规模。有一天传来消息:“空后六大队”(铁道兵团的老人知道)在介川北道的机场,遭到敌机的大轰炸,人员和机械设备均遭严重伤亡和损失。因此司令部命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严肃批评那种放松警惕、不避不躲仍然施工的麻痹做法。政委要求我们,把司令部命令传达给各队各组,要求每人都知道,必须执行。次日清晨,我快8点钟赶到工地,正把大组(一个排)召到一起传达司令部指示时,忽然听到鸣枪声(空袭警报),我立刻让大家往山沟内疏散。当时刘俊操师傅不肯走,我拉起他就往帐篷外边跑,并用力推他几步,叫他快跑。紧接着就听到敌机机枪像雨点一般的扫射声音。当我们跑出来时,炸弹也呼啸而下,我立刻大叫“卧倒”,炸弹从我们头上越过,就落在我们刚才开会的小山上。有一块碗大的石头,落在我俯卧的大头鞋旁……看到这些,我们都感到好险啊!

这次袭击幸而我们躲避及时,没有发生任何伤亡。待敌机越过我们头顶后,我们又且躲且跑,越过山腰,返回我们大队的驻地。

在我们返回驻地的路上,我看到我们的战鹰追逐着敌机,敌我双方开始了空战,空中不断响起“咯之”“咕咕”的空战声。同时,山上我军炮兵阵地上的炮火,射向目标较明显、在空战外围的敌人B轰炸机和油挑子(一种机翼两边加装三只副邮箱的战斗轰炸机)。被击落的敌机,冒着黑烟,坠向远处山峦。

经三个多小时轰炸和战斗,到中午才安静下来,但机场上仍不断传来爆炸声,那是敌人投下的延时(定时)炸弹的爆炸声。

第二天仍然有延时炸弹的爆炸声。中午消息传来:昨天空战我军大获全胜,打下号称“空中堡垒”的美国王牌B29轰炸机(那时没B52)2架、战斗机8架,击伤多架。但是敌人投下炸弹1000多枚,除了200-500磅的重型炸弹当时爆炸外,大多数50-100磅的延时炸弹没有爆炸。

☆ 挖延时炸弹 ☆

美国飞机大轰炸的第三天,爆炸声稀疏多了,但是没有爆炸的延时炸弹还很多,随时威胁着施工安全。为了早日建成机场,大家纷纷要求去把延时炸弹挖出来,考虑人员安全,大队没有批准我们的要求,而是等待由陆军组织的工兵来排除。由于排雷工作缓慢,看着不能施工,第四天我再也耐不住了,一再要求去看看我们的机械设备损失情况。翟政委看我请战心切,终于点头说:小心谨慎,速去速归。

我们开山组的十几台大小抽水机大部分已完成任务,只有河边二处还在使用。开山组是在高百米主峰左侧延伸向机场主跑道偏西北向一字形山岗。长百来米,宽40米,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这条形山下,开挖机场地下指挥中心。当时的机械设备实在简陋,只有2台325立方米空压机,一台小型电机和几台风钻。我看了山脚下的2台挖土机和电机还没什么损坏,但是我们平时休息开会的帐篷,篷顶一个大洞,帐篷里尽是碎石和弹片。旁边的亭子也被炸毁,几块巨大的石头滚在沟里……我和老刘看到被敌机轰炸的情况,吐了吐舌头……

我来到离山脚十多米的那个空气压缩机房察看,见机械设备无损。再仔细察看周边地形地貌时,见压缩机下方约2米的地方有45度倾斜的大石头,周围的土质疏松了一片。我再抬头看上头的松树,顶尖和枝丫被削去一边,我意识到这里一定有延时炸弹,立刻下山找来排雷组的同志。我指着那个松土的地方,请他们把炸弹排除,以免对人和机械形成威胁。他们看了看,见没有下陷的弹窝,认为不会有炸弹。我说肯定有,“你们挖挖就知道了”。说着,人们迅速离开十来米,因为排雷是很危险的。我到周围看看再回来时,他们已经在那里挖出了炸弹,并用长藤索绑紧炸弹尾翅。他们把挖出的炸弹,顺山坡溜下,然后抬向爆破集中点。感谢他们,给我们排除了一大隐患。

由于这次我比较准确地给排雷组指出了地点,使他们成功地找到了延时炸弹,从这开始,他们把我这个挖炸弹一窍不通的土包子,当成了“挖雷”专家,尽管我再三说明我是土包子,但是他们还是多次让我与他们一起去观察辨识。为了消除机场建设的安全隐患,我也义不容辞。后来,我多次去帮助他们察看,与他们一起分析判断,共同探讨有无炸弹的可能性。

挖延时炸弹是很危险的,随时可能爆炸,必须争分夺秒,在最短时间内排除。为此我们总结并形成了一套规程,先在作业地点1.5米外挖四个对称的单人掩体,两人在上面迅速开挖,两人在掩体中休息,两人挖累了,另外两人跳上去接着挖。这样上下轮流作业,待挖出炸弹,迅速用长绳索绑住尾部,拖往爆破点处理。

有一天,我蹚过河水再次细查周围是有否还有定时弹,排雷组的人又跑来说,那边靠路边有一处,已挖一米多深,没有发现炸弹,只在地面30公分的地方发现了这个弹壳,让我去帮助排雷组判断判断。我赶到现场,看着尾翅想了想说:路边可能土质较硬,炸弹入土后尾翅被拔脱,而弹头可能借着惯性钻向了另外一边。你们可向尾翅有孔的一边挖挖,或许能找到弹头。接着我们上下左右又仔细搜查了一遍,近中午时分,当我想过去看他们时,老远看见他们其中一人背着炸弹飞跑而去。这个定时炸弹可能三五十磅重。

由于排雷多了,大家胆子越来越大,有的人还拖着炸弹走。听说有一个同志披着棉大衣背炸弹跑,听炸弹“吱吱”叫,赶紧往后一丢,迅速向前一个俯卧,炸弹爆炸的气浪拖着大衣飞上了天,人却没有任何损伤。像这样机智果敢的人,也是幸运的。不过,在定时炸弹的寻找、挖掘、搬运、销毁过程中,也伤亡了十几名同志。

大轰炸后的八天,机场又响起了机器声,鼎沸喧嚣的人声,我们开始修复被炸坏的工程。在开挖指挥中心的工程中,遇到最难啃的硬骨头“花岗岩”,没有好的钻头和钻杆,真是寸步难进。为了尽早建成机场,我们克服各种困难,日夜施工,在十一月初终于从两边打通了。

自从上次遭到我空军痛击后,敌机改变了过去无所顾忌的打法,而变为三五架敌机低空偷袭。敌机由于装有最先进的导航设备,还经常进行夜间轰炸。那时,我们已经从帐篷里搬到机场指挥中心建筑物的机房里住,那是一个宽12米、深67米、高23米,顶上和左右都是2米厚的混凝土。机场战斗机停放的地方,也成为我们临时的防空掩体。我们把建筑物前后敞开的口子用大帆布遮住,挡住风雨,白天晚上睡觉都在这里。

美国轰炸机几乎每天都来袭扰,最早八点、最晚十点必来投炸弹,每次2~4架不等。由于有了防空经验,我们也习以为常,大家还怀着乐观主义态度,说中不了头彩,命是我们自己的。

1951年11月中旬,这个机场基本完成,铺上甲板就可以起降飞机了,我也有了成就感。机场竣工前,我们奉命撤离回国。撤离前我们把机械设备运到大队驻地,伪装隐蔽在山湾内,心想让这些功勋设备在这里好好休息吧。

……

(以上均为节选,详情请参阅《四川文学》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