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她,向光明而生 ——光明使者赵铁英
来源:中国文化报 | 甘利英  2021年09月28日08:35

一位高瞻远瞩的领路人,决定一个团队的气象与前途。

一位仁心仁术的院长,决定了一所医院的内涵与美誉。

一位心里只有“眼睛”的眼底病专家,绝不会让世间光明屈服于绝望与黑暗。

她叫赵铁英,来自哈尔滨。清秀、挺拔,眼里有爱、有光、有悲悯。

从医学本科到临床医学博士,从哈尔滨医科大学到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从深圳市眼科医院的眼科专家到深圳华厦眼科医院首任院长,什么都阻挡不了她追逐光明的脚步。

千禧年初,她来到了深圳,是特区引进的第一位眼底病专业博士,是特区成立40年来眼底病专业领域内的拓荒者。

在追梦的路上,她带着满腔热忱,抛弃杂念与疑虑,去追逐眼底世界里起伏的秋水与碧波。因为那永恒的光明在召唤着她,一直在前方召唤着她。

他复明后为何长跪不起

先从一例危重眼疾讲起。

那是2018年夏天的一个周五,已是下班时分。

赵铁英刚主持完全院医疗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助理推开门,急急汇报:“赵院长,门诊还有一位独眼的视网膜脱离患者,说一定要见您。”

赵铁英立即赶到门诊,看到了被家人搀扶着、用脚探索着向前移动的黄先生。他双眼一片茫然,完全看不见了。

赵铁英迅速查看他的病历,检查病情。情况很糟糕:患者右眼视网膜全脱离,已成窄漏斗状、陈旧性葡萄膜炎、瞳孔后黏连无法散大,并发白内障使得视网膜周边细节无法看清;左眼已无光感,角膜白斑,瞳孔闭锁,还填充着硅油。右眼既往葡萄膜炎病因不清,一年中发病三四次都是用激素治疗。

令人担心的是,即使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救治患者全部脱离的视网膜,也可能会让患者面对长期慢性葡萄膜炎、长期药物治疗的继发性高眼压,以及葡萄膜炎的再次复发等。稍有不慎,结果将是不可逆性致盲。

看到赵铁英凝重的表情,黄先生家人忍不住哭泣。他可是全家的顶梁柱,万一双目失明,不仅一家老小的生活将失去保障,自身也会成为家庭的巨大负担。一家人陷入万般焦急和恐惧中。

2015年,黄先生左眼受到外伤,在老家进行手术治疗,但最终还是失明。2018年5月,他的右眼又出现问题,刚开始看东西很模糊,逐渐什么也看不到了。全家都慌了,四处打听哪个医生医术好,哪里能挂上专家号。后来黄先生入住一家三甲综合性大医院眼科,被诊断为“右眼葡萄膜炎、视网膜脱离”,用激素等药物治疗。

一周后,黄先生的病情无好转迹象,视力反而下降,连光感也越来越弱了。黑暗中,他绝望透顶。

“你去深圳华厦眼科医院找赵铁英院长吧,她经验丰富,或许她能救你。”在一位好心医生的指点下,黄先生全家打起精神,马不停蹄地赶到深圳华厦眼科医院。

“视网膜能早一时复位,视功能的保存和恢复就多一分希望。”赵铁英说。她将病情的危重性、复杂性向病人及家属交代,在家属知晓并理解后,当即决定收治病人。

赵铁英宛若大战前的将军,指挥若定、协调部署、悉心准备,做好周全的手术预案,把各项风险降到最低。第二天一大早,她在请医院相关学科的眼科专家会诊后,确保各方面都准备完毕后,安排了手术。

这是一场攻坚战,需要与时间赛跑,与黑暗较量。手术室外,家属焦急地等待;手术室内,赵铁英如履薄冰,全神贯注,不时需要屏住呼吸。那时那刻,赵铁英眼里,只剩下需要拯救的眼睛。她目不转睛,用双脚控制显微镜和机器参数,用双手紧密配合,在混浊的眼球腔内修复、重建;重建、修复……终于,赵铁英将病人新旧病变处理完毕,展平复位了即将全部粘连在一起的视网膜。

手术获得了成功!

住院部的龙医生上完夜班本该下班,仍继续在医院组织会诊参加手术。她长舒了一口气说:“挽救一只眼,就挽救了一个人,挽救了一个家庭。”

但赵铁英的神经仍然紧绷着。预案中的术后眼压问题尚未落实。下班前,她带着当班的怯医生,检查发现患者的眼压偏高,便仔细叮嘱护士如何用药。

第二天早上不到6点,赵铁英就急匆匆赶到医院。

“昨晚打开眼罩测量眼压时,病人说能看到地上的凳子了,凳子腿是不锈钢的。”夜班赵医生面露喜悦,激动得声音有些发颤。赵铁英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她赶忙去查房。当黄先生打开眼罩,看到眼前明亮的一切,看到窗外的楼房建筑,看到赵铁英关切的眼神,他激动地拉着她的手说:“赵院长太感谢您了,我能看到外面的东西了,真是太谢谢您了!”话音未落,这位七尺男儿“噗通”跪倒在赵铁英面前,双眼含泪,长拜不起。

奋不顾身 寻声救苦

“深圳华厦眼科医院,是一所最有亲情的医院。” 这样的美誉不断传来……

庚子年六月的一个午后。一位两鬓染霜的老人,迈着矫健的步伐,将一块牌匾送到赵铁英手中时,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

“赵铁英院长是一位光明使者,她拯救无数眼疾重症患者于急难。我老伴的一只眼睛出现陈旧性黄斑病变,另一只眼睛的眼底出血已近一年半了,接近双目失明。因为她做过三次脑肿瘤手术,一侧面瘫,只能坐在轮椅上。这为她的眼睛治疗带来极大的不便和风险,所以四处求医,但无法根治。感谢赵院长用仁心仁术,让老伴的视力获得奇迹般的恢复。”

这位老人和老伴都是大学教授,是在深圳大学建校之初从北京大学调来的拓荒者,还将女儿培养成了文学界新星。

初见老夫妻那天,赵铁英的心灵大受震动。那是一副温暖的画面:瘦弱的丈夫顶着苍苍白发,面带微笑,慢慢地推着轮椅。轮椅里,坐着他年老的妻子。虽然妻子已经失去了行走能力,虽然因为疾病变了模样,却仍是他心中年轻貌美的唯一。

看着他们相濡以沫、在疾病面前依然不离不弃的相守,赵铁英肃然起敬,眼睛湿润了。她想起了自己得了帕金森症的母亲,卧床二十多年,而父亲也像这位老教授一样,与母亲不离不弃。

那一刻,有一种力量在催促着,激发着她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她颇有些奋不顾身的味道。她安排医院相关各部门尽快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尽全力救治,早一分钟治好,他们就少一分钟痛苦。赵铁英加班,最终在团队的协助下,为老人家成功进行手术。

赵铁英为病人赢得了光明,为自己赢得了老教授由衷的敬意和感激。在他送来的牌匾上,书写着四个熠熠生辉的大字:光明使者。

“光明使者”的称号,赵铁英当之无愧。

她说,在后天的残疾当中,盲是最痛苦的。目前,医学界尚无法成功进行视网膜视神经移植,眼底疾病如果错失治疗时机,结局不可逆转,是真正意义上的失去光明。这就是压在眼底病医生身上的千斤重担。每年,赵铁英及其团队都要救治很多例独眼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

记得六年前的那次查房。

病房里,90公分宽的病床上,挤坐着一家三口,他们在焦急地等待,像在等待命运的宣判。34岁的患者陈先生靠打工养家糊口,然而双眼超高度近视。一只眼睛因视网膜脱离多年,已经萎缩失去光感,无法再治。另一只眼睛又因为视网膜脱离致盲。因为近视度数太高,他的眼球壁各层次结构都非常薄弱,视网膜脱离范围大、变性区广、裂孔多。不管是内路做还是外路做,操作难度和风险都非常大,手术并发症多,成功率低,这些问题萦绕在主刀医生赵铁英的心头。她知道,手术如果不成功,对于坐在病床上的这一家人意味着什么。她不能拒绝,不能放弃,只有全力以赴。最终,她在周密的手术方案设计主导下为陈先生做了手术。术后,陈先生的视网膜成功复位,但有脉络膜脱离,眼内压忽低忽高。在请青光眼科专家会诊及密切观察治疗后,陈先生的眼压控制平稳,视力逐渐恢复,几年来,一直保持在0.5-0.6,能够像往日一样正常工作和生活。如今,他定期来到华厦眼科医院复诊检查。

类似这样的病例很多。当患者找到赵铁英时,多数眼疾已拖成急难险症。他们见到赵铁英第一句话就是:“终于找到您了!”简单六个字,却重逾千斤。她常常工作一天下来,四肢酸痛得不知往哪儿放。但看到那些充满期盼的眼神,赵铁英平静温和的外表下,坚守的的仍是患者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

真的艺高人胆大吗?难道她就没有压力吗?有。赵铁英不是神,她只是一个普通女子,有普通人所有的烦恼。压力极大的时候,她会冲着家人发脾气,会跟自己闹别扭……但,她最大的安慰就是,看着病人带着苦痛而来、带着笑容出院。

仁心仁术 口口相传

只管一心一意治眼睛的赵铁英并不知道,她已名声在外。

2000年一个夏日的清晨。

在南山某小区公园,很多老人在广场上翩翩起舞。跳着跳着,忽然有位老太太停了下来,感觉眼睛不舒服,用手揉了揉。旁边一位老人说话了:“你眼睛不好啊?我告诉你,深圳市眼科医院刚来了一位女博士,技术特别特别好,人可好啦。你快去找她看看。”

“是不是姓赵啊?那是我儿子同学。”老太太忽然眼睛不痛了,抬起头骄傲地说。这个老太太的儿子是赵铁英的高中同学,就职于深圳某报社。报社的一位栏目主编因患高度近视眼底疾病,经过赵铁英手术、激光等治疗后一直保持很好。

彼时,她来深圳还不到一年。

博士毕业后,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院长在写推荐信时严肃地对她说:“你可要想好了,深圳靠近香港和广州,你去那里工作很难开展起来的!”在来深圳之前,赵铁英就已听说,深圳人看病,小病去广州,大病去北京、上海。可她没有却步。2000年,她以特殊人才的身份被调入深圳市眼科医院工作。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赵铁英为到访深圳的国际眼外伤学会主席担任演讲翻译时了解到,眼底部外伤玻璃体后皮质在术后远期并发症中具有至关重要的破坏作用。在日后的大量病例手术中,她进行了一期显微处理,使得许多眼球穿通伤眼球内磁性、非磁性异物,化脓性眼内炎,严重眼球破裂伤的年轻患者,都得以成功救治。

2002年,深圳市眼科医院授予赵铁英“特殊贡献奖”。随着眼底病的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原深圳市卫生局将深圳市眼科医院作为眼外伤重点专科给予资助。二十年来,赵铁英因为优秀的临床工作成果而多次被邀请在国际眼科学术会议上发言。在自己辛勤耕耘的领域内,她做到了让深圳的患者不离开深圳。

2016年,赵铁英她加盟华厦眼科集团设立的深圳华厦眼科医院,只为用精湛的技艺、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便捷优质的服务,让眼疾重症患者尽早摆脱绝望和恐惧,重返光明的世界,重获生命的喜悦。

随后,华厦眼科医院成立了名医工作室,特聘了两位美国临床一线的眼科专家。当他们看到赵铁英的临床工作成果后,认为她到美国任何一家医院行医,她的技术和急病人之所急的职责态度在国外不多见。

是的,她以耐心对待焦躁,以精湛对待顽疾。

“能得到赵博士的治疗,是患者的福分。”深圳市眼科医院的一位同事这样评价她。很多患者感同身受。每天,病人的感谢声声入耳。

“幸亏遇到赵博士,她拯救了我的眼睛。有时我态度不好,说话也难听,但她都不跟我计较,还非常耐心地给我治疗,现在我的视力恢复得很好。”万先生曾因眼底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导致眼内大出血,到其他地方救治无效,因此非常感谢赵铁英让他远离了痛苦……很多患者关切地对她说:“您可要好好地保重身体啊,您是我们大家的依靠。”

赵铁英指导的研究生出国进修归来,受她的精神感召,跟随老师的脚步,来到华厦眼科医院。“最好的就在身边。赵老师的医德医术需要传承。”学生们由衷地说。感动、历练、传承,假以时日,他们可能就是第二个或第三个赵铁英。

深耕医术 向光明而生

在临床工作之余,赵铁英每年都会参加各种国际国内行业学术交流活动,分享先进医疗设备、药品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经验,加深同行对眼底疾病的认识。在她看来,一个好医生除了要掌握深厚的医学知识,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外,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掌握专业领域的最新知识和发展动态。

2016年9月7日-11日,在苏州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眼科学学术大会暨第五届全球华人眼科学术大会,赵铁英在会上报告的题目是《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自发性愈合》。其中讲到,因为目前对于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治疗,普遍接受和盛行的,都是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术后用惰性气体眼内填充,而忽略了少部分早期患者自发性愈合的可能。听完赵铁英的报告,有眼科同行对报告中讲到的观点极为赞同,评价说,这是独到的个性化医疗,告诉大家一定要有前瞻的健康思想。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治疗方法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探索,赵铁英亲历了这一过程。从1996年考入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攻读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导师吴德正、高汝龙教授就为她确立了这一研究课题,到如今她已经关注了20多年。

2009年,赵铁英向美国《Retina》杂志提交了一篇有关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论文,该杂志的主编给她回信说:“您的观点值得人们重新考虑这方面的问题。”赵铁英介绍,多年来,对于早期特发性黄斑裂孔,运用一种简单安全的手术方式,术后仅用消毒空气眼内填充,老年病人术后面向下体位从严格的10到14天缩短到3到4天,免除了术后2个月眼内长效气体填充不能乘飞机的不便。绝大多数病人均得到非常好的视力恢复,其中几例双眼黄斑裂孔的病人术后视力均恢复到0.9到1.0。

2012年11月19日,时年65岁的黄阿姨左眼3期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4天,经OCT检查确定黄斑裂孔已封闭时,她深深给赵铁英鞠了一躬说道:“谢谢您!我给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打电话了,告诉他现在技术进步了,左眼做完手术只在床上趴了3天就好了,让他放心工作,不要担心我了!”

原来一年前,黄阿姨的右眼因为黄斑裂孔做了手术,术后填充的是过氟化碳长效气体。因她曾做过腰部手术,术后长时间趴在床上时会感到非常疼痛。所以当左眼又发生同样病症时,她拖了半年才鼓起勇气找赵铁英做了手术。术后3个月,她的左眼视力恢复到0.6,比右眼还好。

近几年,随着高精尖设备和药品在眼科临床的引进应用,赵铁英又成功挑战了以前不敢触碰的领域,使许多超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患者,通过更加微创的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治疗后,不再有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的威胁。她的相关学术论文就此作了详述,在被2019年第十三届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年会录用展示。

为患者提供多元化医疗服务,是医疗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赵铁英和医院领导团队汇聚国内外眼科名医,成立了“全国名医工作室”,在深圳市率先引进并开展27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能同时解决老年人的近视远视散光的三焦点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及一些国际最新药品。他们用先进的医疗设备、材料和技术、一台台精品手术,让特区的建设者们重获光明。

“许多特殊患者需要特殊对待,这不是某个医生的事,需要全院各部门无私配合才能完成。”赵铁英说,深圳华厦眼科医院针对特殊患者都会开通紧急绿色就诊通道,从手术室到手术专家、住院部医生、各项检查部门医护人员等加班加点,只为保障患者及时得到救治。这是医院的特色,也是每个医护人员自觉遵守的制度。

赵铁英成功处理了一宗又一宗复杂多变的眼底疾病。在爱心、责任与专业技艺得以完美呈现的背后,是的悟性和技术支撑着她一次次勇挑重担、一次次攻坚克难。

心有慧眼 誉满八方

“我姐姐完全没有生活情趣,只会看眼睛。”在一次过年家庭聚会上,一大家子人谈笑风生,打麻将的打麻将,打扑克的打扑克,只有赵铁英静静地坐在一旁,听着弟弟有些嗔怪的话语。

弟弟其实很清楚,姐姐太累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少复杂的眼底病患,多少原本复明无望的患者在等着她去救治!

赵铁英遗憾地回答:“我怎么会没有生活情趣呢?可是我的精力有限啊,所以爱好就都荒废啦!”她的爱好很多,如艺术设计、手工制作等等,但只能寄希望于退休后再去享受了。

赵铁英真的很忙,忙得顾不上享受生活。周一至周五,她除了上门诊、做手术、开会外,还得利用零散时间准备课件,在周末参加行业学术交流。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把好的经验分享出去,才能减少更多人的痛苦。

为了节省力气,已取得驾照近20多年的赵铁英每天出行都不开车,而是挤地铁、打车。作为一名眼底外科医生,她的操作空间是直径不到24mm的眼球腔内,那是一个神秘的眼底世界。黄斑手术要求她操作时的稳准精确度达到微米级。因为在这个区域内,如果有视细胞排列不整齐,人们看东西就会歪曲。体积小、组织精密的球体决定了光明与黑暗的界限,容不得有半微米的疏忽。

赵铁英曾跟同事们开玩笑说:“我做黄斑手术前,你们可都不要惹我生气啊。”是的,她的小心翼翼是用微米来计算的。她甚至不敢轻易喝咖啡,因为喝了咖啡后,若心跳呼吸不平稳、手不稳,很可能导致黄斑手术无法完成。

小小的眼球,耗尽了赵铁英的心血和力气。几十年的经验积累练就了她出诊时,如同侦探和法官一样犀利敏感的神经。每每聆听病人讲述、检查、跟病人详细沟通时,她就能迅速诊断出问题所在,进而拿出准确的救治方案。

“病人的半条命掌握在你手里,你第二天要做手术,头一天晚上一定要吃好、睡好,上了手术台才能不遗余力发挥,最大限度救治患者。”父亲走了,可他的殷殷叮嘱却时时响在耳边。赵铁英知道,自己有今天的成就,与父亲对自己一点一滴的教诲息息相关。军人出身的父亲从小就教育她:工作和学习上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这句话,影响了她一辈子。

赵铁英同样记得,在博士毕业典礼上,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说的那番话:“一家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要做到让你自己的母亲在这里随便看病都放心的程度。”多年来,她把这种期盼铭记于心,带领团队不断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高度关注病人满意度,带领深圳华厦眼科医院连续多次获得深圳市医疗行业服务公众满意度调查非公医疗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