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打造行走的文学课堂—— 北京老舍文学院作家高研班“行走北京”活动正式启动
来源:京艺苑(微信公众号) |   2021年09月23日11:22

会场

2021年9月19日,由北京市文联、北京老舍文学院举办的作家高研班“行走北京”社会实践活动,在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古北口村文化大院正式启动。

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密云区古北口镇副镇长陈如,北京老舍文学院副院长周敏,密云区作家协会主席于连贵,密云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奉生,古北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立胤,以及“行走北京”第一期作家参加了启动仪式。活动由密云区文联主席孙明舜主持。

田鹏郑重宣布北京老舍文学院作家高研班“行走北京”活动正式启动!他在讲话中指出,深入生活与社会实践永远是作家创作不竭的动力来源。作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人民,心向人民,走进人心、人性,反映伟大时代。他强调,作家要想有所成就,首先要锤炼语言,从经典中汲取养分,深入老百姓生活;其次要阅读生活,发自内心地全方位领略、多角度感知、深层次了解生活;再次要想象和虚构,经过思考勇于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作灵感,珍惜“行走”机会,自觉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使命。

陈如在致辞中表示,欢迎老舍文学院作家来到古北口镇,聆听古北口镇故事,静享这片红色热土上的长城文化、多元文化、庙宇文化、姓氏文化、语言文化等,共同为乡村振兴建设赋能。

周敏在介绍活动情况中说,老舍文学院将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分期分批组织北京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群体代表,以北京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轴线等地域为核心,走访密云区古北口镇,延庆区大庄科乡,门头沟区清水镇以及中轴线沿线等地域,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授课,行写结合,用作家的敏锐触角触碰社会发展,提升作家对北京及当代中国发展的认识,让作家们躬身融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全面深入了解北京,认识书写北京。

于连贵介绍了古北口的重要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他表示,古北口历史文化悠久,镇域拥有北齐长城与明朝长城组成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性,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陈奉生从人民作家老舍先生与密云的渊源谈起,讲到了长城的内涵,比如,从历史、军事、文化等角度去探究长城,以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南北文化碰撞交融对长城的影响;同时更要关注长城文化带的外延,比如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长城沿线的地质生态变化等,希望作家们通过独特的视角,挖掘、宣传长城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王伟、毛爱华、李文强三位青年作家代表做了精彩发言。“我们是风筝,老舍文学院是牵着风筝的线,当我们游离的太远,它将我们拉回,回到文学的思绪中。”他们分别用诗性的、情真意切的语言表达了对老舍文学院的感恩,对“行走北京”的热爱,对文学创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行走北京”第一期起航后,十名作家将在五天的时间里,深入走访河西村和古北口村,听专家讲解、与村委会主任座谈、和长城保护员同行、追踪采访村民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探究长城文化,学习长城历史,聆听长城故事,通过以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文学形式,宣传长城,刻画真实人民生活,为助力乡村振兴奉献文学的力量。

老舍文学院成立四年多来,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步积累了大量办学经验,形成了教学创作、改稿发表、出版研讨等系统培训培育机制。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开展,“深入生活、感受时代”等课外教学逐步提上日程。为丰富教学手段和培养模式,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学院精心安排和组织推出高研班作家群体“行走北京”活动,以“一城三带”为核心,聚焦首都“四个文化”,带领作家走进基层乡镇和人民群众,深入挖掘北京经济、文化、生态、历史、民生等元素,打造行走的文学课堂,提升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力和深入生活的能力,让北京作家把文学创作与国家前途命运、首都改革发展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活动将通过创新形式和内容,进行“行走北京”成果展示,打造“行走北京”品牌,履行文学院“结业不结课”的办学宗旨,提升文学院社会影响,以真诚态度服务作家,多出优秀创作人才,让作家努力创作更多体现时代精神、首都水准、北京特色的优秀作品,为首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做出新的贡献。

全体合影